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溯源

江山

<p class="ql-block">历山,古今称呼有所不同,古时称糜笄山、糜山、历山,舜耕山,当今称为千佛山,位于山东省会济南老城区东南5里,与佛慧山相连;山上有兴国禅寺,又称千佛寺,还有1300年前的秦琼拴马槐,是一座历史名山。</p> <p class="ql-block">历山溯源。说起历山,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千佛山,已不是古历山,今天的历山,不过是千年以前古历山南的一座无名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山名称的演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山原名靡笄山。《左传》成公二年“六月午申,师至靡笄之下”。</p><p class="ql-block">《史记·晋世家》“平公二年伐齐(按三),齐灵公与战靡下”,《史记索稳》“刘氏曰‘靡音眉绮反,即靡笄也’”,由于靡笄快读成靡,靡笄山就缩简成靡山。</p><p class="ql-block">《史记集解》“徐广曰‘靡一作历’”,靡、歷(历字繁写)字形相近,又误成历山。《山东通志》又说“后人习见舜耕历山,故又附会”。</p><p class="ql-block">《魏书·地形志》“历城县有舜山”,《隋书·地理志》“历城县有舜山”,由于《书》有“舜耕历山”之说,又称舜山。</p><p class="ql-block">《三齐记》“庙山县东南山,后人思舜之德置庙于此”,由于山上有舜庙,又兼称庙山。</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靡笄山名于春秋,靡山称于战国,历山起于秦汉,舜山庙山始于南北朝,再后亦有称舜耕山者。</p><p class="ql-block">二、历山的所在和形状</p><p class="ql-block">《三齐记》“历下城南对历山”,《水经注》“城南对山”。今后营坊街一带,露出地面的岩石很多,有的突峙街旁,有的用作墙壁,当为历山的残存。</p><p class="ql-block">《水经注》“东城历祠下泉源竞发”,《封氏闻见记》“齐州城东有孤石……俗谓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都说历山在古城东,今舜庙、舜井都在古城之东正相吻合。</p><p class="ql-block">《三齐记》“庙山县东南山”,这又说历山在古城东南。今南门正为古城之东南,舜井南为庙山,亦与此合。</p><p class="ql-block">今南门西有一水沟,水入南濠西流,这就证明,东西两部分历山并不连接,至少有两个山头。</p><p class="ql-block">苏辙《泺源石桥记》“泺水之源发于城西南山下”,见历山还有一部分在古城的西南。这一部分与城南所对之不相连,因为中间有一条山水沟,这样,历山有了个三个山头。</p><p class="ql-block">济南当地有“三山不显”的传说,所谓三山:日历山顶,在今历山顶街48号,日伪时期筑屋于其上,“顶”已不见,其位置在舜庙正东,可能就是《酉阳杂俎》所记的“舜祠东有大石广三丈许”的大石;曰煤山,在旧县署后,清人慕勒上石的“第一山”三大字尚嵌壁间;日铁牛山,在孔庙东玉带河旁,依旧露出地面。三山虽各异名,但相距不过百余步,应属历山一脉。这样看来,历山有六个山头。</p><p class="ql-block">曾巩《齐州二堂记》“今泺上之北堂,其南则历山也,故名之日历下之堂……今泺上之南堂,其西南则泺水之所出也,故名之日泺源之堂”。这样趵突泉北,亦有一历山。明人刘勅《历乘·县城园》中,在趵突泉北绘有一个小山头,虽未标名,却与曾巩“南则历山”相合。这样看来,历山已有七个山头。</p><p class="ql-block">这七个山头散布于古城的东、西、南、北四方面,正合于段成式的“齐郡接历山”,和苏辙的“历山近在城头”。</p><p class="ql-block">这些山头中,必有一惹人注目的主峰,否则就不可能有“历下”、“靡下”、“靡笄之下”之称。查“靡”作美解,“笄”作簪解。靡笄的命名,就是标志山形的突兀峭拔,山石的玲珑剔透,美如簪笄。《酉阳杂俎》记,“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人臂,绕其峰再洽。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铁锁断,飞来于此矣”。这虽是一段神话,但毛主席说“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相互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相互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矛盾论》。”我们可以从这段神话中找到现实的“土壤”,那就是说明了山形的突兀峭拔和山石的玲珑剔透。</p><p class="ql-block">这主峰何在呢?按“三山不显”的地方传闻,应在历山顶街。