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冰萱</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686840</p><p class="ql-block"> 摄影:冰萱</p> <p class="ql-block"> 一眼千年,天下大同。在时光褶皱里,邂逅一座古城的磅礴与温柔。这里是北魏的平城,辽金的西京,明清的边塞重镇,战马嘶鸣与梵音钟鼓在此交织。直观感受到“地上文物看山西” 这句话的含金量。</p> <p class="ql-block"> 喜晋道真的绝了!🔥 品味三晋风味,邂逅面食传奇。在大同喜晋道,排最狠的队,品味刀削面届的爱马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上8:00到,9:50才入座,排队近2小时。老家带的镇江醋与山西醋的碰撞,哪个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 爆好吃!汤美面弹,外滑内筋,鲜掉眉毛。</p> <p class="ql-block"> 颜色美得不要太过分,龍聚祥烧麦馆(鼓楼店) 的烧麦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壮观”二字李白诚不欺我!</p> <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看,支撑悬空寺的力量在十几根“纤细”木棍上面,认为就是这些结构支撑着建筑。其实不然,这些细柱子并没有承担重力。有长有短,有的着力,有的形同虚设,甚至可以晃动。</p> <p class="ql-block"> 古人黑科技半插飞梁,27根铁杉木横梁浸透桐油,削成“剪刀头”深插岩洞2/3,外露1米,楔子敲入后自动“膨胀锁死”,原理堪比现代膨胀螺丝!利用半插飞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木质框架式结构,增强了抗震性能。</p> <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 " 我在云冈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与你相遇~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3窟:未完成的窟。可以看到石窟建造和取石的过程。建造过程是从上往下。里面的佛和胁侍菩萨是唐代时候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6窟释迦佛洞,佛界连环画天花板。满堂雕,雕刻33幅释迦成佛故事,飞天衣带翩跹。</p> <p class="ql-block"> 12窟:音乐窟。雕刻伎乐天手持龟兹,西凉,鲜卑,中原乐器五十多种,仿若佛籁齐鸣。天宫伎乐,衣带飘飘。华衣霓裳,迎风起舞,俨然一副天国梵音的极乐画卷。弹指伎乐天是12窟的明星,站在前壁C位,面向北壁的乐队组合,像是活灵活现的“指挥家”。</p> <p class="ql-block"> 18窟大佛窟:以灭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为原型。大佛身着千佛袈裟据说是后世子孙以此为拓跋焘的灭佛诚心悔过。</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为“白佛爷洞”。此佛像又称“露天大佛”,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高约13.7米,微笑治愈千年,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因而被称为云冈石窟“形象大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窟主像是云冈第二大的主佛像,是昙曜五窟中第一大像,像高16.8米,为结跏趺坐像。</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华严寺与天津独乐寺、辽宁奉国寺并称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华严寺,因契丹太阳崇拜而坐西朝东,是辽代皇家敕建的皇室祖庙和藏经寺。</p> <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壁画十分精美,09年由中央美院壁画系师生所绘,尤其是水月观音,采用唐代透视原理,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拾阶仰观,藻井斗拱间尽显千年匠心。</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华严寺的心脏,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大雄宝殿融合了辽代的遗址、金代的建筑、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画,共同铸就了其辉煌。</p> <p class="ql-block"> 鸱吻高达4.5米,国内古建最大琉璃鸱吻,比故宫太和殿的鸱吻还要高出1.1米。北边的鸱吻是金代原物,南边的则是明代制作,清代略有修复。</p> <p class="ql-block"> 北边的鸱吻是金代的。</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主供五方佛,中间的三尊是明宣德年间以檀木在京师所制。</p> <p class="ql-block"> 二十诸天:这二十尊护法天王彩塑,他们每尊身高2.8米,身体都向前倾15-19度不等,表示对佛祖之恭敬。</p> <p class="ql-block"> 殿内四壁存有巨幅壁画,为晚清光绪年间大同画师董安手笔。《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位于东檐墙南边间,壁画高6.45米,宽4.02米,总面积25.95平方米。"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p> <p class="ql-block"> 1012块平棊富丽堂皇,且图案没有重复的。</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是寺中唯一尚存的辽代建筑。面阔五间,采用独特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殿内供奉三世佛及29尊辽代塑像,2尊明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中珍藏着非凡的佛像艺术。薄伽教藏殿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藏经楼。不过华严寺与众不同,这里供奉的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以及随侍的十方菩萨和罗汉护法。共计31座佛像,其中29尊为辽代的,2尊为明代的。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当属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露齿菩萨,东方美神</p><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辽塑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露齿微笑菩萨泥塑,双手合十站立在盛开的莲花上,头微微偏向一侧,身体呈现“S”形,流畅优雅。郑振铎先生曾赞誉其与维纳斯相似。中国邮政于1982年发行《辽代彩塑》邮票,其中就有这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 殿内四壁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比北京北海九龙壁(长25.5米)和故宫九龙壁(长29.4米)更雄伟。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只是大同这块最大九龙壁上的龙都是四爪龙(北京九龙壁上是五爪龙),而且,龙的尾巴上没有尾鳍,身上的鳞片也都是平行排列,而不是交错排列的,原因就是,代王府毕竟是王府,而不是皇宫,所以龙的等级必须要弱于皇宫。</p> <p class="ql-block"> 壁身为龙壁的主要部分,高3.72米,两侧为“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图案。