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行程是从牙克石乘火车去博克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也是一条翻越大兴安岭的路线。</b></p><p class="ql-block">下了一夜的雨,早晨还是淅淅沥沥的,天空有些灰暗,但牙克石车站的颜色依然靓丽。</p> K996牙克石—博克图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离车站只有几百米,步行很快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站前的老蒸汽机车,产自唐山车辆厂</p> <p class="ql-block">今天奇怪,人非常多,一改几年前疫情期间留下的冷清印象</p> <p class="ql-block">开始检票了,行李很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K996次列车,从海拉尔到成都西</p> <p class="ql-block">车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窗外是辽阔的草原,,草已收割打成了捆,这些活都是机器干的,成捆的一个个散落在广阔的大地上,成了秋天的风景,但这是进入冬季牛羊的草料。</p> <p class="ql-block">大地上,色泽艳丽的屋顶是黄绿色大地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很快到了免渡河车站,这里有一座中东铁路留下的教堂,因这站不下车停留,所以希望在车上能遥望到教堂,但是没看到,可能离铁路有些远吧。</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座俄罗斯风格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上车的人依然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段有点像南方,水草肥美,</p> <p class="ql-block">大地不是很平整,密密麻麻鼓起半球状的包,这样的地貌在甘南也看过 </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到了乌奴尔,不下车也要把车牌拍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牙克石市的乌奴尔小镇。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让我们路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小站房</p> <p class="ql-block">疲惫的人们,不用管外面到了哪。</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兴安岭站牌掠过,这车没有停。这个地方是当年中东铁路最难修的路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是中东铁路滨州段海拔最高的一个车站。看了下海拔表接近900米。</p><p class="ql-block">越过这个山岭海拔开始快速降低。</p> <p class="ql-block">列车满员</p> <p class="ql-block">行李一大堆</p> 博克图机车库、水塔 <p class="ql-block">行程接近2个小时,列车到达博克图车站。</p> <p class="ql-block">站内有个介绍博克图的石碑,只是不太显眼,但许多地方都没有这个,这个车站还是比较用心的。</p> <p class="ql-block">博克图车站,博克图是蒙语“有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周边的街道依然冷清。因为21年来的时候,几乎找不到几家开门的饭店和酒店,所以今天备了干粮而来。</p> <p class="ql-block">镇上人不多,小狗倒是不少。</p><p class="ql-block">今天要住在博克图,小站的方便之处在于,出了站不足30米就是宾馆,我们看了3、4家才订下来一家。</p><p class="ql-block">住的这家特别像80年代的招待所,门口透过玻璃窗登记住宿的老阿姨,老旧的楼道、窄窄的床铺,铁质的窗户,一切似回到从前。</p> <p class="ql-block">博克图确实是个把时光留住的地方,街道、店铺都是老样子。</p> <p class="ql-block">放好行李,赶快走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克图作为中东铁路拉来的城市,铁路的元素必不可少。</p><p class="ql-block">车站附近的百年机车库和水塔所在地,已经开始开发了,门口的牌子已经弄好。</p> <p class="ql-block">有博克图的介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去的地方命名简单明了,</span>博克图蒙语是有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它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是大兴安岭山区通往松嫩平原的交通要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滨洲铁路西部线的咽喉。目前301国道、博扎公路与滨州铁路博林线交汇处。