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文化内涵

王宝健书画

<p class="ql-block">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表现除了需重视用笔之道,更应该重视文化内涵表现。当下写意画,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意境平庸、流俗泛 滥。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给人民生活带来富足的同时,也把一些富有才华的画家推向了制造中国写意画“快餐作品”的境地,大量平庸之作泛滥成灾,并流向市场。 在强大利益驱动下的“著名画家们”被市场诱惑得已失去过去做学问的严谨与文化人应有的平和心态,精品意识荡然无存,学术思想麻木……回眸大家齐白石艺术创 作的时代,全国人口仅有现今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那时,只要稍微懂些收藏知识,得到的作品十有八九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那个时代的画家,谁像今天的 画家一样疯狂地炒作和追逐名利与市场呢?而当下中国画坛,制作成风、写意笔法淡化、文化内涵缺失已成通病。殊不知,那些已成大家者,谁不曾是文化修养的集 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有人提出,当下中国画坛为什么看不到大师的影子?大师还能出现吗?审视和思考当下看似一片繁荣的中国写意画,我们会发现,它存在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在技法上,有墨无笔者多,无笔无墨者更多,见笔见墨者寡;二是写意画具有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者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望宋代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的文化修为,其用枯木怪石题材传达出画贵有“意气”(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深深思考。而苏轼 坚持的画家只有在学问、品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独得于象外”的思想主张,成为此后文人画家从理论到实践的文化精髓。这也正是当下中国画坛画家们应该自觉 追求的高尚圣洁的文化品质。但这里所讲的中国画境界与文化内涵表现,是要求画家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价值观念与观照自然的思想与理念必须要上升到中国传 统文化层面上;否则,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缺少的不仅仅是笔墨语言、构图章法、表现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更多的是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的缺乏,甚至最终导致艺术 思想的缺失,这对一个从事中国画艺术的人而言是很可怕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