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晨,在地铁嘉陵江东街站,从2号口进站,乘七号线到五塘广场站下车,同站换乘三号线到林场站下车,从1号口出站(目前该站只有这一个出站口),与八点三十分在站外集合,参加今天寻访活动的队友会合。</p><p class="ql-block">今天活动的团队:</p><p class="ql-block">文保史迹寻访临时小队。</p><p class="ql-block">活动组织者和领队:朱禄喜老师。</p><p class="ql-block">活动主题:寻访浦口永宁一带的部分文保史迹。</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p><p class="ql-block">1),朱禄喜(南京~随缘)</p><p class="ql-block">2),姚维芳(黑妹)</p><p class="ql-block">3),陈跃宁</p><p class="ql-block">4),夏宏亮(小学三年级)</p><p class="ql-block">5),苏国梁(紫金山下)</p><p class="ql-block">6),王家荣</p><p class="ql-block">人员齐聚后,出站右手方向前行约50米,遇红绿灯左转过到马路对面后,再右转前行约30米,到达公交林场地铁站站,换乘8:39分的定时公交车D13路,经过19站到西葛站下车,文保寻访开始了。</p><p class="ql-block">今天寻访的文保和史迹:</p><p class="ql-block">1),西葛胡井(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2),街西组23号店铺(南京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3),西葛中街23号民居(浦口区不可移动文 物);</p><p class="ql-block">4),西葛中街8号民居(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5),西葛村霸王鞭遗址(史迹);</p><p class="ql-block">6),东葛村柿园自然村土地庙(史迹);</p><p class="ql-block">7),东葛村柿园自然村古井(史迹);</p><p class="ql-block">8),双井(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9),烟墩遗址(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10),晓桥水文记事墙(史迹);</p><p class="ql-block">11),晓桥(史迹);</p><p class="ql-block">12),茅塘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3),大城基遗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4),倪山坡遗址(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15),护国庵遗址(江北新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12:10分,在永宁镇北,玉兰路与永河路交叉口处的小广场,开始路餐。各人带的食品有:烧饼、蒸饭、糕点等。</p><p class="ql-block">16:14分,预定的寻访点全部完成,在地铁林场站,从1号口进站,乘三号线到五塘广场站下车,与同行的队友告别,同站换乘七号线,到嘉陵江东街站下车,从2号口出站回家。</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寻访,真的是历经万苦,躬身钻丛林,蛮穿荆棘带,爬坡跨壑谷,烈日当头晒。</p><p class="ql-block">特别是通过野狗阵,步步惊心。在寻访周小山遗址时,为了避开这群狗,我们绕了一圈,多走了六公里,可还是回到了这里,遗址就在这群狗的后面,无法避开。众队友相互鼓励,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寻访。</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队友中,二人超过七十岁,二人近七十岁,二人近六十岁,妥妥的老人帮中的老中青。二十五公里的徒步寻访,把文物保护者、史迹寻访人的坚持,彰显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西葛胡井</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广电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四年六月十九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葛胡井是南京市浦口区的一处不可移动文物,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西葛社区东方组 。</p><p class="ql-block">相传此地原为胡氏花园所在地,花园及胡井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其建筑物早已毁弃并被改作农田。</p><p class="ql-block">根据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信息,西葛胡井的年代为清代。</p><p class="ql-block">井台为1.3米见方,有石质栏径,栏径长70厘米、厚12厘米、高36.5厘米,井的深度不详。</p><p class="ql-block">在通自来水前,西葛居民多年来一直饮用此井水,因其水质甘甜。</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葛老街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西葛社区,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西葛老街地处苏皖两省(江苏、安徽)三县(江浦、来安、滁县)的交汇处,是浦口区的西部门户,宁滁快速公路穿境而过。</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据载夏诸侯葛伯居此,南北朝时名葛城,因明初于其东设东葛驿,故此称西葛。这里曾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中的重要驿站,古驿道穿街而过,古驿站四季繁忙。</p><p class="ql-block">街道格局:老街两头地势高,中间低,俗称“扁担街”,文人墨客则称其为“元宝街”。街中有五块青石板铺就的“五板桥”,石板上留有深深的车轮沟痕。</p><p class="ql-block">商业发展:历史上,西葛老街商业发达,茶馆、米行、布行、鱼行等遍布街区。每当逢集,各地商客汇集于此,旅店、茶馆等生意十分红火。20世纪70年代初,每年秋天还会在此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说:老街南巷口有霸王鞭遗址,相传霸王项羽曾在此折断钢鞭,西葛的一截钢鞭一直遗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西葛老街渐渐走向凋零,原来的大青石路面已不多见,两侧旧时院落也因不断翻建所剩无几,但仍保留着以东西向老街为轴的鱼骨状街巷格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NJ0194</p><p class="ql-block">街西组23号店铺</p><p class="ql-block">建于民国时期,单层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采用秤钩梁架扩大前部营业空间,反映当时浦口集镇传统临街店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的街西组23号店铺,正式名称为街西组23号民居(徐明祥民居),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西葛村街西组23号,被列入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建筑年代为民国 。