</span></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中东铁路在大兴安岭的岭东博克图设立车站。<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上就曾为驿站。</span></p><p class="ql-block">到了1902年,又在此建机车库、材料厂、电报所、医院、学校、教堂等附属设施,大批俄人涌入,铺路设市,博克图渐趋呈现镇貌雏形,自此日臻繁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年机车库</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机车库有着存放、维修、掉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克图机务段机车库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7130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由20眼并列库房呈扇面形蝉联组成。机车库东侧建有直径30米,可做360度旋转的机车、车辆调转方向转盘,与各眼车库轨道链接,现有14眼机车库仍在使用中。</p> <p class="ql-block">火车由东向西行至博克图,开始翻越大兴安岭,准备进入螺旋展线,因铁路有千分之十二的坡度,靠单机车功率很难完成列车的牵引任务,须用双机车前拉后推才能完成列车的牵引。</p><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的机车用量较大,所以在这里修建了大规模的机车库。因而,博克图机务段的百年机车库才成为中东铁路西部线乃至全线中最大的机车库之一。</p><p class="ql-block">后来博林线的机车每天需要翻阅兴安岭的大坡,也都在此链接车厢和整修,所以这个机车库的作用很大。</p> <p class="ql-block">它的总面积达6321平方米,是中东铁路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建筑坐西朝东,20个并列库位呈扇面形相连,砖木结构搭配铁瓦覆顶,拱门圆顶与大门错落相连,20个圆顶构成波浪状正面,气势恢宏。光从建筑上看就很出彩。它比横道河子的机车库还多出2个。</p> <p class="ql-block">转盘连接着轨道,每个轨道都可放置一个车头。</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拍照是不是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在机车库旁边还有个非常吸睛的大水塔,这是蒸汽机车年代的必须。</p> <p class="ql-block">建于1903年的博克图给水塔,占地面积42平方米,水塔总高为28米;金属水箱高12.89米,容量为243.8立方米,水源取自雅鲁河。塔顶水箱间为木结构,为保温窗户设计的非常小;水箱间为双层木板,内贴毛毡;扬水系统用锅炉蒸汽机带动华氏泵;顶部水箱为双层铁板焊接而成。中东铁路时期铁路沿线的给水塔,外形都带有浓郁的伞式俄罗斯风格。</p> <p class="ql-block">明黄色的水塔在蓝天白云下分外醒目,远远的就可看见它,它虽然随着蒸汽机车的时代过去而退役,但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砖的,上部分是木头的,里面还有毛毡,即透气又保温,在东北这严寒的气候下,不知道怎样保证冬天不结冰的。</p> <p class="ql-block">张国政铁质雕像:为纪念1932年率民众抵抗日军进犯、最终牺牲的抗日英雄而建,由铁路职工用铁路器材手工打造,人像高1.90米,像基高3.20米象征1932年,基座14根钢轨象征东北沦陷14年。雕像背面设有抗战背景浮雕墙,形成前后呼应,别具特色。</p> 段长办公室及水源街 <p class="ql-block">百年段长办公室始建于1903年,是沙俄中东铁路满洲里至安达区段机务段长办公室。俄罗斯建筑风格,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南北长2425米</p><p class="ql-block">东西宽12米,建筑面积291平米,内设教育室技术室、众务室,夫役室及卫生间等。1936年10月,伪满洲国将国有铁路委托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经营,机务段改为机务机关区,机务段长办公室变为机务机关区长办公室。它见证了中东铁路的发展轨迹和历次重大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外观装饰的很漂亮,目前为私人所有,进入参观需消费。</p> <p class="ql-block">我21年来的时候可以进去,里面都是现在主人的收藏,都是和铁路相关的,藏品不少,各种各样的。</p> <p class="ql-block">院子外面还收藏个火车车厢</p> <p class="ql-block">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的俄国人进入博克图,他们在这条水源街上就地取材建设了许多的木刻楞。</p> <p class="ql-block">多数已经破败</p> <p class="ql-block"> 一村民在几年前只花两万元就买到了一座百年前的木刻楞。</p> <p class="ql-block">我们转着就到了午饭的时间了,现在镇上还是有不少吃饭地方的,东北菜量大粗旷,豆腐、饺子、乱炖都很好吃。