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老中医教你初秋养生,帮你安稳度凉燥

光明医疗网

一场秋雨一场寒,初秋的凉与燥愈发明显 —— 白天阳光仍有暖意,入夜却凉意袭人,昼夜温差能达 10℃以上;空气湿度骤降,不少人开始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咽喉干痒的不适。<br><br><br><br>中医认为,初秋主气为 “凉燥”,肺为 “娇脏”,最易受燥邪侵袭,因此养生核心在于 “养肺润燥、顺应凉秋”。北京强寿中医医院老中医的这份初秋养生指南,帮你贴合时节调整状态,远离秋燥困扰。<br><br><br><br>一、饮食:“润” 字当头,少辛多酸护脾胃<br>初秋饮食的关键是 “滋阴润燥”,同时兼顾脾胃运化。经历了盛夏的贪凉饮冷,脾胃功能本就偏弱,若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容易加重燥邪伤肺。<br><br><br><br>可以多吃润肺生津的食材,比如银耳、百合、梨、莲子等,推荐尝试 “银耳百合炖梨”—— 将梨去核切块,与泡发的银耳、干百合一同炖煮,出锅前加少许冰糖,既能缓解口干咽燥,又能温和滋补。若觉得炖煮麻烦,也可每天用麦冬、玉竹、枸杞各 5 克泡水喝,简单方便又润燥。<br><br><br><br>同时要遵循 “少辛多酸” 的原则:少吃辣椒、生姜、花椒等辛味食物,避免刺激肺气;多吃山楂、葡萄、石榴等酸味食物,帮助收敛肺气,还能增进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煮点山药小米粥,健脾养胃又温润,特别适合初秋食用。<br><br><br><br>二、起居:“不露” 为要,早睡早起养阳气<br>白露过后,昼夜温差拉大,早晚气温偏低,民间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的说法,这正是初秋起居的关键 ——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br><br><br><br>早晨出门时可以穿件薄外套,中午气温升高再脱掉,避免忽冷忽热引发感冒;晚上睡觉时要盖好薄被,尤其注意腹部和脚部保暖,脚是人体阳气的根,若脚部受凉,容易导致阳气受损,引发腹泻、关节痛等问题。<br><br><br><br>此外,初秋宜 “早睡早起”。中医认为,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睡能帮助收敛阳气,早起则可顺应阳气的升发。每天尽量在 23 点前入睡,早上 6-7 点起床,这样既能缓解秋乏,又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br><br><br><br>三、运动:“温和” 为宜,避免大汗耗肺气<br>初秋天气凉爽,适合户外运动,但要注意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秋季若过度出汗,会耗伤肺气和津液,加重燥邪对身体的影响。<br><br><br><br>推荐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40 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在上午 9-10 点或下午 4-5 点,此时气温适宜,避免在早晚低温时段运动,防止受凉。<br><br><br><br>四、情志:“收敛” 为上,远离秋愁调心态<br>初秋时节,草木渐枯,天气渐凉,容易让人产生 “悲秋” 的情绪,中医称之为 “秋愁”。若情志不畅,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加重身体的不适,因此调节情志也是初秋养生的重要环节。<br><br>专家简介 北京强寿中医医院 孙华堂<br><br><br><br><br><br>【专长】失眠、头疼、眩晕症、耳鸣、耳聋、疲劳综合征、亚健康调理;鼻炎、顽固性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心悸、血压高、中风、反复性口疮、反流性食道炎、溃疡病、便秘、胆囊炎、便血、肾盂肾炎、肾结石、反复尿路感染、月经紊乱、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宮颈炎、阴道炎、带下病、盆腔炎、乳汁不足、乳腺炎、乳腺增生、阳痿、早泄、遗精、前列腺炎、湿疹、荨麻疹、痤疮、带状疱疹、皮肤瘙痒、酒糟鼻、风湿性关节炎、脑梗后遗症、面神经痉挛、小儿反复感冒、顽固性咳嗽、厌食、遗尿、夜啼。<br><br><br><br><br>【简介】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行医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br><br><br><br>【出诊时间】每周二全天、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