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1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给亲友们分享我在马铃水车坝写生的画。</span></p> <p class="ql-block">↑7月17</p><p class="ql-block"> 给亲友们分享我在马铃水车坝写生的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3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画一波《安顺老风景》,从《云鹫山》开始,这一稿想表现“雨来云鹫”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老风景金钟山》,这一稿改变了色调,想画金钟山的秋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北教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安顺有两个教场。一个东教场,一个北教场。东教场在安顺东门外,这里曾经是安顺最大的场坝——牛场,每逢集市,热闹非常。解放后这里建成东体育场,是市民体育运动和竞赛的场所。而北教场始终是一个富含军事用途的地方,这里的故事不是一般的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教场这个地方至迟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作教场之用了,这从《黔记·普定卫城图》上可以得到证实。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有“武据北,文坐南”的规制,更主要的是,在明代安顺建城初期,最大的侵扰势力多来自北方。故而安顺北城门被命名为“镇夷门”,在安顺城北驻扎军队,正是为了保护这座城池的安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安顺建城之初,西堡苗族、仡佬族民众聚集一万五千多人围攻安顺,指挥使顾成奉命守城,双方相持数月,待围城队伍松懈之时,顾成指挥突击,鏖战于城北十里之高岭,大获全胜。民众劳军,皆大欢喜,遂将此地命名为“欢喜岭”,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教场旁边的兵营早先叫北大营,后来大家习惯称为北兵营。有清以降,贵州提督常驻安顺,经常在北教场阅兵试武。大比之时,盛况空前,乡绅富贾应邀出席,并且允许老百姓前往观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与华严洞、金钟山等齐名的安郡外八景之一,称为“校场观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教场地处城北高处,地势还相对平缓,历来被认为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相传安顺城的建造者吴复去世后,首选的安葬之所就是北教场。后因朱元璋降旨,赐葬南京钟山,(后又移葬吴复的家乡安徽省肥东县凤凰地。)北教场仅留下吴复的衣冠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教场也曾经是“潘家大坟”的所在地。提起安顺西王山的潘家,有说不完的故事,虽然版本很多,但主要内容大致相同。据说潘氏的入黔始祖潘克常受封“昭勇将军”,曾官至“普定卫军民指挥使”。他到安顺之初,和一位苗王争斗数年。传说这位苗王力大无比,他下田耕作时嫌牛走得慢,就把牛扛起来走。潘克常不是他的对手,战死之后,潘家后人抢得潘克常头颅,隆重安葬在北教场,形成赫赫有名的“潘家大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军门提督李芳述来安顺,决定重振北教场雄风,恢复其军事教练功能,遂将吴复衣冠冢迁葬至欢喜岭祈雨山轿子穴。当让潘家将大坟迁走时,潘家借着朝中有人,与李芳述在京城较量。康熙皇帝考虑李芳述守边练武的需要,加上这地方前朝就已经是教场,于是决定让潘家迁坟。但又念及潘家先祖拓土有功,便口头上许下潘家独有“宰杀自由”的特权。而在写圣旨时,丞相将“宰杀自由”写成“宰鸭自由”。潘家只得按旨行事,于是安顺西王山方圆百里的鸭子都必须送到西王山来宰杀。安顺西王山因此与宰鸭结缘,形成了西王山板鸭的品牌。安顺人还研制总结出多种烹饪鸭子的方法,也衍生出爱吃寡蛋(分黄寡和儿寡)的习惯。我小时候一到秋天,尤其是水稻收获入仓的时候,就知道这是西王山鸭子收篷上市的日子,总盼着能品尝到西王山肥美的麻鸭,外地人也爱在这个时候到安顺来吃鸭子、买鸭子。只可惜近年来有关西王山鸭子的这种传统逐渐式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教场最值得记录的是,1939年3月,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中国最有名的军医学校迁来安顺,在这里办学长达七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所军医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由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军医学堂,清政府陆军军医司接管后改叫陆军军医学堂。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更名为陆军军医学校。1918年学校由天津迁到北京,1933年,又由北京迁南京。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被迫迁到广州,与广州军医学校合并。同年,为躲避战乱迁至广西。