</p><p class="ql-block">目前关于该建筑的具体细节和历史背景资料较少,仅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曾参与该民居的修缮设计。</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西葛中街23号民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广电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四年六月十九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葛中街23号民居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西葛居委会西葛中街23号,为浦口区级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该民居建于清末。</p><p class="ql-block">为青砖小瓦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民居特色。</p><p class="ql-block">这处民居曾是邢姓人家的住宅,其祖上开药铺诊所。日本侵华时,西葛老街的房子多次被烧,此民居是日军投降后的1947年重建的。</p><p class="ql-block">房屋曾因长年漏雨,在2024年经申请批准后增盖了彩钢瓦防雨棚。原房主已分得小区安置房,民居产权归西葛社区所有。</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西葛中街8号民居</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广电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四年六月十九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葛中街8号民居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西葛居委会西葛中街8号。</p><p class="ql-block">该民居建于清末。</p><p class="ql-block">为两开间两坡顶,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青瓦,反映了清末浦口地区民居的典型风貌。</p><p class="ql-block">这处民居曾是邢姓人家的住宅,其祖上开药铺诊所。日本侵华时,西葛老街的房子多次被烧,此民居是日军投降后的1947年重建的,是日军侵华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现为马家珍私宅,建筑位于西葛中路东侧。</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楚汉相争,霸王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江边。传说项羽心情沉闷,便把钢鞭一折两截,东搁一截、西搁一截。后人便把这两地分别叫"东葛"和"西葛"沿袭至今。据记载:"有一露出地面高1.16米、直径0.22米、外表锈烂、粗细不匀、摇之不动、击之有声的铁杠,当地称之"霸王鞭"。"如今,西葛东葛的传说,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葛霸王鞭遗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西葛街南巷口。</p><p class="ql-block">据传说,该霸王鞭为铁质,是项羽赶马所用之物,至今仍有半截存于地表。相传项羽在楚汉相争时,率将士途经多地,留下了众多传说和遗迹,西葛霸王鞭遗址便是其中之一。此外,当地民众还根据项羽的传说创编了民间舞蹈﹣-"霸王鞭",以纪念这位英雄。</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0:08分,在公交西葛老街站,乘611路公交车,到西关外东站下车,继续寻访。</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东葛村柿园自然村土地庙。</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是中国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 。</p><p class="ql-block">土地庙是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在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凡有汉族民众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有。</p><p class="ql-block">土地庙因神格不高,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的小庙,还有因香火鼎盛而逐渐中大型化的。</p><p class="ql-block">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土地庙也随之兴盛。在1949年以前,土地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地位崇高,但在"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捣毁。改革开放后,土地庙又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土地庙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敬和祈福之情,人们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等。同时,土地庙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象征,相关的祭祀仪式、庙会等活动传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东葛村柿园自然村的百年古井。</p><p class="ql-block">这口古井,不知何因,没有查到文字记载,查看井栏,上面布有岁月的痕迹,而且还加盖了井亭,予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双井</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浦口区双井位于永宁镇东葛村6组,东葛驿站遗址上,为明代所建,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东葛驿站址被发现,当时存双井一眼,井栏铭文已漫患不清,另外尚存长50余米、宽1.5米的石板路。目前石板路无存,井仍在使用。该井内壁为圆形,砖砌,井深原有20多米,今约深8米。</p><p class="ql-block">在井上面有大青条石横竖担当,有两个井栏位于其上:</p><p class="ql-block">一为八角形,内径0.66米、高0.47米、壁厚0.15米;</p><p class="ql-block">一为圆形,内径0.61米、高0.35米、壁厚0.12米。井台长5米、宽2.5米。</p><p class="ql-block">此外井台西边还有水槽。</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根据《江浦坤乘》记载,"东葛驿在治北三十五里",这与双井所在位置相符。</p><p class="ql-block">1983年,双井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双井的名称由来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根据其他地区双井名称的由来以及浦口区双井的特征,可以推测其名称可能与井的数量或结构有关。