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博会:传承、传播的多维启示

任积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办,主会期3天,开幕式于9月21日上午举行。大会以“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为主题,邀请1000余名中外嘉宾参会,泰国担任主宾国,陆续开展开幕式、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研学交流、招商引资等7大类17项活动,旨在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笔者应“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组委会”之邀全程参会,重点参与了由酒泉市人民政府、敦煌研究院及承办方酒泉市委宣传部、酒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敦煌论坛‘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分论坛”活动。与会期间,笔者先后出席大会开幕式、聆听主宾演讲,观看大型实景剧《又见敦煌》与香港中乐团音乐会,探访莫高窟部分石窟及鸣沙山风景区,并深度参与前述分论坛。这场多维沉浸式的文化实践,既深化了对敦煌文化价值的认知,更催生了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理论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会开幕式上,国家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及多国政要、使节的演讲,构建起敦煌文化价值阐释的双重维度。从国家立场看,这彰显了对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性重视——其被视作涵养文化自信、构建文明标识的核心资源;从国际视野看,这印证了敦煌文化已超越地域与文明边界,成为跨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其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丝路精神,为当代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范式,而其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本质上是文化软实力的具象化呈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观《又见敦煌》,其震撼力不仅源于宏大的场面调度与精巧的叙事构思,更在于对历史遗产的“当代转译”能力。在道士王圆箓盗卖文献资料一节,剧目突破非黑即白的二元历史叙事,以人性视角解构道士王圆箓的复杂心理及文献流失过程,这种叙事策略暗合了遗产阐释学的核心要义——文化遗产的价值并非静态固化,而是在当代语境的不断解读中生成新的意义。观者的唏嘘与深思,正是遗产从“历史遗存”转化为“精神对话载体”的关键印证,实现了历史记忆与当代情感的深度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香港中乐团举办的敦煌丝绸之路音乐会“千年回响•乐舞飞天”则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典型样本,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传播逻辑。乐团以敦煌文化为核心锚点精选传统曲目,除特殊表演者外,演出阵容身着深色中式长衫、以淡妆亮相,这种“极简视觉表达”绝非偶然,而是对“内容本体论”的自觉践行——通过剥离冗余的视觉干扰,将音乐本身推至传播核心,实现文化内核的精准传递。更具理论价值的是,演出以听觉艺术为媒介,对莫高窟石窟、雕塑、壁画等“固态遗产”进行艺术转化,构建起“视觉遗产—听觉叙事”的跨模态传播路径,使静态文物获得动态生命力,这一实践正是文化符号跨域转化理论的生动诠释,彰显了当代艺术群体的文化自觉与传播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次探访莫高窟与鸣沙山,更清晰地窥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辩证关系。莫高窟中跨越千年的艺术遗存,本质上是古代文明“创造—积淀”过程的物质见证,每一次带来的动容,都是文明基因跨时空传承的心理反馈,印证了文化遗产作为“文明记忆载体”的核心价值。而鸣沙山风景区井然的管理与络绎的游人,则呈现了“保护—共享”的良性生态:科学管理保障了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公众的深度参与则赋予遗产当代活力,这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遗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落地——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留存”,更在于通过合理共享实现文化认同的代际传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分论坛虽议程紧凑(43位参会专家中16人进行大会交流,每人发言7分钟),却聚焦敦煌文化传播的核心命题,汇聚的前沿观点为宏观传播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笔者向论坛提交《元曲[山坡羊]在河西走廊的遗存与演变: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重塑》一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文研究缘起于对学界研究范式的反思——长期以来,敦煌学研究多聚焦于石窟、文献等“固态文物”,对与之共生的“活态文化”关注不足,形成“重物质遗存、轻非物质实践”的研究失衡。基于此,文章提出核心理论假设:高水平地域文化遗产的形成,必然伴随“固态文物—活态文化”的共生结构,后者以音乐、民歌、宝卷、戏曲等形态存在,是前者文化内涵的动态延伸与具象表达。元曲[山坡羊]在河西走廊的传播演变恰是这一假设的典型佐证。通过音乐学与文化学的交叉研究可见,[山坡羊]传入河西走廊后,以民歌、宝卷、佛曲、器乐曲、戏曲为载体完成“在地化调适”,其歌词内容、音乐形态、表演场域的显著变化,并非随机演进,而是严格遵循“文化融合(与地域多元文化的互渗)、功能拓展(从文人创作到大众传播)、受众导向(贴合本土审美与需求)”的三重规律,最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结构。这一个案所提炼的“活态传承”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微观层面,它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以载体创新实现活态延续”的实践样本;宏观层面,它与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命题形成深刻理论呼应——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既需要微观个案中“在地化创新”的根基支撑,也依赖宏观层面“国际化传播”的赋能增效,二者共同构成传统文化从“遗产”到“资源”再到“影响力”的转化逻辑,为当代文化传承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会开幕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凝致词并宣布开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实景剧《又见敦煌》中的王圆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港中乐团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博会上的飞天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莫高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鸣沙山、月牙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党河飞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梦幻般的党河风情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大的忍耐力也敌不过一盘驴肉黄面的诱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