后广西也燃起战火,学校再次被迫迁到相对平静的安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所军医学校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军医大学,也是当时设备最好、师资力量最强的医科大学。军医学校的校长由蒋介石担任,学校日常工作由教育长张建负责。学校从广西搬迁安顺,从动议到开学只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他们采用卡车运输、自行搭车甚至徒步行军的办法,从学生、教职员工、教师家属、教学器材标本、医用设备等完成了从广西向安顺的转移。军医学校以北大营作为校本部,基本教学在这里进行,同时为避空袭,各科室的实验室散建于北大营附近,当年的武当山和小米山等处还建有血清疫苗和药品制造研究所、生药学系附设药圃以及附属玻璃厂、酒精厂等。军医学校还利用县文庙、轩辕宫等在城内的设施,建立教学医院及临床教学中心;将地藏寺及其各处小庙、小祠堂作为入伍生训练及学校医药器材、被服仓库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医学校迁到安顺以后,在艰难的条件下办学。其间国民党要员陈立夫、何应钦、罗家伦、白崇禧、杜聿明、戴安澜、吴鼎昌等均到过学校视察或参加相关活动。军医学校在安顺办学期间,发展成为一所兼具教学、科研、制药、医院、生药基地等体系完备、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军医学校在安顺办学的七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医学成果,不仅改变了当时安顺落后的医疗状况,还为抗战输送大批医疗人才和医用物资,对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至今安顺人一提起当年的军医学校,都有一种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及抗战历史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老风景·鲍家屯》。这一稿把视点降低,让眼前的风景更加亲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回安顺参加二嫂八十岁生日的聚会,亲情、故乡情,永远难以离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回安顺参加二嫂八十岁生日的聚会,亲情、故乡情,永远难以离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老风景·贯城河上的四座桥:陷马桥、抄纸桥、太平桥和新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下午参加徐宏力先生《世界摄影史》新书发布会,徐先生以八十岁高龄完成他的继《贵州摄影史》、《中国摄影史》之后又一部巨著,令人感动、令人敬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下午参加徐宏力先生《世界摄影史》新书发布会,徐先生以八十岁高龄完成他的继《贵州摄影史》、《中国摄影史》之后又一部巨著,令人感动、令人敬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天主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清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天主教会取得在华传教权,罗马教廷决定将贵州地区划为法国传教区域。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法国传教士白斯德望奉罗马教皇之命,经由泰国、新加坡到达澳门,再经洞庭湖、重庆东川来到贵州。三年后他成为天主教贵州教区第一任主教。白斯德望在贵州8年,遍历贵阳、安顺、兴义、遵义等地方,他不仅在贵州传播天主教,还为贵州、为安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例如拍摄于1847年的《黄果树瀑布》,是我们目前见到的黄果树瀑布最早的影像。1850年他从塔山上拍摄的安顺城全景、从钟鼓楼上拍摄的安顺东街,成为安顺城最早的两张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法国传教士任神父(汉名任国柱、法文名M·vielmon)来到安顺,当时的安顺没有教堂,任神父租民房寓居于东门坡,以客栈作为经堂,开始了天主教在安顺的传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归化(今紫云)游击包廷贵在太平军入黔时弃城逃回安顺,这在当时是重罪,他求助于贵阳天主教胡缚理神父得以保全,为表谢意,包将他安顺顾府街的住宅捐给教会,任神父将其改为教堂,于是信徒逐渐增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云贵总督劳崇光来安顺,任神甫以顾府街教堂狭小为由,向他申请土地兴建教堂。劳崇光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而且正大力提倡教务,于是两者一拍即合,劳将崇真寺旁桑园和塔山下布政街贵西道署遗址任其挑选。任神父综合考虑,选定贵西道署遗址地加以改造。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法籍纳密神父(法文名M·Lamy)继任安顺天主教“正在堂神父”,将旧道署遗址改造完工,建成安顺天主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天主堂座南朝北,虽为法籍神父掌脉,但因是遗址改造,也离不开当地风格和建材。整个天主堂犹如一座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大门宽两间,左右耳房各四间,进大门为一宽大天井,以条石铺成十字甬道,通过走廊连接一楼、二楼各室。