</p><p class="ql-block">一种可能是因为该井有两个井栏,一个为八角形,一个为圆形,从外观上看像是两口井并列,所以被称为双井。另一种可能是,此地原本可能有两口井,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变迁、自然损坏等,只留存了一眼井,但双井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双井的历史文化价值,核心体现在对明代驿站历史、地方水利设施及文物保护的实证意义上,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1),明代驿站历史的实物佐证:</p><p class="ql-block">双井位于东葛驿站遗址之上,而东葛驿是明代南北交通大动脉中的重要节点,《江浦埤乘》对其位置有明确记载。双井作为驿站遗址的核心遗存之一,直接印证了东葛驿的历史存在,为研究明代驿站的布局、功能(如服务过往商旅、官员饮水需求)及区域交通网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p><p class="ql-block">2),地方古代水利与生活设施的典型样本:双井为明代所建,采用砖砌内壁、双井栏(八角形与圆形)设计,井台配套水槽,既满足了多人同时取水的需求,也体现了当时地方水利设施的建造工艺与实用智慧。它反映了明代浦口区乡村及驿站周边的生活供水体系,是研究当地古代民生设施发展的重要实例。</p><p class="ql-block">3),区级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价值:</p><p class="ql-block">双井自1983年起先后被为县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存状态(至今仍在使用)使其成为鲜活的"文物"。作为区域内少有的明代水利遗存,它承载了地方历史记忆,是传承浦口区古代交通、民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维系地方文化认同、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双井的水,现在还被当地的居民使用,但每家都接通了自来水后,井水就不再被饮用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们,双井已有千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专家的考证是,古井有六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烟墩遗城</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烟墩遗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东葛村6组,时代为西周、东周 。</p><p class="ql-block">目前关于该遗址的具体信息披露较少,仅知其所在位置及所属年代。从其所处时代及名称推测,它可能与当时的军事防御或信息传递有关,西周、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烟墩有可能是用于点燃烽火、传递警报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烟墩遗址 属于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存。该遗址现存地表已被现代房屋和苗木种植覆盖,仅能采集到少量陶片等遗物,文化堆积层辨识困难。2019年被列入浦口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是研究南京地区周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根据目前考古调查,南京市浦口区烟墩遗址尚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因此未发现大规模遗迹或出土成组文物。仅在2021年实地勘查中,于田埂边坡处零星采集到少量夹砂红陶残片,可辨器型包括鬲足、豆柄等周代典型器物,陶片多饰绳纹与弦纹组合纹饰,胎体含粗砂粒,属周文化遗存。这些陶片证实了遗址的文化属性与时代,也为研究浦口地区周代聚落分布提供了线索。</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晓桥水文</p><p class="ql-block">晓桥水文站于1972年5月由江苏省水文总站设立1991年滁河抗洪历史最高水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滁河遭遇历史第二位大洪水……</p><p class="ql-block">晓桥水文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 。</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由江苏省水文总站设立,为汛期站,至今仍在进行观测。</p><p class="ql-block">它是南京地区唯一一个国家基本水位站,也是滁河干流重要控制站,同时还是长江委水文下游局滁河应急系统中测站之一。</p><p class="ql-block">观测项目 :</p><p class="ql-block">主要有水位、降雨量和流量。由于晓桥站上下游受闸门控制,水位流量呈绳套关系,流量定线采用连时序法推求。</p><p class="ql-block">设站目的:</p><p class="ql-block">监测汛期洪峰流量过程,分析丘陵地区降水径流关系;确保京沪铁路安全,为浦口区和下游六合区防汛抗旱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时信息。</p><p class="ql-block">历史数据:</p><p class="ql-block">在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东葛古驿</p><p class="ql-block">据《江浦埤乘》记载:"东葛镇在治北三十五里有东葛驿"。</p><p class="ql-block">东葛驿站位于永宁街道东葛村六组。考驿道设地明永乐二年(1404年),旧时浦口至东葛间的驿道有两条路线,其一由浦口经浦镇越犀牛望月的骆驼岭,循老山北麓,经高丽店等地而至东葛。其二由浦口经浦镇、江浦县城,越黄山岭经永宁至东葛。设置东葛驿的同时,建有烽火台建筑,今其地俗名"烟墩子"。</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东葛古驿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东葛村。</p><p class="ql-block">东葛古为葛城,是夏朝诸侯葛伯所居之地,后分为东葛、西葛两村。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东葛驿,明代《江浦县志》记载:"东葛驿舍在东葛镇。"东葛驿是江浦县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明代南北交通大动脉中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现浦口区永宁镇东葛村仍有东葛驿站遗址,驿站留存至今的一口古井﹣﹣东葛双井,为明代所掘,是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井为驿站遗物,有双栏、水槽。此外,作为驿站的附属建筑,在永宁西北五里处的周冲,曾建有一处驿站烽火台,俗称"烟墩子",距东葛五里,故原名为五里墩,1981年更名为周冲。</p><p class="ql-block">东葛驿作为苏皖交界之地的重要驿站,随着津浦铁路线的开通,带动了南来北往的人群,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晓桥告示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晓桥是南京市浦口区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桥梁。