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说文解字》里,“偏爱”二字被释义为在诸多人或事物中,独对某一者情有独钟。于我而言,中秋佳节品尝月饼,庞家堡的麻油月饼便是心中无可替代的偏爱。它宛如一枚浸透乡愁的邮戳,稳稳地印在张家口的美食版图上,镌刻着故乡独有的温软与深情。</b></p><p class="ql-block"><b>庞家堡月饼,因地名而得其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庞家堡是张家口市的一个区,是著名的龙烟铁矿所在地,这里曾经出了位闻名全国的劳模马万水,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庞家堡月饼以张家口坝上特产麻油为灵魂,那浓郁醇厚的麻油香,是其他月饼难以企及的独特风味。只需轻轻一嗅,这股香气便会瞬间勾动味蕾,令人垂涎欲滴。</b></p> <p class="ql-block"><b>庞家堡月饼种类繁多,有麻油月饼、提浆月饼、飞皮儿月饼等。其中,用模具精心压制、烘焙出的“月饼娃娃”更是孩童们八月十五翘首以盼的最爱。这些“月饼娃娃”形态各异,或憨态可掬,或灵动俏皮,为节日增添了别样的欢乐氛围。其馅料亦是五花八门,豆沙的绵密、枣泥的香甜、红糖白糖的醇厚、五仁的口感丰富,每一种都独具风味。总体而言,庞家堡月饼具有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点。尽管它纯手工制作,外观或许不够精致,但那地道的味道,却能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食过令人难忘。</b></p><p class="ql-block"><b>庞家堡月饼的起源,已难以考证。但自60年代父亲调至龙烟铁矿和庞家堡区工作后,每年中秋,我们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道地的庞家堡月饼。那时,买月饼需凭票供应,每人五块(一斤),用油纸精心包裹成一卷。八月十五的夜晚,或是在室内,或是在院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月饼、苹果、葡萄、彬子(沙果)等应季水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静静地等待着那轮皎洁的大月亮缓缓升起。待供拜仪式结束,大人们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轻声交谈,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孩子们则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美食盛宴。一家人其乐融融,团圆和睦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记得有一年中秋夜,我一口气吃了3块月饼,至于肚子是否撑得难受,早已忘却,只记得那庞家堡月饼的美味,尤其是那抹令人魂牵梦绕的麻油香。70年代,我们家搬离了庞家堡,但那里的土著月饼却成了我梦中时常浮现的美食。</b></p> <p class="ql-block"><b>九十年代后期,庞家堡驻地的龙烟铁矿因矿产枯竭,昔日车水马龙、生产热火朝天的矿区,渐渐沉寂下来,最终停产。庞家堡由区改镇,归了宣化区,人潮渐渐散去,曾经喧腾的矿区,慢慢沉淀成记忆里的旧景。然而,庞家堡糕点厂却并未倒闭。那些舍不得故土的职工,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深执念,扛过了岁月的重重艰难,守着厂区一年又一年,将糕点手艺代代相传。尤其是庞家堡月饼,依旧保持着那独特的风味,成了离开庞家堡的人们怀念故地时,心底泛起的丝丝“想头”,</b></p><p class="ql-block"><b>如黑暗中闪烁的星光,照亮了人们的思乡之路。</b></p> <p class="ql-block"><b>如今,庞家堡月饼已成为张家口美食中的一张璀璨名片。漫步市区的街头,总能看到售卖庞家堡月饼的店铺。那朴素的纸包,一打开,浓郁的麻油香便扑鼻而来,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勾着人的脚步,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有人买了自己品尝,一口下去,便仿佛穿越回了童年的中秋,那段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时光在脑海中一一浮现;有人买了送给亲友,将故乡的这份独特香气,传递到牵挂的人手中,让这份乡情在彼此心中流淌。</b></p> <p class="ql-block"><b>对于曾经在庞家堡生活过的人来说,沁透着地域文化的庞家堡月饼,绝非简单的零食,它是一个装满乡愁的盒子。每到中秋,当月亮缓缓升起,那轮明亮的圆月总会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而风味独特的庞家堡月饼,那抹萦绕在思乡记忆中的麻油香,便成了连接故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让人在异乡也能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与慰藉。它是岁月的记忆、是故乡的味道、是思乡情怀的寄托,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