所有房屋均为石(砖)木结构,单檐双坡小青瓦顶。举行仪式的教堂矗立于院内主要位置,前为哥特式三尖顶石砌牌楼,开三扇门。门顶分别镶嵌一大两小圆形花格窗,教堂内部高敞宽阔,正面为祭坛,有十字架及耶稣受难像。东西两壁各开四扇平底圆顶高(门)窗,镶嵌彩色玻璃,绚丽、神圣而庄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天主堂“入乡随俗”,将在西方本应为尖顶的钟楼建成两檐六角攒尖顶中国式塔楼。教堂的大门还安有腰门,据说是照应布依族民居的习惯。为适合“男女有别”的社会习俗,天主堂还在经堂中间竖起木板隔断,分设男、女经堂等。安顺天主堂真算得上中西合璧的样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天主堂设立收容孤儿的场所,收容孤儿达二百五十人。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开办“经言学堂”及医馆。此后,又陆续将收容孤儿的场所更名为“天神会”,设立“天神诊所”等,通过这些机构扩大教会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有了宽敞的活动场所和一系列的慈善措施,此后教会发展很快,光绪年间教堂增至七处,教友发展到一千多人,(当时安顺城区居民不过三万人),并在镇宁、幺铺、旧州等处设立分教堂。据《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载:当时安顺的天主堂:“一在城内布政街,一在城内北大街,一在旧州,一在幺铺,一在西乡大碗屯,一在北乡水塘寨,一在南乡新场。就中以布政街之教堂设置完备。……全县教产共计岁八百多石租谷,即遇雨旸不时,实收亦不下七百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时期,贵州教区先后划分为贵阳、安龙、两个教区和石阡监牧区。这一时期,教会通过开办医院、学校等方式吸引信众。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安顺天主堂将“经言学堂”扩建为“培英女校”。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教堂右侧修建并恢复了业已停办的“天神诊所”。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将原“培英女校”与“天神诊所”地块合在一起,开办“崇德小学”。又将“天神诊所”扩建为“天神医院”,搬迁到天主堂对面为市民就诊。当时医院的医生都是加拿大圣母修会的修女,医院器材和药物则来自外国慈善团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根据贵州天主教的实际情况,经相关研究决定,将贵阳教区、安龙教区和石阡监牧区合并为贵州教区。外籍神职人员回国,天主教宗教活动曾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得以明确,安顺成立了天主教爱国会,活动逐步恢复,天主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展,在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下,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11月,安顺天主教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被公布为全市“八大寺庙”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礼拜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基督教堂习称礼拜堂,也有人叫它福音堂,位于老城区儒林路水洞街东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英籍传教士白德礼(William Bramwell)首先来到安顺传播基督教。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苏格兰人党居仁(James R. Adam)受内地会伦敦总部派遣,到安顺协助白德礼传教。党居仁和加拿大传教士文藻(Thomas Windsor)、华人戴友盛夫妇来到安顺,他们利用赶场天和传统节日,散发福音传单,讲解基督教义。可受众寥寥。后租用东街三间铺面布道讲经,情况稍有好转。他们广交地方名士,甚至还吸引到知府瞿鸿锡、知县周炳文等前来听讲,但因为没有正规场所,效果仍然有限。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为建立一个正规的基督教堂,党居仁、文藻在水洞街购得三进五间房屋,决定将其改造为基督教礼拜堂。据说改造之初,上海内地会曾派员前来参与改建工作,在党居仁、文藻及众教徒的努力下,礼拜堂在次年大功告成并投入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礼拜堂坐东朝西,占地约两千平方米,建有礼拜堂、客房、牧师住宅等。囿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环境限制,礼拜堂只能入乡随俗,在突出基督教特征的同时,加入了不少中国及当地元素。礼拜堂正面为风火墙式中西合璧砖砌门坊。墙体为青砖清水墙面,只在门窗边框及檐口用白灰泥膏抹平。门楼正中上方嵌圆形窗户,装饰彩色玻璃。圆窗下嵌长条匾额,四周镶彩色花边,竖题“礼拜堂”三个汉字。两侧各开西式小圆窗,亦镶嵌彩色玻璃。门坊正中为罗马式拱券三套窗,窗左右有中式横额,上书“学道”、“爱人”堂旨。入门天井显得比较狭窄,反衬出正对大门的礼拜堂宽敞肃穆。礼拜堂虽然采用的是安顺常见的单檐两坡小青瓦盖顶,但在左右墙上开有平底圆顶的高窗,每面都镶嵌精美的彩色玻璃,营造出浓浓的基督教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逢星期日,礼拜堂会由礼仪牧师主持弥撒圣事、唱圣歌。