青松🇨🇳骑行故乡:参观抚顺煤矿博物馆(上)2025.09.21.

青松🇨🇳

<p class="ql-block">要努力,但不要着急。繁花锦簇,硕果累累都需要过程。</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沈阳,十一度的风带着秋的清醒拂过面颊,阳光斜斜地洒在窗台。我跨上自行车,车轮碾过微凉的晨光,朝着抚顺的方向出发。这条路不长,却像是一段通往记忆深处的引线——今天,我要去见一见那片曾燃烧过无数青春的煤城故地。</p> <p class="ql-block">骑行途中,顺道探访了抚顺西露天矿的旧址,第一站是藏在矿区深处的煤矿博物馆。来得稍晚,途中还因电梯改造耽搁了些时间,但并不急。有些路,本就不该走得匆忙。就像这座城,它的呼吸是缓慢而厚重的,带着煤层深处传来的回响。我沿着旧铁轨缓步前行,仿佛能听见时光在脚下低语。</p> <p class="ql-block">进入西露天矿的入口,一道红色横幅高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全面推进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门内空旷,不见人影,只有标语在风中轻颤。曾经喧嚣的坑口如今静得能听见时间滑落的声音。我站在这片寂静里,仿佛听见了铁轨上电机车的轰鸣,看见了穿着工装、肩扛工具的背影,在晨雾中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矿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他从1968年入矿,历经下乡、返城、转岗,最终在西露天矿工务段架线队干到2005年退休。他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生产不停就机车不停。”他回忆起为供电爬十二米高的掌子面,两人合力恢复架线的日子,“我们是半个电工,半个木匠”,一句话道尽了那个年代的坚韧与智慧。读到这里,我心头一热。这不只是一个人的青春,是一代人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参观台旁立着一块介绍牌,记录着这里始建于1933年的历史。斑驳的文字里藏着太多故事:日本殖民时期的掠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改革开放中的转型……每一段都刻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中。我抚摸着石碑边缘,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像是在与过去握手。那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字句,而是脚下这片沉默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块纪念碑静静矗立:“大鹤枕上青天 光耀煤城半世纪”——毛泽东1958年视察抚顺露天矿的题词,至今仍熠熠生辉。阳光斜照在红字上,仿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未远去。站在这座碑前,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老一辈人说起“煤”时,眼里总有光。那不仅是能源,更是他们用血汗铸就的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穿过广场,进入“大型设备陈列区”。红色标牌在绿树间格外醒目,几台退役的巨型机械静静陈列,如同沉睡的巨兽。它们曾是这片土地的心脏,驱动着整座城市的脉搏。我走过一台台钢铁巨物,它们不再轰鸣,却依然散发着力量的气息,像一位位卸甲归田的老兵,静默中仍存威严。</p> <p class="ql-block">几辆黑色蒸汽机车停在石砖广场上,烟囱直指天空,仿佛随时准备喷出第一缕白烟。水池倒映着车影,绿树环绕,宁静中透着庄严。我仿佛看见当年的司机跳下车头,拍去帽上的煤灰,笑着喊一声:“又拉满了一趟!”那声音穿越时空,在我耳边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黑色的J10715号蒸汽机车静静停驻,红字编号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护栏围住了它的身体,却围不住它曾奔驰过的记忆。它曾牵引万吨煤炭穿越寒暑,如今成了历史的标本,供人凝视、缅怀。我绕着它走了一圈,指尖轻触冰冷的金属,仿佛触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ZG150-1500-1型电力机车”——一块红边标识牌详细记录着这台机车的诞生与服役。它由湘潭电机厂制造,曾在坑道中穿梭多年,为矿山输送动力。技术参数冰冷,但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守护与奔忙。我站在它面前,忽然觉得,这些钢铁之躯,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p> <p class="ql-block">EL-1型电力机车来自东德,1961年引进,2000年退役。近四十载春秋,它见证了中国工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制造的蜕变。六十五公里的最高速度虽已落后于时代,但在那个年代,它曾是速度与力量的象征。它静静地停在那里,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完成了使命,悄然退场。</p> <p class="ql-block">一台1936年大连工厂制造的推土机静静伫立,锈迹斑斑的履带诉说着岁月。它是国内最早使用的矿山推土设备之一,无动力,靠机车牵引作业。如今它不再移动,却依然挺立,像一位沉默的老兵。我站在它面前,仿佛看见它在风雪中缓缓前行,推开了一个时代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ЭКГ-4型挖掘机”,苏联制造,1955年引进,2007年退役。铭牌上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重量、铲斗容量、爬坡能力……每一项都是当年技术攻坚的见证。它的钢铁之躯,曾一铲一铲挖出共和国的能源根基。我仰头望着它巨大的铲斗,心中升起一种近乎敬畏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着橙白头盔的老人站在一辆老式蒸汽火车前,镜片后的眼神平静而深远。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望着车头上的编号,像在读一封来自旧时光的信。那一刻,我不忍打扰,只悄悄按下快门——有些情感,无需言语。那眼神里,有回忆,有骄傲,也有淡淡的告别。</p> <p class="ql-block">一台黄色的108吨自卸卡车停在展示平台上,“108T”字样醒目。它曾载着成吨的煤岩在坑底奔跑,如今静卧如山。我绕着它走了一圈,仿佛听见了发动机的咆哮和轮胎碾过碎石的声响。这些车,曾是这片土地上最忠诚的伙伴,不问风雨,只管前行。</p> <p class="ql-block">沿着步道前行,一座白色标识牌映入眼帘:“国抚顺西露天参观台”。藤蔓轻覆其上,像岁月为它披上的绿衣。站在这里,视野豁然开朗——三十余里的煤海曾在此铺展,如今已渐渐被绿意覆盖。三十年前,这里是钢铁与火焰交织的战场;三十年后,它成了历史的展台,安静地讲述着属于工人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一辆蓝黄相间的208号自卸卡车前,几位游客驻足拍照。它的车斗高耸,像一座移动的小山。阳光洒在金属表面,泛着旧时代的光泽。这些车,曾是这片土地上最忠诚的伙伴,不问风雨,只管前行。</p> <p class="ql-block">好的朋友如春风,</p><p class="ql-block">好的心态能养生;</p><p class="ql-block">好的缘分人长久,</p><p class="ql-block">好的情怀福寿增;</p><p class="ql-block">好的友谊春常在,</p><p class="ql-block">好的知己伴终生。</p> <p class="ql-block">人生,要的就是惊涛骇浪,这波涛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伟大的,最后汇成了一个闪着金光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多台黄色与黑色的工程机械整齐排列,远处高塔耸立,现代建筑若隐若现。新与旧在此交汇,工业的厚重与城市的新生并肩而立。几位游客穿行其间,或拍照,或低语,像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站在人群中,忽然觉得自己也成了这场对话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绪,人生,你就赢了一大半了,其余的事情,人生自有安排。</p><p class="ql-block">沈阳/2025/09/21/今日天气:白天晴,夜间晴,气温12~26度。</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天边染上金红,我骑上车准备返程。回望那片渐渐隐入暮色的矿区,心中涌起一句老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我知道,黄昏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光的开始。那些沉睡的机器、斑驳的石碑、泛黄的记忆,正在被新的脚步唤醒。</p> <p class="ql-block">这一程,不止是骑行,更是一次与父辈青春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阅读,旅行,思考,记录,每一次专注,都在迈向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制作:青 松🇨🇳</p> <p class="ql-block">原创:2025.09.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