</p><p class="ql-block">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境内的滁河上,是浦合公路上的重要桥梁,也是南京通往安徽滁州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晓桥古称小桥,曾位于浦镇至西葛的驿道上。1936年改建为永久性公路桥,1954年被水毁后重建,1964年滁河拓宽时再次改建,因竣工后桥台移位成为病桥,1975年重建成现在的晓桥,同时拆除了老桥,桥名由著名书画家林散之题写。</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茅塘桥</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六月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茅塘桥告示牌。</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茅塘桥(毛坦桥)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浦合线K12+672处。</p><p class="ql-block">茅塘桥明洪武三年(1370)建,桥广5丈、砖券、五瓮,跨后河上,为驿路要道。后屡被洪水冲决,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如知县刘英重建。</p><p class="ql-block">同治六年(1867)知府涂宗瀛檄候补知县廖纶监修,同治十一年巡道孙依言重修等。</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军队东撤时炸毁一桥孔。</p><p class="ql-block">1952年以木质结构修复。</p><p class="ql-block">1967年12月,经省交通厅工程局批准,由扬州桥梁工程队按原桥样式复修。</p><p class="ql-block">茅塘桥大致为南北方向,桥梁全长74.6m,全宽16m,为5孔拱桥,最大拱券拱跨为8.92m,最大矢高4.2m,最厚拱券厚度0.6m。其桥西有一河与所跨之河相交成丁字型。</p><p class="ql-block">为防汛工作需要,现桥西已筑堤坝并和该桥联成一体,桥孔大部分已雍塞。</p><p class="ql-block"> 1983年茅塘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茅塘桥隐患改造工程开工建设,2023年5月底完工,主要对桥面系、主拱圈、侧墙、基础以及堤防加固等进行了改造。</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茅塘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交通、古代桥梁工艺、地方水利及文物保护四个核心维度,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明代驿路交通的重要实证:</p><p class="ql-block">茅塘桥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最初为驿路要道,是连接区域交通、保障古代商旅与官方通行的关键节点,其历史沿革直接反映了南京浦口区乃至苏皖地区古代陆路交通网络的发展,为研究明代驿路体系布局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p><p class="ql-block">古代砖石拱桥工艺的典型样本:</p><p class="ql-block">茅塘桥为5孔砖券拱桥,虽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如同治年间大修、1967年按原样式复修),仍保留了明代桥梁的核心结构特征。其拱券设计、砖石砌筑工艺,以及适应后河水文条件的桥体布局,是研究南京地区明清时期桥梁建造技术与工程智慧的典型实例。</p><p class="ql-block">地方水利与防汛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茅塘桥跨后河而建,历史上曾因洪水多次冲决,其修缮历程与地方防汛需求紧密相关(如现代桥西筑堤坝与桥体联为一体)。它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承载了区域水利治理的历史记忆,为研究浦口区后河流域水文变迁及古代防汛措施提供了参考。</p><p class="ql-block"> 市级文保单位的文化传承意义:</p><p class="ql-block">茅塘桥自1983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06年升为市级文保单位,2022-2023年又进行隐患改造以保护核心结构。作为浦口区少有的明清时期大型拱桥遗存,它是维系地方历史记忆、传承区域交通与工程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茅塘桥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一种说法是,茅塘桥原名"毛汤桥"。相传燕王朱棣起兵夺权时,带领兵马行至滁河北岸被水隔断,于是派人星夜突击抢架一座桥梁,即茅塘桥的前身,当时赐名"马站桥",意为"立马造桥"。后来有姓毛和姓汤的石匠用石块另造拱桥,人们为了不忘这两位石匠的功绩,遂将"马站桥"改名为"毛汤桥"。新中国成立后,此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双曲拱桥,因桥名谐音叫做"茅塘桥",再后来又改为"毛坦桥"。</p><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茅塘"和"毛坦"读音相似,"茅"与"毛"完全同音,"塘"与"坦"在当地人读起来也没有明显差别,可能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将"茅塘桥"误写成了"毛坦桥",并逐渐被人们接受。</p> <p class="ql-block">从"毛汤桥"到"茅塘桥"再到"毛坦桥",桥名的变化反映了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茅塘"和"毛坦"读音相似,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桥名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当地语言的特点以及语音、词汇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对于研究地方语言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茅塘桥作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古称是其历史身份的重要标识之一。它见证了桥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修建、修缮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建筑技术水平等。古称的存在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茅塘桥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价值,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茅塘桥桥孔被封堵主要是出于防汛和桥梁保护的需要。</p><p class="ql-block">茅塘桥桥西有一河与所跨之河相交成丁字型,为防汛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在桥西筑堤坝并和该桥联成一体,桥孔大部分已被雍塞。