有听过的朋友告诉我,贫苦的苗民没有上过一天学,但他们会用美声唱法唱圣歌。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教徒们会在24日夜晚来到这里庆祝“圣诞节”。耶稣死亡的日期是复活节前的星期五,被称为“耶稣受难日”,这一天,教徒们会在礼拜堂做弥撒圣事。而对于教徒来说,更重要的是“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耶稣复活的日子,礼拜堂会举行隆重的“复活节” 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党居仁作为安顺礼拜堂的掌门人,是当之无愧的将基督教传入苗族地区的第一人,他通汉语、懂民俗,还学苗话、着苗装、穿草鞋、抽旱烟,为的是更方便向苗民传播基督福音。在他的努力下,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安平(今平坝)教会建立,次年,普定等堆建立教会及学校,紧接着清镇、织金、赫章、威宁等地也建立起二十几个教会和二十几所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党居仁在传教的同时还开办新式学校,引进西医西药,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开办的“安顺苗民义务学校”,是专门为苗民开办的免费学校,曾招收男女学生各一班,每班六十至八十人,学期四年,为贫苦的苗族青少年学习文化创造了条件。党居仁还曾先后在安顺近郊柴家苑、罗家园、石板寨等地开办附属义学,招入威宁、大定、织金、普定及安顺附近的苗族子弟和孤儿就读。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他在威宁葛布(今赫章县)建立苗族教会,使那里成为云贵高原基督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14年,党居仁将“安顺苗民义务学堂” 改建为“乐育高等学堂”,增设高小班,主要招收穷苦的苗族子弟上学。他的这些举动,大大的推进和加速了基督教在苗族聚居区的传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安顺基督教会还建成一所“福音医院”,共有床位50余张,设内、妇、儿科,由上海内地会派加拿大医生费济华(George A. Fitch)前来主持医务,费济华是近代在华的加拿大籍医疗传教士,曾在贵州安顺等地参与医疗与慈善工作,推动了安顺近代医疗事业的发展。福音医院除为教友信徒看病之外,还对前来就诊的贫苦苗民给予减免,一时口碑如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件事值得一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党居仁在普定等堆村传教时来了一批大花苗村民,党居仁邀请他们星期天来安顺参加礼拜活动。几天以后他们如约而至,有位老人在听了党居仁关于耶稣的讲经后,将耶稣称为“拉蒙”(“苗王”)。有关“拉蒙”复活的消息通过这些苗民的亲友,迅速传到遥远的威宁和滇东北地区。当时,渴望摆脱极度贫困的苗彝村民,背着干粮,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来到安顺礼拜堂,要求洗礼入教。求道者的大量涌来,使狭小的安顺礼拜堂天井里挤满了远道而来的村民。党居仁发现,其中不乏滇东北地区的苗民和彝民,便托他们带信给正在昭通传教的柏格理(Samuel Pollard)。四位苗民带着党居仁的信到昭通找到柏格理,这让柏格理看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潜力,于是决定把传教目标转向滇黔川边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柏格理和他的继任者不断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便在滇黔川边境的石门坎造就了一个把蛮荒之地变成“文化圣地”的石门坎现象。因此论家说,党居仁应该算石门坎现象的肇始者,而安顺礼拜堂则是石门坎现象的起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圆通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圆通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塔山广场。它始建于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是安顺城建城前三大元代建筑之一,也是贵州省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俗话说:“先有圆通寺,后有安顺城。”一点不假。它和建于泰定三年(1326年)的西秀山塔一起,形成"寺塔相映"的元代建筑群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建时,圆通寺规模较小,仅一门一院一殿,供奉圆通观音大士,称圆通庵。资料说,当年大殿内的彩塑,有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四大金刚等,造型生动,法相庄严,具有较高的雕塑艺术水平,可惜经过750多年的历史变迁,我们今天已经完全看不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兰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师30万出征云南。此时普定路总管为适尔(女),她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归附明朝。朝廷为表彰适尔,设普定土府,适尔任知府,治所在今天的安顺杨武。适尔死后,接任知府的是她弟弟安锁,安锁和他姐姐完全不一样,他同元梁王沆瀣一气,公开反叛明朝。