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色的背景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映照着“传承非遗红拳 展现武韵风采 2025吴法泰红拳传习所年中汇演”的白色大字,简洁却有力。我站在展厅入口,目光被这张海报牢牢吸引。它不张扬,却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那是时间的重量,是血脉的回响。红拳,不只是拳法,更像是一段活下来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年复一年地开枝散叶。</p> <p class="ql-block">走进第四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大会的主会场,人声渐起,笑意盈盈。一群年轻人站成两排,前排坐着,后排站着,服饰各异,却都洋溢着同一种神情:骄傲而热忱。有人穿着绣花的民族服装,有人只是简单的T恤牛仔,但他们胸前都挂着蓝色的证件,像一枚枚无声的勋章。横幅高悬,写着“匠·传承”鲁台青年交流体验活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活在这些年轻人的笑容里,活在他们愿意穿上传统服饰、站上合影C位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会场深处,一块蓝色展板静静立着,上面写着“第四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大会暨‘匠心传承’鲁台青年交流体验活动”。五个人站成一排,中间的女性手里捧着一张红底烫金的证书,其他人则神情庄重。他们不像在拍照,倒像是在完成一场仪式。那证书,或许不是什么大奖,但对他们而言,却是一份认可,一种归属。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p> <p class="ql-block">同一片空间里,另一张合影也在定格。依旧是那块横幅,依旧是蓝挂绳、红证书,但每个人的站姿更放松了些。有人微微侧身,有人悄悄比了个手势,严肃中透出几分俏皮。他们穿着黑色长袍的、现代休闲装的,传统与当下,在这一刻没有对立,只有交融。墙上的红色挂饰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鼓掌。</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块写着“非遗美食鉴赏”的展板前,两位男士并肩而立。他们穿着同样的黑色运动服,胸前挂着蓝绳证件,笑容坦然。脚下是编织地毯,身后是山脉图案的背景板,仿佛寓意着文化的根脉绵延不绝。他们不说话,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默契——那是对共同事业的认同,是对“传承”二字的无声承诺。</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几步,又是两位男士合影。左边那位穿黑色T恤,手腕上套着一串手串;右边的则是一身中式黑衫,手里握着手机,像是刚拍完照又在查看活动信息。他们的背景上写着“第四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大会‘匠心传承’鲁台青年交流活动”,字字清晰。我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像是一条纽带,把海峡两岸的年轻人,把传统与现代,把坚守与创新,一条一条地织进了同一件文化长袍里。</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一位男子坐在桌前,胸前挂着证件,上面写着“原水利”。他面前放着手机,神情专注。周围是绿色桌布和低声交谈的参会者。这里没有舞台灯光,没有掌声,只有思想的碰撞与细节的推敲。非遗的传承,不只是台前的表演,更是幕后的研讨、记录与规划。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这样一间安静的房间,承载着不为人知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红拳的展板前,我驻足良久。卷轴上写着“红拳”二字,苍劲有力。邵智勇的照片挂在旁边,他穿着黑红相间的运动服,笑容温和。文字介绍说,红拳起源于周秦,昌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华夏武术的重要脉络。我看着那些练习者的照片,一招一式,刚柔并济,仿佛能听见拳风破空之声。这不只是武术,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刚而不暴,柔而不弱,正如这片土地上的人,历经风雨,依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两位男子站在背景板前,一人穿黄上衣白裤,一人穿灰上衣黑裤,都挂着证件。背景板上写着“第四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匠心传承’鲁台青年交流体验”,上方还挂着一个红中国结。他们笑得自然,像老友重逢。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非遗最理想的样子——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艺,而是可以穿在身上、挂在胸前、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张合影,五个人站在一起,背景横幅上写着“第四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展暨‘同心传承’青少年体验活动”,蓝天与山脉的图案在头顶铺展。他们穿着不同风格的衣服,有传统黑袍,也有现代夹克,但每个人胸前都挂着那条熟悉的蓝挂绳。墙上的红色挂饰轻轻晃动,像是节日的铃铛,又像是时间的回音。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忽然觉得,这些年轻人,就是非遗的未来。他们不一定都穿长袍马褂,也不一定都会打一套完整的拳法,但他们愿意站在这里,愿意挂上那条证件,就已经是一种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