此外,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桥梁结构可能会出现一些损坏和安全隐患,封堵桥孔可能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桥梁的整体结构,防止进一步的损坏。</p> <p class="ql-block">l</p><p class="ql-block">周朝大城基</p><p class="ql-block">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l</p><p class="ql-block">12:10分,在永宁镇北,玉兰路与永河路交叉口处的小广场,开始路餐。</p> <p class="ql-block">12:29分,在公交永宁北站站,乘D13路公交车到倪山桥站下车,继续寻访。</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倪山坡遗址</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广电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倪山坡遗址属于南京市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点,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高丽社区倪山坡组村中北部,地处老山北部丘陵与滁河圩田平原的相交地带,地势较周边略高,为典型的台型遗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倪山坡遗址正在考古发掘。</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倪山坡遗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高丽村倪山坡组,是浦口区境内一处典型的周代聚落遗址 。</p><p class="ql-block">遗址面积约1.13万平方米,高约2.5米,文化层厚度约3米 。</p><p class="ql-block">1962年被首次发现 。</p><p class="ql-block">遗址地处长江北岸的丘陵地带,周边为典型的岗地、冲沟相间的波状地形,属宁镇丘陵西缘地貌单元 。</p><p class="ql-block">遗址出土的遗物包括:</p><p class="ql-block">陶器:夹砂红陶片、泥质黑皮磨光陶片、几何印纹陶片;</p><p class="ql-block">器形:鬲、、盆、罐、钵、豆等;</p><p class="ql-block">石器:磨制石凿等 。</p><p class="ql-block">这些器物风格表明该遗址属于典型的周文化遗存,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先民的生活面貌和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目前遗址上已建有大量民房、菜地和苗木地,一条村水泥路将遗址分为两部分,整体保存状况较差,文化层可能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p><p class="ql-block">倪山坡遗址是浦口区重要的早期聚落遗存之一,对研究南京地区周代文化分布、聚落形态和区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影响,其原貌已难以完整呈现,亟需加强保护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江北新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护国庵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共南京市委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宣传部</p><p class="ql-block">二 O 一九年 四月 十五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根据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信息,护国庵遗址位于浦口区泰山街道花旗村护国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周,是江北新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目前关于该遗址的具体考古发现、建筑布局等详细信息暂无公开的详细报道。</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目前,护国庵所在地花旗村护国自然村,已整体拆迁完毕,只有遗址的小坡孤单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周小山遗址</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广电局</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周小山遗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花旗村周山组(铁路涵洞东),是一处典型的周代聚落遗址。</p><p class="ql-block">1960年,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 。</p><p class="ql-block">原有面积约4800平方米,现存约一半;遗址为一处台形土墩,高约3米,文化层厚度约3米 。</p><p class="ql-block">现部分区域被铁路占用,其余多为苗木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 。</p><p class="ql-block">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陶器:夹砂红褐陶圆锥形鬲足、瓤足,泥质红陶盆、豆、罐残片,以及几何印纹陶片;</p><p class="ql-block">文化属性:器物风格属典型的周文化遗存,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先民的生活面貌"。</p><p class="ql-block">作为浦口区境内为数不多的周代聚落遗址之一,周小山遗址对研究南京地区早期聚落形态、周文化在江南地区的分布与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p><p class="ql-block">201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江北新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同时列为浦口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周小山遗址是浦口区保存至今的周代聚落遗存之一,虽受后期建设影响面积缩小,但仍保留了较厚的文化层和丰富的遗物,是研究南京地区周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活动时掠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天活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6:14分,在地铁林场站,从1号口进站,乘三号线后各自择站转车回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步数。</p> <p class="ql-block">2025.09.21,星期天,晴,史迹寻访。</p><p class="ql-block">2025.09.22,星期一,晴,整理完成。</p><p class="ql-block">参加寻访活动。</p><p class="ql-block">陈跃宁拍摄和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