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山麓,讨赖河峡谷北岸的戈壁滩上,矗立着一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夯土墩台——嘉峪关第一墩。它是明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军事防御墩台之一,因位居长城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公元1539年,明代戍边将士在这片荒芜之地破土动工,以黄土为料,层层夯筑,筑起了这座高约10米、底宽14米的墩台。作为嘉峪关关城防御体系的“前哨”,它肩负着传递军情、警戒敌情的重任。站在墩台遗址前,斑驳的夯土层清晰可见,每一层都承载着戍边将士的汗水与坚守。当年,将士们在此日夜值守,一旦发现敌情,便点燃烽火,狼烟直上云霄,消息可在数小时内传至千里之外的军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第一墩,虽不复当年的军事功能,却以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吸引着八方来客。墩台南侧,讨赖河奔腾而下,切割出深达数十米的峡谷,河水与戈壁相映,形成雄奇的自然景观。景区内,新建的长城博物馆通过文物与史料,还原了当年的戍边生活;悬于峡谷之上的玻璃观景台,让游客在感受惊险刺激的同时,将墩台与河谷的壮阔风光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昔日的烽火台到今日的文化地标,嘉峪关第一墩不仅是长城的“西极坐标”,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守护家园的精神象征。它静静地矗立在戈壁之上,见证着岁月变迁,也向世人诉说着长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第一墩从讨赖河起始,此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讨赖掌,是甘肃省嘉峪关市唯一的地表河流。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刷,在戈壁滩上切开了一道深深的峡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讨赖”是匈奴语的译音,有译作“陶勒”“托来”“讨莱”或“洮赉”等 。关于“讨赖”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意为“有树的地方”,据《旧唐书》记载,唐以前的突厥、匈奴、月氏语称北大河为“托勒水”,与今日裕固族对该河流的称呼相同,汉文音译为多乐水,意为“有树的地方” 。另一种说法认为“讨赖”是“兔子”的意思,蒙族把十二生肖中的兔年称之为“讨赖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有一条河叫图拉河,“图拉”就是“讨赖”,可能是因为这条河水流湍急,动如脱兔,或者是河岸边有成群结队的兔子,故将此河命名为“讨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峡谷在嘉峪关市关城南7公里处的长城第一墩景区内,流经嘉峪关境内约35公里,中上游峡谷深度由五六十米到八百米不等,河谷宽度约百米,地势十分险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讨赖河峡谷是嘉峪关建关最重要的依凭和保障,是防线上最典型的自然长城,使祁连山北麓至关城之间的防御变得相对简单容易。峡谷上的天生桥、阻坝桥是防线上的咽喉,祁连山北麓的营堡、墩台多因这两座桥而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峡谷两侧岩壁陡峭,岩层色彩斑驳,兼具雄奇与苍凉之美。峡谷内终年流淌着清澈的祁连山雪融水,与周围的戈壁滩形成鲜明对比,景色壮观。景区内还设有玻璃观景台、吊桥等设施,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峡谷的险峻与壮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