九龙壁使用孔雀蓝、绿、正黄、浅黄、紫、黑等色,由426块七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其中尤以“孔雀蓝”釉最为珍贵,釉色历经600余年仍鲜亮如新。</p> <p class="ql-block"> 大同凤临阁,这座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的百年老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故事。相传正德皇帝与李凤姐的浪漫邂逅就在这里 ,后来慈禧太后西逃至此,对这里的烧麦喜爱有加,还亲自题字。</p> <p class="ql-block"> 想要就餐需要排队拿号,等上二、三个小时,菜做得确实有水平,但价格确实也不含糊,可以偶尔体验。</p> <p class="ql-block"> 最负盛名的当属慈禧太后同款“百花烧麦”,烧麦皮薄如纸,馅料多样,蘸上山西的陈醋鲜而不腻。</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原为开元寺,唐玄宗开元年间建造。辽太宗937年重修改名大普恩寺。明英宗1444年重修改名善化寺(1445年明英宗赐该寺“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万物入水而鲜洁,以此教化人们“向善”)整体布局为唐代建筑风格。是现今国内八大辽构之一。</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曾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称其大雄宝殿“内部肃穆幽邃,古趣盎然,其空间与光影交织之韵律,非机械尺度所能衡量,实乃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直击的锐感”。</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辽代遗构,单檐庑(wU)殿顶。殿内也是减柱设计,顶部是斗拱敞开的露明造,仅中央当心间有平棋和八角藻井。</p> <p class="ql-block"> 殿内有金代塑像33尊,正面佛台上端坐“五智如来”。两侧塑有二十四诸天像是金代塑像中的精品,位于大雄宝殿两侧砖台,每尊高约三米,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披甲执仗,有的朝冠官袍,表情生动传神,人神合一,兼具宗教庄严感与生活气息。四壁为清康熙年间壁画。</p> <p class="ql-block"> 大功德天像又名吉祥天女,为金代所作。高3.77米,恬静淡然,弯眉垂目,发髻布包、眼神悲悯,这种跨越千年的对望,让梁思成也盛赞世间难觅此佳作!</p> <p class="ql-block"> 鬼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 ” ,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在国内又被称为“送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普贤阁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的重檐九脊顶方形楼阁,仿辽代建筑风格,结构精巧如木塔,与大雄宝殿东西呼应。</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山门)金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代山门。殿内明塑四大天王像,姿态威严,民国重彩后仍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是金代建筑,采用减柱法使内部空间开阔。殿内顶部为彻上露明造,梁架布置灵活。供奉着金代造像“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朱弁碑》为镇寺之宝,由南宋使臣朱弁撰写,详述寺院重修历程,其书法融合颜体风骨,被列入《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五龙壁原是大同兴国寺的照壁,1980年迁移至善化寺前。壁长19.9米,高7米,用五彩琉璃镶砌着五条巨龙</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即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应县木塔拍摄。</p> <p class="ql-block"> 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约7400吨耗用华北落叶松木料上万立方米。全榫卯结构,通过54种斗拱(共240组)咬合支撑,形成柔性抗震体系,被称为“斗拱博物馆”。“外五内九”层设计:外观五层六檐,内含四个暗层,实为九层,暗层增强结构稳定性。内部构造通体内8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简式结构,梁柱交叠、斗拱相联。浴千年风霜雨雪,抗无数雷击地震,乃至箭镞炮击,仍屹然而立,光华仍然。</p> <p class="ql-block"> 木塔的一层尊释迦牟尼佛像11米高,右手说法印,左手与愿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是一尊贴金彩绘泥塑像。</p> <p class="ql-block"> 须弥座各角有八个为释迦摩尼金身像托举莲花台的力士,据说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个个力举千钧,肌肉隆起、姿态各异、表情却如此生动傲娇。</p> <p class="ql-block"> 塔内壁画和塑像上承中晚唐传统,凝聚辽代佛教文化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煌煌牌匾,熠熠楹联,留下了帝王将相的墨宝和文人墨客的踪迹。塔上古朴匾额最吸引我,最有名的就是“峻极神工”、“天下奇观”、“天柱地轴”和“释迦塔”四块,均以正楷书写,方正庄严。</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 牌匾,木塔的“身份证”!金代书法家王瓛题写,颜体字超有范,距今8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峻极神工” 牌匾,明成祖朱棣亲题!1423年北伐大胜后登塔所写,霸气侧漏的帝王气概~</p> <p class="ql-block"> “ 天下奇观”牌匾,明朝“戏精”皇帝朱厚照!1518年击退鞑靼后登塔庆功,挥毫写下这四个字,至今仍是流量担当。</p> <p class="ql-block"> 匾额之最守护神版《永镇金城》,清光绪年间应州知州陆叙钊题写,象征木塔如坚固城池般守护一方。</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是金代遗构,始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最让人震撼的是木雕天宫藻井。八门九星布满整座大雄宝殿天花板,梁思成盛赞“天宫楼阁,国宝一绝”。披头散发石狮,辽代石刻的叛逆美学。</p> <p class="ql-block"> 二女凉粉总部,就在木塔旁边,听说滴溜和凉粉都是本地人爱喝的~</p> <p class="ql-block">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得雁门者,得中原,失雁门者,失天下,这里也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也是长城最重要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1948年4月6日到过雁门关,毛泽东等由神池出发,路经宁武在东关小憩,之后通过雁门关,下午到达代县。雁门关景区塑有一座名人墙,毛主席题有“雁门关”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站在雁门关的城楼上,风声仿佛还在诉说着三千年历史与演义故事。那份雄浑与悲壮,是历史留给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如今,关楼、城墙、雁塔已然修葺一新,唯有关门内青石板上的车辙印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