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马宇在天生桥景区</font></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顾萍娟摄</font></h5><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今天上午,80位银龄茅友伫立在天生桥景区入口。他们的目光越过赭红色的山门,投向那片被秋雨浸润得发亮的山林。当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镌刻着 "江南小三峡" 的石碑上时,茅友们的眼角泛起涟漪 —— 这抹跨越半世纪的阳光,也照亮了当年在茅山劳作时,无数次在梦中浮现的山水轮廓。<br> 坐上画舫,河水碧绿如陈年老酒,倒映着两岸黛色的山影。凝视着河水,这狭窄山峡里的幽深,仿佛有种清凉的触感,让他们想起茅山的溪水,用手接水,水珠溅在手背的酥痒。“当年我们总说这水是大地的乳汁。”茅友顾萍娟说着,深情地望着远方。此刻的胭脂河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茅友不再年轻却依然清澈的眼眸。<br> 这时,几只白鹭展开缀着白边的翅膀,轻盈地掠过胭脂河的水面,像是特意来迎接茅友。它们翅尖偶尔点破河心的粼粼波光,随游舫缓缓前行,忽又振翅绕着舫身盘旋再三。洁白的身影瞬间划出灵动的弧线,引得大家惊喜阵阵,黄建梅、周惠萍等一众茅友指尖的快门声与白鹭的低鸣一同融进了河上的清风里。<br> 当船行至天生桥拱下,斑驳的采石场岩壁让空气骤然凝固。那种深浅不一的凿痕里,仿佛还渗透着六百多年前工匠的血汗,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座由整块山体凿成的天生桥,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巍峨。阳光穿过桥洞,在水面投下一个完美的圆。有人突然指着桥顶惊呼:"看!那些石纹像不像我们茶场的梯田?" 众人望去,果然,岩层的肌理与记忆中的梯田纹路惊人地相似。或许,这就是文明的密码 —— 无论沧海桑田,人类对土地的眷恋始终如一。<br>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两侧山崖如一本摊开的地质史书。滚落的石子在胭脂河激起古老的回响。“快看!”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抬头,只见对岸山体夹缝中斜出几枝红枫,如火如霞。<br> 当茅友们漫步在天生桥上,纷纷驻足留影,回味着大自然的馈赠——青苔凿痕象征着时光的雕刻,白鹭红枫构成生命的亮色,胭脂河水承载着情感的重量。一次普通的游览活动,实视了“赏心悦目”与“意犹未尽”的双重审美效果。山会老,水长流,唯有青山永不朽。 杨立摄影: 天生桥景区位于溧水城西,处于南京1小时都市圈内,距离南京50公里,宁高、宁杭、沿江等高速公路依傍而过,是国家4A级景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金陵新四十八景之凝脂沉霞,国家水利风景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旅游度假(实验)区、南京市自驾游基地。<br> 景区总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6平方公里,目前景区分为溧水博物馆、凤凰井游览区、天生音乐谷主题活动区、天生桥胭脂河景观游赏区、河西休闲旅游区和游客中心服务区。这里重岗叠峦、草木茂盛、风景优美,是一个集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以秦淮文化、明文化、运河文化为重点,以“文化休闲”为核心的南京郊区旅游胜地。 爱情海景点 <b>凤凰井</b><br> “凤凰井”相传600年前刘伯温到此发现此处地形奇特,两边山地突起中间平而狭长,似头如尾,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为了禁锢此风水宝地,在凤凰的脊背处开凿了这口井,井成之日,风和日丽,彩霞满天,一对凤凰从天而降,栖息井口,饮水嬉戏,梳理羽毛,随即从四面八方飞来无数鸟雀,争相朝凤,形成一幅美丽的“百鸟朝凤”图。“凤凰井”由此得名。 桃花岛 游船码头 “胭脂河·天生桥”是整个景区的核心游赏区,总面积为14.85公顷。区内有中华一绝的天生桥,有闻名遐迩的“石壁千仞开锦屏,一道长溪此中过”的山水画卷胭脂河,还有枕腰石、神工亭、督造台等主要景点。 <p class="ql-block">胭脂河</p> 天生桥 神工亭 “河西休闲旅游区”占地面积25公顷,整体景观以山体环境为依托,建有文化休闲广场、观景栈道、婚庆休闲草坪,之后将逐步划分区域打造房车营地、民宿休闲、林间鸟语林、拓展基地、山林跑道等户外项目,为游客带来一系列趣味性、体验性强的户外活动。<div> 我们没有游览。</div> 枕腰石 这里有两块大石块,称“枕腰石”。传说当年民工在开挖这条运河时,劳动量非常大,一天下来感觉浑身无力,无意中躺在这块石上休息,次日醒来,发现腰酸背痛不治而愈,反而觉得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如此多次,才发现这两块石头的奇妙之处。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前来验证,认为是“神石”,并称之为“枕腰石”。 天生桥上架的木桥。 周惠萍摄: 到天生桥啦! 刘建平摄: 黄建梅摄: <b>天生桥</b><br> 天生桥全长34 米,宽9米,厚8.9米,桥面到河底高度为36米,相当于12 层楼的高度。<div> 大家或许会有一个疑问,胭脂河是人工开凿的运河,那怎么会又有一座天生桥呢?这是因为“天生桥”并非“天生”,它是人工与自然联手完成的精妙杰作。在开凿山岗时,工程的设计者掏空了下方的岩层,又将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存下来,作为人行通道,“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开河过程中两岸交通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减少了一定量的石方工程;同时,又节约了开河后建桥的资金,可谓一举三得。该桥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人类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为中华一绝。</div> 青松远黛 顾萍娟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席建立摄制</font></h3> 到客满楼吃中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生桥赋</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 宇</b></div><br>青铜凿痕里渗出六百多年前的滚烫<br>干将莫邪的淬火仍在岩壁回荡<br>斧子与顽石的对话震落星辰<br>黑暗中每粒火星跳跃着铿锵<br>当第一缕曙光吻上初成的桥拱<br>整座山脉刹那间挺直脊梁<br>风刀霜剑在你身上镌刻诗行<br>苔衣渐次织就青灰的锦缎华章<br>不必籍由桥桩锚定大地<br>倒影在碧波里亦能撑起穹苍<br>雨季你是垂落的银河臂弯<br>将两岸疾苦都揽进温暖胸膛<br>晴日化作跃动的鎏金惊叹<br>让好奇的雁群流连于波光之上<br>商旅的马蹄叩响千年平仄<br>贩夫的扁担挑起晨昏重量<br>你用沉默架设时光驿站<br>看兴衰成败都化作身下沧浪<br>从不夸耀自己是风景<br>却让每道褶皱成为时空的回响<br>当《营造法式》遇上徽骆驼的行囊<br>每块条石在将《考工记》掂量<br>掂量沧海如何漫过桑田<br>掂量苦难怎样淬成辉煌<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于2018年10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