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的面貌和走向——刘俊岩

北京人书画研究院

<p class="ql-block">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的面貌和走向</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5日</p><p class="ql-block"> 刘俊岩</p><p class="ql-block">一,佛教文化及由来</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洛阳白马寺建立时期,白马寺建立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p><p class="ql-block"> 二,荷花文化与佛文化结缘。</p><p class="ql-block">荷花在佛教中具有深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圣洁与清净</p><p class="ql-block">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使其成为佛教中圣洁与清净的象征。佛教认为,荷花从淤泥中生长却不沾染污秽,佛陀被称为“人中莲花”。此外,佛教经典均以莲花的“软净”比喻佛菩萨的清净无染,强调其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2. 吉祥与神圣</p><p class="ql-block">荷花在佛教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与佛教的宇宙观紧密相关。例如,“华藏世界”以莲花为名,极乐世界也被称为“莲邦”,因其中众生皆从莲花中化生,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手持莲台迎接众生。</p><p class="ql-block">3. 轮回与永恒</p><p class="ql-block">荷花的根茎每年重新生长,象征万物轮回与生生不息。佛教借此比喻生命的延续与灵魂的不灭,强调修行者通过积德行善可脱离轮回,往生净土。这一特性与佛教的轮回观念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4. 佛的化身与佛教符号</p><p class="ql-block">荷花与佛教的关联还体现在其作为佛的化身和佛教符号的广泛使用。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步步生莲,佛教中的莲花台、莲刹(寺庙)、莲眼(佛眼)等均以莲花命名。袈裟亦被称为“莲花衣”。</p><p class="ql-block">5. 教义与修行</p><p class="ql-block">荷花的生长过程被用来比喻佛教修行的境界。以莲花比喻解脱的圣者。以莲花为名,强调其“含万行,果圆万德”的深意。</p><p class="ql-block">三,佛教理念与当代文明的交融互鉴。</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精神信仰层面,还渗透到社会伦理、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佛教文化现代意义的几个关键维度:</p><p class="ql-block">第一、精神寄托与心理疗愈</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为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慰藉与心理调适方法。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佛教倡导的“内心平静”“慈悲智慧”等理念,通过诵经、冥想等方式帮助人们缓解焦虑与烦恼。例如,佛教的禅修实践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帮助个体提升专注力与情绪管理能力。人们反思行为后果,培养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第二、道德教化与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佛教的伦理规范如“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基石。这些戒律强调善良、正直与宽容,对净化社会风气、构建诚信体系具有积极作用。佛教的“慈悲做人、智慧做事”原则能够促进和谐,佛教反对暴力、倡导和平的理念,在化解冲突、促进民族和解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p><p class="ql-block">第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是中华艺术与文学的重要源泉。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到禅宗诗歌,佛教艺术融合了哲学与美学,成为跨时代的文化瑰宝。佛教应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传播智慧,使佛教文化“焕发时代风采”。此外,佛教建筑、音乐等元素仍在激发当代艺术创作,成为文化自信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第四、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p><p class="ql-block">佛教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纽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佛教可通过国际对话与慈善活动促进跨文明理解,探讨“中道圆融”“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推动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共谋和平。</p><p class="ql-block">第五、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佛教的“众生平等”“惜福护生”思想与当代环保理念高度契合。许多佛教寺院倡导垃圾分类、植树造林,并通过素食文化推广减少生态负担。</p><p class="ql-block">第六、社会服务与公益实践。</p><p class="ql-block">佛教的慈悲精神直接推动现代公益事业发展。国内外佛教组织长期开展扶贫、救灾、医疗援助等活动。这种“自利利他”的模式不仅解决现实问题,也强化了宗教的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五,佛教文化信众的社会人口比例。</p><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权威数据,截至2025年,全球佛教信徒人数约为 5.09亿 ,占全球人口的7%。</p><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徒约1亿以上。</p><p class="ql-block">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正以中国化、时代化为核心,与当代文明深度融合。其面貌体现为传统精髓与现代价值的共生:既坚守“慈悲济世”“众生平等”的教义内核,又通过艺术创新、生态实践、国际对话等焕发新活力。从走向看,佛教文化将持续服务社会,助力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在传承中创新,在包容中发展,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投身国家和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之中,投入满腔热血,最终将惠普到民族自强的利益,民族团结奋斗的利益,佛教文化加持的利益,中华文化永续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刘俊岩:原文旅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副主任。现中智科技评价研究中心文化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医院创新管理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信息学会直播产业分会总顾问,中国网特产频道总监,环球精英杂志社总编辑,北京人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龙乡人书画院党组书记,中国楹联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文化服务分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康养产业分会调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国学教授。先后组织过《全国中老年诗文书画大赛》六届;《中国现代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中国竹文化书画展》;《首届国际老年人年论坛》;编写出版《林下撷趣》、《岁月如歌》、《难忘历程》大型图录集;策划并组织《千佛坛》书法征集活动;《文化部老艺术家送文化下乡活动》——文化部与窦店镇和北京龙乡人书画院三方文化共建专场慰问演出活动;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办《文明之光圆梦北京人》大型主题书画展活动,《寻根问祖人之源,丹青亮彩绘华章》纪念三个百年大型笔会展览活动;北京云居寺举办《纪念云居寺建寺1400年千人同书佛共铸中国梦》大型广场笔会活动;湖南娄底举办《爱心助学》活动;组织文化小镇培育项目;组织国防文化教育基地工程;非遗文化主题活动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楹联盟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作者:刘俊岩</p><p class="ql-block">2025/9/22(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