</p><p class="ql-block">吃饭的间隙,还让老板帮忙找司机包车去15公里外的兴安岭展线。 和司机谈好80元往返,饭后来接。</p> 兴安岭螺旋展线、碉堡、莎力碑 <p class="ql-block">1:30司机准时来接,去往兴安岭展线。</p><p class="ql-block">展线是火车爬坡的一种方式,用长度换高度,相当于汽车的盘山公路。</p> <p class="ql-block">上午还在下雨,下午便是天高气爽。如果一直在下雨,那个荒草丛生的地方还真是不好走。</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个桥洞,就到了目的地。车停在桥洞边上,我们需步行下到下面。这条下坡路杂草丛生,路不太方便。</p> <p class="ql-block">兴安岭螺旋展线的国保碑就矗立在一片荒草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兴安岭螺旋展线</span></p><p class="ql-block">“螺旋展线”位于铁路隧道的东口559公里0米至博克图段553公里625米处,全长6.625公里,海拔852米。因隧道东口处山岩陡峭坡度大、落差大,所以铁路无法直接修到隧道东口处。段长、工程师伯恰洛夫奇思妙想,在隧道东口至雅鲁河谷底充填筑石提高路基,并修建一条2公里长的螺旋形铁路穿山绕岭迂回山麓,自下而上盘旋至川岭的隧道东口。但在铁路绕行中因起点与隧道东口的线路标高相差悬殊,伯怡洛夫工程师又提出了在554公里020米处与经过的路铁上下交叉之地,修建一座长71.1米的小型隧道,称“兴安岭石头瓮道”,亦称“新南沟隧道”。这样,在“螺旋展线”中又开辟了一处降低落差高度的捷径抵达兴安岭隧道东口。至此,通过“螺旋展线”、“新南沟小隧道”的上下交叉线和“兴安岭隧道”,构成了让火车轻松穿越兴安岭的铁路建筑体系。这在当年中东铁路的设计与建筑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也是中东铁路在建筑技术方面的一大骄傲。伯恰洛夫工程师“螺旋展线”的天才设计,被世界业内人士誉为“伯恰洛夫环线”。</p><p class="ql-block">苏联时期,在“新南沟小隧道”两端口侧修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防御碉堡,东侧碉堡占地面积168平方米,西侧碉堡占地面积318平方米,有多角度窥望孔、射击孔和厚重铁门及地下通道等防御结构。</p> <p class="ql-block">虽然游人甚少,但已被辟为遗址公园,比我21年来的时候多了些鲜艳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列车从西向东穿过一片大草原后,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阻隔了铁路的继续延伸。</p><p class="ql-block">列车要翻越的此段山脉,西坡较平坦,而东侧则比较陡峭。如何在较陡的东坡安全行进,需要全面考量。后经多方勘测论证,在俄国人、中国人、意大利人的共同参与下,一条艰难且充满奇思妙想的71.1米的隧道和翻越大兴安岭的展线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列车在山间盘旋上升,以长度换高度,这点很像汽车的盘山路。此处展线以螺旋式设计,延伸近7公里,爬升30多米。</p><p class="ql-block">这项设计在当年中东铁路的设计与建筑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也是中东铁路在建筑技术方面的一大骄傲。伯恰洛夫工程师“螺旋展线”的天才设计,被世界业内人士誉为“伯恰洛夫环线”。以后好多地方修建翻山铁路时都借鉴了此办法。</p> <p class="ql-block">1901年就在螺旋展线边的新南沟火车站已孤独的立在荒野中。</p> <p class="ql-block">下了坡就可隐约看到展线入口处的一座碉堡。</p> <p class="ql-block">这碉堡有说是日本人修的,也有说是苏联时期修的。</p><p class="ql-block">但不管怎样,这里却是个铁路中最重要的一段,每个时期,管理者都会派重兵在这里把守。</p> <p class="ql-block">现在还存在于博克图镇的二百商店,就曾经是沙俄、日本人宪兵队的驻军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的省保碑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版显示:兴安岭隧道、螺旋展线、隧道坐标点石碑始建于1901年,1903年正式通车。位于滨洲西部线561公里262米处,东经121°42’001.2”,北纬48°48'31.4”,海拔972.6米,线路标高差920~960米,曲线半径218米。兴安岭隧道穿越大兴安岭主峰,横贯至川岭工区和兴安岭车站之间,全长3077.20米,宽8米,高7米,两洞口高低差为36.9米。由意大利工程师普罗辛斯基第一次勘测设计,由鲍治洛夫工程师二次设计并最终勘定包筑了大兴安岭铁路隧道,该隧道是全国较大而又最早修筑的铁路隧道之一。兴安岭隧道东侧山岩陡峭,东侧洞口至雅鲁河谷落差大,越岭螺旋展线,需逐渐加高路基,螺旋绕行7.058公里后达到隧道东入口。展线绕行中于滨洲线544公里020米处,上下线路交叉,下部线路须穿越长71.10米的立体交叉式隧道。坐标点石碑位于兴安岭隧道岭顶,开凿兴安岭铁路隧道前修建,石质结构阶梯状,碑底2.85米,星正方形,碑高17.2米。民间对此碑传说为纪念兴安岭隧道女工程师(莎力)所建,此说无人考证,也无人否定。