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第2505期优秀文章选

Y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主管单位:龙南市老年人体育协会</b></p><p class="ql-block"><b>主办单位:龙南市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b></p><p class="ql-block"><b>顾 问:曾昭驹</b></p><p class="ql-block"><b>主 编:蔡勇</b></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廖振泽 蔡晓云 王益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序 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庆祝新中国诞辰76周年,我市老年体育科学学会进行了一次征文,收到了不少老年朋友的优秀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几十年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上了一曲曲颂歌。我们将分几期刊出,供大家欣赏。</p><p class="ql-block"> 时光执笔,岁月成文。本期《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优秀文章选》,邀您共赴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心灵之约。</p><p class="ql-block"> 蔡勇笔下的“家乡桥”,以一桥为媒,串联起过往与当下,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廖振泽聚焦新中国成立76周年,细数立国、富国、强国的辉煌征程,字里行间洋溢着时代自豪感;蔡晓云的“难忘贵州行”,则以细腻笔触勾勒中国老年人的幸福图景,传递出生活的温暖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三篇佳作,或忆乡愁、或颂时代、或抒情怀,皆是老年朋友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愿您在文字中感受温度,收获共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蔡勇,原龙南市民政局副局长、主任科员,市老年体育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龙南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龙吟诗刊》主编,龙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龙南市关工委副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乡桥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 勇</b></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渡江镇新大村,有一条宽约100多米美丽的河流---桃江,此江贯村而过,村庄、田土四分之三在靠马路这边,四分之一在河对岸,两岸的人们要到对面干活、办事,春夏秋三季,唯一的交通工具就靠一只木船,非常不便。遇上洪水,只能停渡。 </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季枯水季节,村里就会组织人力搭建简易木桥,就是在河里砸下“门”字木架,上面纵向并排铺上两块桥板,宽度不到1.2米,可容两人擦肩而过。走在上面颤颤巍巍,没有扶手,一不小心就有掉下河里的危险。一到春天,洪水来临之前,就必须把桥板收起来,以免被洪水冲走。千百年来,人们迫切希望建一座一年四季都能通行的桥,解决“隔江千里”的境况。在解放前,这只是一个梦想。</p><p class="ql-block"> 1973年,大队领导班子获悉一个信息,用钢丝(缆)建桥坚固耐用,可以解决常年渡河问题。于是,通过关系,低价在大吉山钨矿买到四根拉矿车“退役”的旧钢缆,两根大的粗如茶杯,用来架设桥板,两根小的大如酒杯,一边一根用作护栏。桥两端是钢筋水泥浇筑的巨大桥墩,河里还有三组木桥墩撑着,把四根钢缆拉紧后,大钢缆上横铺上桥板,宽约2米。竣工后,宛如长虹,横跨桃江,天堑变了通途。远远望去,跟泸定桥差不多壮观,所不同的是一个是铁索,一个是钢缆。新大的钢丝桥是龙南县建成的第一座钢丝桥,在全县是根标杆,闻名遐迩,彻底结束了新大靠木船摆渡的历史。桃江窑头的钢丝桥、程龙五一村的钢丝桥等那都是后来者。新大的大队干部们确实为民做了一件实事、好事,应该载入村史。</p><p class="ql-block"> 桥正式通行那天,全村人都来“试新”。小孩们在桥上跑哇跳哇,乐不可支。小伙子看见姑娘们上了桥,就恶作剧叉开脚,故意把桥往左右摇摆,吓得姑娘们大声尖叫,一时间,叫声、笑声撒满了桃江河。村里的土诗人很快就编了一首顺口溜: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大的钢丝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一步,摇三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前过河等船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今有桥不用愁。</p><p class="ql-block"> 木桥板风吹日晒很容易腐朽,为了防腐,大队买了柏油涂满桥板。但也有一个缺点,到了夏季酷暑,火热的太阳晒得桥面的柏油都起泡,就像烧烫了铁板。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还没恢复高考,开始在生产队务农。最头疼的就是到河背的坑田收割早稻,回来的时候,每人都要挑一担稻谷,赤脚踩在火焰山一般的桥板上,柏油还有点粘脚,烫得直咧嘴,本来重担压得脚步就很沉重,但你还得加快脚步,走得越慢烫的时间越长,就越痛,过完后,脚底已烫得通红,火辣辣的。有人会问,这么傻,为什么不穿凉鞋呢?我告诉你,那时还真的没有凉鞋,买不起。我们生产队一个全劳力,出一天工计10工分,只值3、4毛钱。由于吃大锅饭,大家出工不出力,打下的粮食送完公购粮后,每年至少缺两个月的口粮,有一点钱得买杂粮填肚子,哪有余钱买鞋子。 </p><p class="ql-block"> 桥板承载着过往人们的生命安全,不能缺失。有一年的夏天,我和父亲去河背那边的黄坑捡柴,傍晚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俩丢下柴火,冒雨回家。走到钢丝桥上,早已天黑,而且伸手不见五指。借着闪电,可以看到平日温柔文静的桃江,此时洪水暴涨,变得像一群发疯的野牛,翻着泡沫,奔腾而下。我心想,幸亏有桥,如果靠船的话,无论如何是过不去的,只能在河背过夜了。正在庆幸,突然一脚踏空,原来缺失了一块桥板(宽约1尺5),人直往河里掉落下去,我惊叫一声:“啊”!脑子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完了,掉下去会淹死”!(我是旱鸭子。估计如此大水,又在黑暗中,即使水性很好也九死一生)。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际,我本能地握拳张开双臂,曲肘平抬,竟侥幸架在两块桥板之间,腋下以下都悬了空,但没掉下去!是本能救了我自己。父亲闻声用力拽起了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我吓得脸色惨白,腿也软了,坐在桥面上直喘粗气。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1993年,三位新大大队干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是老家钢丝桥的桥板已老朽了,维修无钱,特来寻求支持。