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之七十五:安龙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

蓝天白云(一鸣)

<p class="ql-block">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位于兴义安龙县招堤街道广东街社区大田坝。</p> <p class="ql-block">  旧址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为民国时期修建的哥特式建筑,是传统中式建筑与西方哥特式建筑的有机结合体。</p> <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2师4团及中央军委纵队后梯队到达安龙,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随之进入安龙县城,在此开展银行业务,2018年,该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是毛泽民,字咏莲,后改为润莲,1896年4月3日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底,他被委派筹建苏维埃国家银行,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瑞金叶坪成立,毛泽民任第一任行长,1935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于11月下旬奉命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由中央财政部部长林伯渠兼任行长,曹菊如任副行长,毛泽民不再担任行长职务,因此,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的时间约为3年零9个月。</p> <p class="ql-block">  毛泽民担任行长期间,建立了苏维埃金融体系,统一苏区货币,开展存、贷款和汇兑业务,代理国库和代理发行公债等。</p> <p class="ql-block">  毛泽民采取一系列符合苏区实际情况的财政政策,统一了中央苏区的财政,繁荣了经济,保障了军民供给,沟通了苏区与白区的贸易往来,在长征路上,毛泽民担任十五大队政委,负责携带黄金、白银和苏区钞票,沿途接收没收土豪的财物,为红军行军打仗提供了有力保证。</p> <p class="ql-block">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沿中轴线分布一、二、三进,坐南朝北,北面为川塘,四柱三间,南面为主楼,东面建木梯通二楼,东西两侧各建长廊,构成走马转角楼形式,是典型的天井布局。</p> <p class="ql-block"> 旧址是安龙唯一一座二层楼的走马转角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原为韦杵所有,后赠予副官,转卖于地主蒋德安。</p> <p class="ql-block">  韦杵,字天成,原名明俊,字天培,化名赵善成,布依族,贵州省安龙县人,生于1883年,卒于1951年。</p> <p class="ql-block">  自幼读私塾,后考入湖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任教员。1908年,韦杵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朱培德等成为同学。</p> <p class="ql-block">  韦杵在滇军时作战勇敢,做到团长。1922年,他跟随滇军将领杨希闵东征讨伐陈炯明,后投入朱培德麾下参加北伐战争,做到28师师长。南昌起义时,韦杵被任命为第九军军长,但因在九江休养未到任,朱德担任副军长实际掌舵。</p> <p class="ql-block">  后来,韦杵参与“闽变”反蒋,失败后遭到通缉,在老同学金汉鼎相助下潜回贵州老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担任旅长,开赴抗日战场。抗战结束后,韦杵退出军界,隐居昆明。</p> <p class="ql-block">  红军在安龙县城购买日常用品时,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支付,店主不要“苏维埃纸币”的,就以通用的银元或铜钱支付,坚持公买公卖,保障了红军的供给。</p> <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在钟鼓楼、东门、西门等处贴出告示,告知城内群众如收到“苏维埃纸币”可到大田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兑换小洋、滇洋和大洋。</p> <p class="ql-block">  21日清晨,红军离开安龙县城前,工作人员又敲响铜锣通告居民,将红军战士购买物品支付的“苏维埃纸币”全部兑换成了银元或大洋、小洋,避免了百姓因“苏维埃纸币”不流通而遭受损失,也维护了苏维埃钞票的信誉和群众利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