</p> <p class="ql-block">开辟成公园后有了游览地图</p> <p class="ql-block">2007年,随着滨洲线兴安岭隧道和沙力隧道新线改造完成通车,绕山而行的兴安岭展线随之废弃。螺旋展线退出了历史舞台,全国各地的展线也陆续下岗。</p><p class="ql-block">但兴安岭隧道的炮楼和老展线的路基依然保存完好且已经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向上而行,可爬升到铁轨行进的高处,看铁轨在这里延伸。</p> <p class="ql-block">枕木、铁轨上的字迹</p> <p class="ql-block">俯瞰下面另一侧的碉堡,已是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秋天的兴安岭五彩缤纷,是一年中最绚烂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列车在不远处以几分钟一趟的频率轰鸣,喧闹与安静如此之近,而脚下的铁轨再也没有了有节律的撞击声。</p> <p class="ql-block">而秋天却是一年年的周而复始,有绚烂有凋零。</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碑的官方名称叫做“中东铁路大兴安岭隧道坐标点石碑”,位于隧道所在山顶中部。高17.7米,应该是为了在测绘时尽量超过兴安岭的密林高度。</p><p class="ql-block">但当地人都管这里叫莎力碑,据传是有一位负责隧道修建的俄罗斯女工程师在隧道即将贯通之前,误以为自己计算错误导致隧道无法贯通而自杀。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将这座碑命名为莎力碑。</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块碑在的地方有些隐蔽,我们在半山腰也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下来,近距离观察下碉堡,竟是如此厚实和坚固。</p><p class="ql-block">2个碉堡扼守在隧道两个的出口,保护着铁路安全运行。</p><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我见过的体量最大的一座地面碉堡。据说内部生活设施完善,作战功能齐全,且工事结构坚固,历经百年还稳稳的矗立在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目测这外墙厚度将近80–100厘米。</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博克图车站一开始就是二等站的级别。</p><p class="ql-block">博克图作为中东铁路爬越兴安岭的必经站,所有下行列车都需在这里加挂机车,才能依靠其螺旋展线盘山铁路翻山越岭。</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博克图真正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镇”,也因此这里有了机务段、建了机车库,银行、宾馆也应运而生。小镇一下子繁荣起来。</p> <p class="ql-block">虽已废弃,但拍照应是个不错的打卡点。尤其是在此时,绚丽与沉寂对比如此强烈。</p> <p class="ql-block">喜欢工业与废墟风的尤其出片。</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不能看到火车翻山越岭盘旋于展线上的身影,只能在想象中完成这一曾经是动态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紧张。因兴安岭这段地处交通、军事要塞,地理位置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当时沈阳军区守备五师(约1.5万人)进驻博克图,给小镇带来了热闹和繁荣,想象人口不多的小镇突然增加了满街的“黄棉袄军人”,这也是一段特殊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不太大的地方,游游荡荡已经过去了1个半小时。本想下午3点出发去扎兰屯,因明天临时增加的博林线一日往返而改期,所以今天就住在博克图。</p> <p class="ql-block">回到车站取回行李</p> <p class="ql-block">和许多的中东铁路站点一样,每个铁路边都有一座横跨铁路的过街桥,村民在上面来来往往。站在高处,借着夕阳下的光还可以看一辆辆列车进进出出。</p> <p class="ql-block">彩色云朵下,六条并行的铁轨闪闪发光,那是一辆辆列车亲密接触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后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滨洲线的复线贯通,博克图站从二等站降为三等站。1992年苏联解体,守备师撤编。还有大兴安岭的禁止砍伐,就业的路越来越窄,许多青年人都去外地谋生了,小镇风光不再,从几万人剩下了几千人,据说现在只有2千人。</p><p class="ql-block">只有这些老房子默默的守在这里,还有一些老年人不受外面世界的打扰,安守一方,保持着最初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世界总是在变,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人、一些物件留在了过去的那个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