我笑道:“县委办钱也不宽裕,哪有闲钱给你们修桥”。大队书记说,我们打听清楚了,你夫人去年提了财政局副局长,财政局每年都安排有修桥补路的资金,而且归她分管,请她帮帮忙。当然,对于家乡的困难,我责无旁贷必须帮,我将大队的申请报告转交给了我爱人。爱人多次听过我在钢丝桥的历险记,桥板的缺失、腐朽的就是伤亡的陷阱,群众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于是非常负责地把申请提交到局长办公会讨论,获得了领导们的批准支持,拨了7千元给新大修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7千元的含金量很高,足够全部桥板换成新的。作为新大村的子弟,为家乡尽了一点绵薄之力,想起也曾略微回报过乡梓,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欣慰。</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城市建设、通讯、交通这三方面。国民都深刻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桥是路的重要部分。先是连接龙全公路的水泥马路修到了钢丝桥边。2005年,上级又拨款在钢丝桥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桥宽5米,长110多米,高约 8米,再也不惧洪水的淫威。因为桥的上游有一座水陂叫“丰收陂”,所以这座桥就叫“丰收桥”,寓意着交通方便,物流顺畅,丰收致富。乡亲们的货车、轿车以及人群在桥上来来往往,畅通无阻,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安全。种植的脐橙等特产卖至天南海北,很多农家都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小车、洋房一应齐全。</p><p class="ql-block"> 家乡越修越好的桥,烙有我青春的脚印,见证了家乡从交通不便到四通八达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乡亲们生活的在改革开放后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我相信,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以后家乡会变得更加美丽富饶。</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5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廖振泽,龙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公务员,现为龙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龙南市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副会长。近年来在省、市刋物《康乐寿》《老友》《老人与健康》发表有关老年人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文章十余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立国富国强国的七十六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一新中国成立76周年征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廖振泽</b></p><p class="ql-block">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会涌起澎湃的豪情。2025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76岁华诞,76年风雨兼程,76载沧桑巨变,新中国如同一艘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驶向辉煌。</p><p class="ql-block"> 回首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那洪亮的声音,穿越时空,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这76年,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建国初期,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面对重重困难,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如今的“十四五”规划,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制造”享誉全球,5G网络、高铁等先进技术引领世界潮流,科技创新成果如繁星般闪耀,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新中国76年发展历程中的一大亮点。“两弹一星”元勋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隐姓埋名,刻苦钻研,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挺起了中国的脊梁。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建设等一系列成就,让中国在宇宙探索领域逐渐走在世界前列 。在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中国也不甘落后,取得了众多领先成果,彰显了国家的科技实力。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无数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知识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高等教育也不断改革创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文化领域百花齐放,文学、艺术、影视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弘扬,到现代文化作品的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诵读着李白、杜甫的诗篇,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着当代的优秀影视作品,领略着时代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长足进步,为国家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从建国初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中国军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母辽宁舰、山东舰入列,歼 - 20、运 - 20等先进战机翱翔蓝天,东风系列导弹威震四方 ,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中国军人始终牢记使命,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国际维和等任务中,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是人民的守护者,他们的身影,是最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解决国际争端、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 ,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76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76年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书写辉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蔡晓云,生于1956年,从事教育工作41年,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级)2016年退休。