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念</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前的今天(1955年八月初二),我们落叶归根,从印尼万隆回到爸爸的老家——山东省平度县新河镇郭家村。据说当时是38户人家。现在已和邻村的刘家、赵家、杏李家合并成一个村,叫“郭刘”。</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父辈们背着丝绸下南洋,俗称“背包袱”,艰苦创业。</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诞生,有许多华侨纷纷回国,更有年轻莘莘学子,回国求学,学成投身祖国建设大业。</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四个回国了。</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遇上贵人,告知我哥哥不要直接回老家,要寻求各级侨务部门的帮助和安排(在《下南洋读后感1——6》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 于是,哥哥先在广州进了“华侨补习学校” ,然后就读于济南一中,再考于“青岛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立医院”。</p><p class="ql-block">哥哥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勇于接受 掌握新生事物,与时俱进。因此受命创建“山东省立医院‘核医学科’。” (开始叫“同位素室”)自然而然任该科主任。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和弟弟妹妹都毕业于“山东省华侨中学” 。</p><p class="ql-block"> 弟弟是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后来调到平度统战部工作,多次立功受奖。任平度侨务办副主任、外事办副主任。从暨南大学“侨务干部培训大专班”结业后,任平度县华侨联合委员会副主席,为侨属侨眷排忧解难。积极筹办、主持历届平度侨代会。期间,还多次带工作队 进驻农村,任工作队队长,诚心待人,排解纠纷。还主持平度知青工作,对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受知青爱戴和尊重。弟弟是两届青岛市人大代表,一届青岛市侨代会代表 ,一届山东省侨代会代表。</p><p class="ql-block"> 妹妹就工于新河草编厂、平度抽纱厂财务科。妹妹对财务工作细心认真,十分敬业,刻苦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财务管理的流程。多年来,兢兢业业,从没断过账,从没出过差错和漏洞。因此,获得领导的信任 ,受到群众的赞扬,担任了财务科科长。</p><p class="ql-block"> 我工作于青岛东风汽车改装 ,先是干刨床工,后到厂技术科描图,晒图 ,装订蓝图兼着管理技术档案。根据有关规定 ,需要我到厂长办公室管理全厂的人事档案、技术档案、设备档案等等 ,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我也是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多次休息日 ,有人急着查寻档案,随叫随到,毫无怨言。我把传统的按照姓氏比划排序的人事档案,改成按汉语拼音排序,这样查找方便迅速,得到领导及同行的肯定。我们厂的档案室 ,历年都是平度县先进单位。受到平度市档案馆的表扬,受到山东省档案局的表彰,颁发了证书。</p><p class="ql-block"> 我有点小小爱好,写写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文章见于《华声报》、《档案之声》、《今日平度》。近几年,在周老师的指导下 ,还在电子版《青年文学家》发了文章。现在写美篇已成了我唯一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是两届青岛市人大代表,两届省妇代会代表,一届山东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似水流年,</p><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哥哥已离开我们十年了 ,我和弟弟妹妹也都是两鬓染霜、耋耄之人了。</p><p class="ql-block"> 瞬间流失的是岁月,永不褪色的是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