但自南北朝以来,多艳称庙山,而封氏的“平地耸出”又与“飞来于此”相合,也可能在南门一带。 </p><p class="ql-block">三,历山的消失与残存</p><p class="ql-block">靡笄山转称靡山与历山,可能秦汉间已失其美如簪笄的形象。封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历山,以北有泉号舜泉”,可知“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的历山,在中唐时期已成为“平地耸出”的孤石。至明叶承《历志》即有“三山不显”之说。</p><p class="ql-block">历山消失,一方面由于建城筑屋而挖掘,一方面由于城区地面逐渐填高而沈埋。现在残存的山石,除上述后营坊街以及“三山不显”外,还有今城东南角下的鸡鸣石(扣之作鸡鸣声)和城濠中的金山寺(寺圯,碑碣尚存);至于南濠两岸以及普利门一带,还随地可见。</p><p class="ql-block">这些山石概为砾岩,其中杂有红土,红土消失,便显出奇怪形状的孔穴。今省图书馆内的假山,即用这种山石迭成,内中最突出的一块,矗立如柱,高及丈余,使人联想到靡笄命名的恰当。</p><p class="ql-block">以上考证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是:南燕晏谟的《三齐记》(原书已轶,所引各则见《太平寰宇记》和《读史方舆纪要》),元魏郦道元《水经注》,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和段成式《酉阳杂俎》,宋曾巩《元丰类稿》和苏辙《栾城集》。四代六人所记都无抵牾,应非偶然的巧合。</p><p class="ql-block">四、试论有关历山的一些错误记载</p><p class="ql-block">有关历山的错误记载,首见于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历山在县南五里,《水经注》云历山县南,山上有舜祠,下有泉穴”,“庙山在县东南十里,按晏谟《三齐记》云县东南山,后人思舜之德,置庙于此”。把同一处山分作两处,一个迁出五里,一个迁出十里。这可能是不知历山久已失存,又未作实地调查的原故(注)。这样无法解释“水出历祠之下”,即使十里之外有一舜井(实无)发出历水,怎能流到“县东门外十步”的地方呢?</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山县南五里”这一说法,后人又把千佛山认作历山。见于金人元遗山《济南行记》,元人于钦《齐乘》和张养浩《会波楼记》,以及后来的省、府、县志。</p><p class="ql-block">千佛山是泰山北麓、乱山边缘上的一个小山头,宋以前无人道及。曾苏二人对济南山水歌咏殆遍,独无千佛山。千佛之名始见于《济南行记》,但它描写为“荡然一邱耳”;于钦则曰“南属泰山,东连瑯琊”;张养浩则曰“南健岱宗,东属于海”,可见它除连属海岱外,别无可称之处。一个并不惹人注目的“荡然一邱”,古人怎么会借以名军一历下军,借以名城--历下城,借以名亭-历下亭呢?再者,千佛山的位置也不相合,就今城看,也在南而偏东,与古城更不相对。</p><p class="ql-block">由于“庙山县东南十里”的说法,又引起了对舜庙、舜井的错误记载。</p><p class="ql-block">《齐乘》“庙山府城东南十里……古舜祠在庙山”,“舜庙济南府城第二坊,舜井在此”。这样沿袭《寰宇记》的说法,就把《水经注》所说“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分割十里之遥。无法解释历水之源。</p><p class="ql-block">《续历城县志》记舜泉、舜井的按语“此非古舜泉也。古舜泉为历水之源,见《水经·济水注》。苏辙《舜泉叙》‘城南舜祠有二泉’,足征非今城内舜井,其诗云‘发地春雷夜有声’,尤与今井不合”。</p><p class="ql-block">正县志曾几次怀疑舜井,并认为古舜井即今黑虎泉。续县志则提出了怀疑的证据:一是根据记载古井在城南,今井在城内,二是今井不流,与“春雷”诗句不合。</p><p class="ql-block">前已述及舜井不止一泉。再如《封氏闻见记》“齐州城东有孤石……俗谓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唐魏炎诗有“两井相摇响汗濞”,苏辙诗序有“城南舜井有二泉”,明叶承宗《历城县志》记舜井有“双井并列”等等。都与今舜井合。井的位置封云“城东”,指古城之东,苏云“城南”,乃州城之南。续县志把今城混为古州城,也就把舜井移出城外。至于舜井的时停时发,自宋已然。续志所引“春雷”句,正是“舜泉复发”诗中的一句。正续县志所载诗文中,涉及舜泉复发者不可胜举。现在的老年人多也知道韩复榘督鲁时,有一年县西巷水深没胫,因而闹成“铁树开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总之,由《寰宇记》引起的有关历山的错误记载,是和宋以上的载籍不相符合的。</p><p class="ql-block">——转引自《济南市志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