曾任中学化学教师,程龙中学、里仁中学校长,龙南市化学教学研究员。曾获龙南市优秀教师称号二十多次,又曾获赣州市青年班主任工作能手称号,赣州市优秀教学研究员称号。退休后任龙南市老年人体育科学学会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难忘贵州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老年人的幸福赞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晓云</b></p><p class="ql-block"> 当飞机的舷窗掠过层层白云,稳稳降落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时,我们这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 “银发团”,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作为土生土长的五零后,我这辈子走过不少路,却从未像这次贵州跟团游一样,既饱览了奇山秀水,更真切感受到了咱老年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 这份幸福,藏在每一处风景里,更印在我们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感恩心里。</p><p class="ql-block"> 旅游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第一站便抵达了荔波小七孔景区。下车那一刻,满眼的翠绿瞬间裹住了我们。景区灵动多姿的各色瀑布:68级跌水瀑布顺势而下,奔泻而去;拉雅瀑布精巧醉人,水珠飞溅;卧龙潭瀑布银丝泻地,潭水色彩,斑孄绚丽;翠谷瀑布在群峰紧锁中苍翠欲滴;感受赤足湿身乐趣的水上森林,清澈的水流冲刷着青石,行走于其中宛若身临琼瑶仙池;在响水河上,七孔古桥静静卧在碧波间,桥下的水清澈得能看见游动的小鱼,阳光洒在水面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同行的老张夫妇是六零后,两人手牵手沿着栈道慢慢走,不时停下来拍照。“你看这水多清!” 老张的爱人笑着说,“小时候哪敢想能坐飞机出来旅游,更别说来看这么美的地方了。” 是啊,我们这代人,年轻时大多忙着为生活奔波,如今退休了,不仅有退休金保障生活,还能跟着旅游团走遍大好河山,这份安稳与惬意,不正是国家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福气吗?</p><p class="ql-block"> 离开荔波,大巴驶向西江千户苗寨。刚到寨门,就听到悠扬的芦笙声,身着苗族盛装的姑娘们捧着米酒,唱着欢迎歌迎了上来。走进苗寨,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顺着山坡铺开,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亮起了灯,星星点点的灯光连成一片,仿佛撒在山间的银河。我们跟着导游走进一户苗寨人家,主人热情地端出酸汤鱼、糯米饭,大家围坐在长桌边,听主人讲苗寨的变迁。“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日子过得紧巴,后来国家搞旅游开发,修了路、通了电,我们的日子才越过越红火。” 主人的话让我们深有感触,正是国家的好政策,让这些偏远的村寨焕发生机,也让我们能走进这里,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p><p class="ql-block"> 黄果树瀑布是我们此行最期待的景点。还没靠近,就听到瀑布轰鸣的水声,远远望去,一条白色的 “绸带” 挂在青山间,水雾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我们沿着石阶下到观景台,近距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水雾打在脸上,清凉又惬意。同行的李大哥今年六十九岁,他一边拍照一边感慨:“我年轻的时候,听人说过黄果树瀑布,可那时候连想都不敢想能来亲眼看看。现在好了,国家的交通越来越方便,旅游服务也越来越完善,我们老年人出来旅游,一点都不费劲。” 李大哥的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从曾经的 “吃饱穿暖” 到如今的 “享受生活”,我们这代人亲历了新中国的发展变化,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最后两站,我们去了铜仁古城和镇远古城。铜仁古城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色古香的建筑保存完好,街边的小店摆满了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镇远古城坐落在舞阳河畔,夜晚的古城灯火辉煌,河水倒映着古建筑的影子,美得像一幅画。我们在古城里慢慢逛,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和摊主聊聊天,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与热闹。一位摊主告诉我们,这几年古城搞保护开发,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也让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看着古城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听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我们不禁想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是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的繁荣昌盛。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能四处旅游看风景,真要好好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六天的贵州之旅很快就结束了,坐在返程的飞机上,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旅途中的点点滴滴。这次旅行,我们不仅看到了贵州的美丽风景,更感受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发展成就。作为五零后、六零后,我们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也见证了国家的崛起与富强。如今,我们有稳定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还能享受旅游的快乐,这份幸福来之不易,也让我们从心底里感恩 —— 感恩共产党的领导,感恩新中国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份难忘的贵州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