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乐都区的聚餐

直言(立智)

<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我走在海东市乐都区的街头,天空灰白中透着光亮,云层厚而不沉,阳光偶尔从缝隙里洒下来,像谁悄悄打开了天窗。城市还未完全苏醒,广场上空无一人,只有中央那根高高的灯柱静静立着,仿佛守夜人刚交完班。远处的高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背后的山脉轮廓柔和,像是大地沉稳的呼吸。我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清冷的泥土味,也有城市即将热闹起来的预兆。</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天光渐亮,蓝白相间的天空下,现代建筑整齐排列,花坛里开满了红黄相间的花,一排排,一列列,像是为这座城市精心梳妆。这些花不名贵,却开得热烈,给钢筋水泥添了几分温柔。远处山影依旧,静默地环抱着这片土地。我忽然觉得,乐都区的美,不在喧嚣,而在这种动静之间的平衡——城市在生长,山野在守望,而人,正走在连接两者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走进一间老茶馆模样的会所,原是几位老人围坐在木桌旁,有人执棋,有人喝茶,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静”字,墨迹沉稳,力透纸背。木质墙板泛着温润的光,书架上摆着几本旧书和茶具,灯光柔和,照得人影也慢了下来。我坐在角落,没打扰他们,只是听着低语与茶杯轻碰的声音,仿佛时间在这里被拉长了。这“静”,不是冷清,而是沉淀下来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朋友打来电话:“来不来?就等你了。”我笑着应下,穿过几条街,来到一家藏在巷子里的餐厅。推门进去,几位熟面孔已围坐在桌旁,墙上挂着书法作品,字迹洒脱,灯是现代的线条,却与古意相融。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酒杯半满,笑声不断。我落座时,正听见一人讲起年轻时在湟水河畔钓鱼的趣事,说得眉飞色舞,众人哄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聚餐,吃的不是菜,是人情。</p> <p class="ql-block">菜一道道上来,每一道都带着本地风味——手抓羊肉、酿皮、甜醅子,还有那碗热腾腾的狗浇尿饼。灯光映在盘盏上,也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暖黄一片。大家举杯,不为应酬,只为重逢。有人说起去年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有人回忆起早年在乐都一中读书的日子,连窗外的城市夜景,都像是为这顿饭特意点亮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围坐在一张圆桌旁,菜多得几乎摆不下,饮料瓶横七竖八地躺着,笑声比菜还热。这顿饭没有主题,却处处是主题——友情、回忆、生活琐碎,都在筷起杯落间流淌。有人夹菜时不小心把汤汁溅到桌上,也不恼,笑着用纸巾一擦,继续说他的故事。这种热闹,不是喧嚣,而是一种踏实的温暖,像冬日里的一碗热汤,从胃里暖到心里。</p> <p class="ql-block">席间有人穿着运动服,刚打完球就赶来了;也有人西装未脱,显然是下了班直奔此地。衣着不同,心却同频。他们谈足球,也谈孩子升学,谈房价,也谈哪条街的牛肉面最正宗。那幅挂在墙上的书法“和”,仿佛成了这场聚餐的注脚——和而不同,各抒己见,却始终其乐融融。我夹起一筷子凉拌蕨菜,酸辣爽口,忽然觉得,乐都人的生活哲学,就藏在这顿饭里:不讲究排场,却讲究情分。</p> <p class="ql-block">这顿饭吃了近三个小时,没人看表,也没人着急。服务员几次过来问是否加茶,都被笑着婉拒:“再坐会儿,再坐会儿。”桌上的菜渐渐少了,话却越来越多。有人说起计划明年一起去互助北山露营,有人提议下次带上家人,办个“乐都老友家宴”。我听着,心里一动——原来所谓归属感,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必然,而是有人愿意为你留一盏灯,留一副碗筷,等你归来。</p> <p class="ql-block">散席时已是深夜,走出餐厅,夜风微凉,城市依旧亮着。回望那扇还透着暖光的门,我忽然觉得,乐都区的夜晚,最动人的不是霓虹,而是某一扇窗内,几张笑脸围坐一桌的寻常光景。这一餐,吃的是饭,聚的是心,守的是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也最珍贵的人间烟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