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香茶韵,书影寻秋] 于山间林下 漫游字里行间

梅香浅语

<p class="ql-block">昵称/梅香浅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919896</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图书馆,被誉为"城市山林",以“森林书苑”为设计理念,我初闻时颇不以为然,亲临其境后方知此言不虚。馆内144根形似银杏树的立柱支撑屋顶,873片“银杏叶”造型的顶棚与玻璃幕墙结合,光影斑驳,形成树下阅读的意境。超高玻璃幕墙将外部园林景观引入室内,读者在任意区域均可感受“山间林下”氛围 。</p> <p class="ql-block">该图书馆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赤印,以“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为出发点,营造了一种悠然自在的阅读环境。设计师取“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之意,将整座图书馆化作一场与自然的对话——山是借来的景,树是栽下的诗,而人,不过是其间偶然停驻的标点。</p> <p class="ql-block">走近看,玻璃幕墙的设计,巧妙地引导了自然光的穿透,缔造出一种明亮且清晰的视觉盛宴。这种设计手法,不仅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更将室内的阅览空间与室外的森林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城市中的人造“森林”与真实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这种独特的互补之美,让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惬意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初入馆内,首先被一座设计匠心独具的大厅所吸引,那便是闻名遐迩的“山谷门厅”。它不仅是“银杏山谷”的优雅化身,更是整个图书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门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元素,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深邃的山谷之中。最妙是日光倾泻在玻璃幕墙上,窗外的树影映在室内的书页上,读者就像置身于森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勤阅览”在此处化作一场静默的仪式。有人俯身于案前,指尖划过纸页的沙响,是山涧溪流般的韵律;孩童踮脚抽取绘本时,惊动了书架顶端悬挂的铜铃,叮当声里似有松风过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馆设有约2400个阅览坐席,其中一半分布在两座“书山”上,最大阅览室位于“山顶”,可俯瞰全景,鼓励读者勤于探索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馆内布局别具匠心,书架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木质台阶蜿蜒而上,两侧植有修竹,清风过处,竹影婆娑。我择一处静坐,落地窗框住远处的山影,阳光透过树隙洒在书桌上,光斑与文字重叠,一时分不清是人在读字,还是字在染人。耳边翻书声沙沙作响,偶有风铃轻响,原是设计师在通风口藏了陶制的“书铃”,风起时叮咚如古琴泛音。</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的设计更见匠心。螺旋式书架如DNA双螺旋般盘旋上升,取书时需拾级而上,恰似攀援知识的峰峦,颇有"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意趣。顶层设计融合了自然与科技元素,以“森林书苑”为核心理念,通过银杏叶造型屋顶、叶片状采光顶覆盖,阶梯式书架和智能技术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灯光设计暗藏玄机——采用"晨昏线"原理,光线随昼夜更替而变换明暗。清晨如熹微晨光,正午似朗朗晴空,黄昏若暮色四合。若在黄昏时分倚窗读书,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将书页染成琥珀色,一时间竟分不清是灯光还是天光。只觉心随字走,神游秋林。</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书瀑"装置。三层楼高的玻璃幕墙内,无数书页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定睛细看,却是电子屏模拟的幻象。这设计灵感大概来自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将阅读的畅快感具象化为视觉奇观。常有孩童在此流连,小手在空中虚抓,仿佛真能掬起一捧书页。</p> <p class="ql-block">身处图书馆,方觉得"此间真能养浩然之气。"望着那森林式的赤色建筑,在都市丛林中如一方朱印,盖在天地之间。让人觉得,这图书馆何尝不是一枚"赤印",将读书人的心志,钤在了这喧嚣尘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