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香

时光可掬()

<p class="ql-block"> 岁月留香</p><p class="ql-block"> 岁月承载着的记忆与情感在多少年以后仍能记忆犹新,仿佛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夹河关镇,宁静而又喧闹,封闭也又不失开放。它没有山海关的雄伟与壮丽,也没有嘉峪关的苍劲与雄浑,但对于当时成长于此地的孩童而言,这里却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夹河关镇是一个历史名镇,它地处鄂陕交界,北依秦岭,南临汉江。清朝嘉庆年间夹河关镇正式建制。汉水从汉中盆地流经夹河关然后逶迤而下,往来的船只载着生计与期望穿梭不断,张华山宛如长蛇蜿蜒起伏潜入汉江与金钱河交汇处,记录着大明朝辉煌的金銮殿还流传着往日的故事,金钱河边小燕子在柳树林里穿梭,精美石雕龙凤桥连接着上街与下街的袅袅炊烟。而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来自于天南海北、南腔北调的人们 ,他们如同春风拂面,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别样的色彩与活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镇上很多部门都有从外地调来工作的知识分子,卫生院有来自武汉的医生,他们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受小镇居民的喜爱与尊敬。其中,记忆最深的是曹医生夫妇,他们态度和蔼可亲,如同亲人一般关心着每一位病患。每当暑假来临,他们在省城的女儿都会来到这里与家人团聚。傍晚时分,他们一家三口在沙滩上漫步享受小镇的宁静。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卫生院门口偶遇曹医生,我怯怯地站在妈妈的身后,不敢直视这位和蔼可亲的医生。然而,曹医生却主动与我妈妈攀谈起来。 她指着我说:“你看,你女儿舞跳得这么好,穿上裙子就更好看了。”我妈妈说:“我们这小地方没人穿裙子呀。”曹医生却笑着说:“没关系呀,拿块布来,我来帮你做。”接着又说:“小女孩穿裙子好看。”就这样,在曹医生的帮助下,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条花裙子——蓬蓬裙。紫色的花朵在白炽灯光下显得格外漂亮,这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外地来这里工作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却都热爱这<span>片</span>土地。还记得副食品公司的主任赵叔夫妇,赵叔是从东北空军部队复<span>员</span>的干部,他们的孩子和我在同一个学校读书。还有在武装部工作的陈叔叔,他和我父亲都是河南南阳人。我父亲少年时在襄阳行署给一位领导当通讯员,后来选派到湖北省财贸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郧西县城工作。我母亲是夹河镇人,六零年在郧西县邮电局工作,精兵简政时离开了县邮电局回到夹河镇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我父亲后来便调到了夹河粮油所做统计工作。父亲喜欢打球,经常到腰滩河高中和那里的高中老师一起打球。那时腰滩河高中有一些是从武汉调来的老师,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让我们这些小镇孩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的到来,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与广阔。</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家修建襄渝线,襄渝线其中一段经过陕西白河县境内麻虎镇,夹河镇与白河县的麻虎镇之间是一江之隔的汉江。襄渝铁路是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工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承担主要施工任务,襄渝线的兵团师部就设在夹河镇的小学里,当时的夹河镇小学的教室是民国时期镇政府所在地,解放后就把这所青砖瓦顶,雕梁画栋,大厅及廊檐有高大红色立柱的建筑设立为学校。为了支援襄渝线的建设我们的教室迁到民房里。当时建设兵团的政委、司令员的孩子和我们在同一个学校里读书。他们有广东的、福建的,四川的还有湖北武汉的……虽然语调不同,但小孩更容易成为朋友。修路的铁道兵和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工人,周末的时候都会从汉江对面的麻虎镇到夹河镇来休闲。因此,当时夹河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部队文化使小镇面貌一新。这对于正处在少年成长阶段的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伙伴们都有一件黄军装,有的腰上还扎着小皮带,向铁道兵文工团学习唱歌跳舞,排练小话剧,打乒乓球,学讲普通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过花甲,然而这些美好的记忆如同珍珠般串联在一起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光在生命长河中沉淀芬芳,那些或深或浅的印记,如同陈年的檀木,在光阴的打磨下愈发温润。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段路,经历的每一件事,与父母及长辈在一起的岁月都在时间的窖藏中酝酿出独特的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