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乐山乐水”固然不错,但要我说啊,还不如“乐古村”来得妙!古村那静谧的氛围,还有岁月的印记,就像一本本古老的史书,保存着最质朴的生活痕迹,简直是退休佬怀旧的绝佳去处!这不,我们刚从“九龙漈”游玩归来,就马不停蹄地奔向了周宁禾溪村,就为了一睹这千年古村的庐山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八月十六日下午四点,我们抵达禾溪村村头。刚下车,一阵山风裹着凉意扑面而来---舒坦!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禾溪鲤鱼溪。说到鲤鱼溪,周宁有两条,一条在浦源村,我们昨天刚“围观”过;另一条,就是眼前这条。不过,禾溪的鲤鱼可比浦源的有个性多啦!浦源的鱼温顺亲人,总爱成群结队悠哉游哉,一副“我是明星我怕谁”的架势。而禾溪这位,嘿,居然懂得“低调奢华有内涵”---平时不爱扎堆,但你只要在溪边“叩叩”敲两下,它们立马从四面八方火速集合!节奏越快,来得越急,偶尔还给你表演个“鱼跃龙门”,活脱脱一群“听音鱼”!我这退休佬顿时童心泛滥,买了面包,敲岸引鱼---好家伙,一敲鱼就来,再敲鱼更多,嘿,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沿溪岸前行二十来米,便是著名的“三仙桥”。它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7年),原名叫澄明桥,后来因供奉杨、柳、倪三位仙姑,改叫“三仙桥”,又因造型别致、呈“工”字布局,被当地人亲切称为“三顶桥”。桥全长24米多,全木结构,没用一个钉子--纯靠“编梁木拱”的老手艺拼接而成,中间是重檐歇山顶,两端还建了六角重檐的“太子亭”。这技艺,200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进了中国世遗预备名单!退休的我抚桥感慨:咱老祖宗这智慧,真不是盖的!闲时坐桥内木凳上,吹着穿堂风,听着脚下溪水叮咚,看外面鲤鱼嬉戏,时光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这不就是我们退休佬追求的“慢生活”天花板吗?</p> <p class="ql-block">三仙桥连接着两岸的房屋,共同构成了禾溪古村。禾溪村古称“湫溪”,因溪而得。明成化元年(1465年),许姓先祖迁入这里定居,后来就把村名改成了“禾溪”。村里有14栋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是用黏土筑成的,房屋面溪靠山而建,错落有致,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全村的最高点是古炮楼,它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战士,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走进古民居,雕梁画栋,精致细腻,展现传统建筑工艺,仿佛每一刀都蕴含着工匠的心血。这些雕刻不仅装点了古宅,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的期许。2013年8月26日,禾溪村成了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这可是实至名归啊!</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一老人见我这个退休佬戴着眼镜,像文化人似的,特别热情地推荐我去看看禾溪小学。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不一会儿就看到了留存近80年的禾溪国民小学。这禾溪国民小学始建于1941年,它的旧址具有典型的“民国”期间建筑风格,就像一位穿着旗袍的优雅女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2018年,它还被福建省列为第9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呢!踏入校园,里面静得可怕,只有山风吹来,仿佛在轻轻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我们驱车离开。回望车窗外,禾溪村渐渐隐入晚霞之中,而那些土墙、老宅、廊桥、听音鱼的模样,却清清楚楚印在了心里。我这退休佬,竟没出息地升起一股依依不舍之情。忍不住哼哼起自己改编的《江南好·禾溪村》:</p><p class="ql-block">禾溪好,</p><p class="ql-block">土楼依山抱。</p><p class="ql-block">三仙桥上说丰年,</p><p class="ql-block">鲤鱼听音逐浪高。</p><p class="ql-block">羡煞退休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