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可园的池院廊碑

金智敏

<b><font color="#ed2308">可园</font></b>又名"近山林"、"乐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48号),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div> “<b>可园</b>”砖额,同治癸酉冬月,应宝时书。<b>应宝时</b>(1821~1890年)字敏斋,浙江永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5年)举人。</div> <h1><b><font color="#ed2308">  挹清池·小西湖</font></b></h1> <b>挹清池</b>,位于苏州可园中心区域,是园内核心景观之一,因池水清澈可挹而得名,俗称“小西湖”。 池北的“挹清堂”是书院主厅,堂名取自“池水清浤可挹”之意,古时用于接待宾客‌。 池西的“坐春舻”是船舫式建筑,形如小船浮于水面,船头延伸至湖中,为最佳赏景处‌。 池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0.3公顷,池岸曲折。 池水清澈见底,四周垂柳依依,湖石叠岸,亭榭环绕。 池边有座三曲石桥,通往坐春舻。 在揖清堂前往西观赏坐春舻。 池中植荷养鱼,夏季荷花亭立,冬季倒影如画,四季景致各异‌。 池名“挹清”取自《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象征文人高洁品格‌。 池水清澈,池面上漂浮着睡莲的叶子,金鱼在水中自由遨游。 池边赏荷观鱼,乃一大乐趣。 池边一抹红叶,为挹清池增添了色彩。 阳光下的色彩真好。 左侧为“坐春舻”,右侧为“揖清堂”的亲水平台。 背靠大树好拍照。 揖清堂前铺石板平台直至池边,围以低栏。或憩或倚,观鸭儿戏水,鱼翔浅底。 <h1><b><font color="#ed2308">  园林风光</font></b></h1> 可园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 白墙边,一条紫藤廊架淹没在树丛之中。 廊柱旁,身穿汉服边看手机,是“穿越”了吗? 长廊边的枫叶绿中透红,等红透了也许更好看。 红叶中,既有枫叶,又有鸡爪槭。 这个院子,围以白墙黛瓦,湖石筑城花坛,地上铺设的鹅卵石组成四叶花图案,这些花木生长在这里,可真幸福啊! 墙角一株松树,墙上爬着地锦,可惜叶子有点黄了。 这湖石造型奇特,有好几个孔,也算精品吧? 墙边的竹子,细细的黄杆,翠绿的竹叶。 白墙的万字漏窗和建筑的棕色万字漏窗互成掎角,墙顶、屋檐相互交错,加上绿植,层次丰富。 墙边的枫树,枫叶由绿变红之中。 墙边的小竹林。 园内有方圆一亩,高约十多米的土山,以黄石筑路护坡。绿荫中有方亭屹立于岗上,四角攒尖顶,朴拙无华;这便是“浩歌亭”。 登磴道而上,山上遍植绿树,郁郁葱葱,翠荫蔽岗。 登上山顶南眺,可园景色一览无遗,黛瓦敞廊,山光水色,分外迷人。 俯瞰长廊,廊前廊后,花木簇拥。 俯瞰挹清堂,歇山卷棚顶,两侧有山花,长窗落地;堂后有红叶。 下山后仰望“浩歌亭”。 墙角的翠竹与石笋。 <h1><b><font color="#ed2308">  砖额石碑</font></b></h1> 可园入口处设有“四时风雅”月洞门,可框景池北的揖清堂;夏季还可框景荷花。 四时风雅月洞门的两侧配<b>汉瓶形洞门</b>,形成“天圆地方”的格局。汉瓶洞门寓意“平平安安”‌。 挹清池西侧的走廊通过汉瓶洞门与门厅相连,墙边植红枫、竹林等。 “<b>云影</b>”砖额,位于门厅北小天井,左右门廊连接院内曲廊,旁有宝瓶门洞通向挹清池‌。 对侧为<b>“天光”</b>砖额。“天光”、“云影”,为清代园林题刻,出自宋代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句。 “濯缨处”北设廊,东面廊门“<b>亲雅</b>”通曲廊,可达“坐春鲈”。往北,去“学古堂”。 出西面廊门“<b>吟风</b>”,有个较大的花园。 “<b>孝节</b>”砖额位于‌挹清堂‌西侧碑廊区域,与书院园林的历史文化展示区相邻‌。该砖额为清代遗存,原为可园旧宅门楣构件,后经修复陈列于园内,是研究苏州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实物资料‌。 “可园”砖额,位于可园南二门(出口)附近。 正对明强亭的月洞门砖额刻有曾国藩手书“<b>存古</b>”二字,形成“明强-存古”的文化呼应‌。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梁章钜将可园划归正谊书院,并设立"<b>存古学堂</b>"。<br> 清同治年间(1862-1874),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主持修缮可园,题字"存古"既是对书院功能的定位,亦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后文化重建的期许‌。 <b>可园重修碑记</b>,位于“觚亭”亭内东墙上,一九八九年十月苏州市人民政府立。 <b>可园重修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立。</b>1989年,苏州市政府重修可园,并立《可园重修记》碑,现位于瓢亭附近‌。 博约楼前右侧墙上,有石刻《<b>陶小沚先生遗像</b>》。陶惟坻(1856-1930),字坻流,号小沚,以号行,是清末民初苏州昆山周庄的著名学者、教育家。1905年创办元江两等小学堂(周庄首所现代学校),1908年推动贞丰女子学堂与元江学堂合并,实现男女同校,开吴地先河‌。曾任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前身)馆长。 <b>改建正谊书院记</b>,石碑立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江苏布政使黄彭年主持重修可园时增刻,内容涉及正谊书院从嘉庆十年(1805年)创建至晚清改建的历程,强调书院“培养士气,端正人心”的宗旨‌。 <h1><b><font color="#ed2308">  书画楹联</font></b></h1> 正谊书院后厅讲堂,左侧木屏题写“<b>正者端也,谊者义也</b>”,明确书院以端正品行、弘扬道义为教育目标‌。 右侧木屏题写“<b>培养士气,端正人心</b>”。可园作为清代苏州第一座官办书院园林,其教育理念与建筑空间紧密融合,尤以“正谊明道”为核心,强调“培养士气,端正人心”的学术宗旨‌ 墙上是关于正谊书院的介绍。 国画《梅》、《兰》、《竹》、《菊》。 梅花图。 正谊书院的名人介绍,从左到右为:梁章钜、李鸿章、吴廷琛、黄彭年。 浩歌亭的楹联,上联为“<b>半树梅花清标未远</b>”。描绘了可园梅花疏影横斜、清雅高洁的意境,与园内书院园林的文人气质高度契合。可园以梅花为特色,尤以“铁骨红梅”古树闻名,其梅花景观与建筑、假山相映成趣‌。 浩歌亭的楹联,下联为“<b>啸歌斗酒胜事犹存</b>”。可园作为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时曾为沧浪亭的一部分,清乾隆年间正式定名"可园",取"可观鱼、可赏荷、石可憩、池可钓"之意‌。 可园的精心保护体现了中国传统景观保护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利用传统和当代技术与材料的结合,恢复植物景观,修复诸如石桥等传统特色构筑物,取得了园林自然元素和建造元素间的平衡。保留了园林在苏式生活中的地位和传统,使可园成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