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电影《731》观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幕上最后一行“这里,无人生还”的字幕缓缓隐去,影院里却久久无人起身。那种沉默不是普通的观影结束,而是一种集体性的历史窒息感后的无声哀悼。</p> <p class="ql-block">“你的故事讲得太差了。”电影《731》临近尾声时,这句台词陡然出现。这或许是导演赵林山的一种自嘲,却也道出了这部影片的本质——它所要讲述的,本就是一个无法被“动听”讲述的故事。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这个特殊日子上映的《73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照亮历史暗室的镜子,一次对民族集体记忆的艰难打捞。</p><p class="ql-block"><br></p> 细节之痛:历史真相的祛魅过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以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背景,揭露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以“给水防疫”为名,秘密进行细菌战研究,抓捕平民进行活体实验的罪行。但与以往同类题材不同的是,导演赵林山选择了克制的叙事方式——没有刻意渲染血腥,而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暴行冷静呈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种克制反而让影片更具冲击力。当那位中国姑娘的双手被烫熟,日本女军官撕下她手上皮肉时;当冰冻实验室里中国男子冻僵的身体被劈开;当孕妇被活体解剖,胎儿被制成标本——每一个镜头都有史实依据,都刺痛着观众的神经。影片最令人窒息的地方在于揭示了731部队的“科学理性背后的非理性疯狂”。电影呈现的731部队驻地并非想象中阴湿肮脏的地牢,而是有着白瓷砖墙、TOTO马桶的“现代”实验室。日军“优待”俘虏,提供科学配餐,但目的却令人毛骨悚然:唯有健康的“实验材料”,才能提供准确数据。这种将人物化的极端异化,比单纯的暴力呈现更令人不寒而栗。</p> 微光闪烁:绝境中的人性坚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下,影片细腻刻画了人性的微光。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从一个习惯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到被迫贴上“越狱英雄”的标签,最终在良知与责任的驱使下成长为真正的反抗者。这一角色塑造打破了英雄叙事的常规,让我们看到英雄并非天生,而是绝境中被逼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电影中几个“微符号”叙事令人动容:1012号魔术男孩始终相信王永章能带他出去,在压抑的实验基地中,他表演的小魔术成为唯一的亮色;顾先生拒绝配合日军细菌实验,临终前托王永章告诉怀孕的妻子“孩子要叫‘顾念国’”;老狱友将越狱路线图绘制在圣经空白页上,赋予其现实救赎的象征意义。这些细节让历史记忆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成为可感知的个体命运。</p><p class="ql-block">尤其深刻的是影片对节日与暴行并置的反讽处理:日军在盂兰盆节举行盛大花车游行,另一边却对731基地内的“马路大”进行大肆屠戮。节日的“温情”与暴行的“残酷”形成尖锐对比,揭露了军国主义对文化伦理的彻底扭曲。</p> 历史回响:比电影更残酷的真相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为电影中的画面战栗时,银幕外的真相更令人窒息。影片中焚尸炉日夜不休、跳蚤车间忙碌运转等场景,都真实存在过。据史料记载,至少有3000人被当作“活体实验材料”在731部队遭受折磨,而因日军细菌战而死亡的人数超过70万。</p><p class="ql-block">影片历史顾问、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郑重表示:“这部电影的场景、画面、声音都是有出处、有依据的。不仅有史料支撑,还有学术价值,不是虚构,更不是谎言。”为力求历史真实,导演赵林山带领团队耗时十年走访、搜集史料,查阅资料超过百万字。</p><p class="ql-block">更令人愤慨的是,历史的正义并未完全伸张。罪魁祸首石井四郎以8000页人体实验数据与美国交易,使731部队全员逃脱东京审判。时至今日,日本教科书仍将731部队美化为“防疫部队”,几乎不提其罪行。2024年,中国科学家仍在731旧址检出存活的炭疽杆菌。历史的伤痕依然在当下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铭记之路:从集体记忆到集体感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731》的上映具有深远现实意义。截至9月21日,影片票房突破12亿元,刷新两项中国影史纪录。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在全球多地上映,引发海外观众共鸣。这表明历史真相不分国界,和平是人类共同愿望。</p><p class="ql-block">影片结尾,受害者们互相搀扶,从尸坑中挣扎站起,喊出自己的姓名——“我叫孙明亮”、“我叫巴巴洛夫”...这不是煽动仇恨,而是以最后的力量确认:每一个生命都该拥有存在与尊严。正如幸存者老王在战后多年保留的生锈铁皮饭盒上的划痕,这些历史的痕迹提醒我们:受害者不是冰冷数字,而是有家庭、有牵挂的鲜活生命。</p> <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看着街头灯火通明、孩子们奔跑欢笑,我更加珍视和平的可贵。历史的回声不会消散,它应化作我们前行的力量。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出口处的纪念碑上刻着深刻的警言:“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p><p class="ql-block">《731》这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黑暗,也照见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它让历史从“集体记忆”变为“集体感受”,在这场与时间、与遗忘、甚至与有意掩盖的赛跑中,电影只是一站,真正的终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和行动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