梁王派大将金容刀率军开进普定府,与明军对抗。明军讨伐云南必先征讨安锁,先锋顾成激烈反击,首战即擒安锁,直捣安锁土府,斩元将金容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那时候普定土府还在今天的杨武,但圆通寺所在地阿达卜是后来建卫城的地方,人口集中,文化发达,也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在惨烈的战火中,圆通庵和西秀山塔一齐损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初定西南的明朝廷发帑修复寺庙,命刘伯温、沐英、康茂才实施。这是政府行为,普定卫首任指挥使顾成即在圆通庵旧址上重修庙宇,并将其更名圆通寺。圆通寺中三尊身高五米的大佛,为沐英献供。山门额书“圆通古寺”,内题“黔境第一山”,也均为沐英手笔。这些字每字三尺见方,字体圆润浑厚,颇得颜体书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顾成再次重修圆通寺。这次重修,规模扩大了不少,圆通寺变为三进两殿一楼格局,屋宇上百间,占地三十余亩。由十二营长官司肖杰献建的藏经殿,购藏经书6350余卷,使圆通寺的格局上了一个台阶,成为当年屯军出征与百姓献祭的主要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禁不住岁月和战乱的侵蚀,六十年后,圆通寺又处于“风雨摧圮”的颓败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顺四年(公元1461年),监军领内侍太监郑钟奉命征讨西堡,在出征前到圆通寺祝祷:“此行用师,告捷凯旋,吾当葺之。”战后他捐资倡修,普定卫官属也“乐为之助”,让圆通寺再展宏颜。当时寺内的三尊大佛及十八罗汉彩塑,精妙绝伦,声名远播。圆通寺一时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成为西南诸省、府及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圣地。郑钟还购买了数亩庙田,供寺僧衣食用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园通寺住持戒章法师重修圆通寺,同时对西秀山塔进行修复,使一寺一塔的格局得以延续。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深恒及僧众又对圆通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最主要的一次是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知府常恩捐银重修大殿,剧石为柱,最长达六丈,工程量极为浩大。常恩还亲书“大雄宝殿”匾高悬于殿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前安顺知府胡林翼倡捐廉银三十两,请石匠用白石镶嵌西秀山塔,使西秀山塔由砖塔变成更加坚固的石塔。清光绪年间,郡人熊光诏还倡捐重装佛像,“一像约费二千金,经年乃成,”全部佛像重装历时五年之久,使整个大雄宝殿金碧辉煌,香火更盛。圆通寺声名远播,始终保持西南名刹的声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圆通寺在城南,我家住城北,加上上学时间很紧,我小时候很少有机会拜访圆通寺,但有关圆通寺的传说和故事,会不断的在安顺人中间传播,因此我听得不少。最让我难忘的是有关圆通寺夜明珠被盗的故事。据说圆通寺释迦牟尼佛额上曾嵌有一颗硕大的夜明珠,入夜光芒四射,将整座大雄宝殿照亮如白昼。然而这颗夜明珠在民国时期被盗了。盗宝故事的版本很多,我听过的就不下三种,几乎成了圆通寺历史的一部分。但不管那个版本的故事,最终都导出一个结论,说圆通寺的镇山之宝被盗后,圆通寺就衰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圆通寺在民国时期确实衰败了,但那不是夜明珠被盗的原因,而是国运使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期间,安顺成为抗日的大后方,许多躲避战乱的“下江人”逃难到安顺,远征军驻扎在安顺,内迁来的国民革命军军政部陆军兽医学校二中队就驻扎在圆通寺。圆通寺不得不改变它原有的功能。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圆通寺就只剩一个黑黑的小青瓦覆盖的大殿,有菩萨,却没有上香的地方。到2006年,圆通寺的地面建筑仅存大雄宝殿残部。在此情况下,安顺市人民政府经过周密的规划和部署,斥资维修重建圆通寺,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将圆通寺、西秀山、塔山广场和附近的天主堂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城市公园,供市民休闲、观赏、游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维修重建圆通寺大雄宝殿的时候,文物工作者在七架梁上发现了“崇祯柒年季春吉旦安顺营信官欧伦士善施大梁一根庀叁仟”的阴刻题记,字迹清晰可辨,且与大梁雕刻风格完全统一。大梁得以幸存并加以保留,这就真实的告诉我们,圆通寺为我们留下了安顺明代建筑的根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龙王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王洞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关办事处水溪村附近,现在的家喻五洲小区大门旁,距市区约三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安顺东关,过五里屯,来到水溪庄地界,老远就能看到一座山,那叫抟翠山。“山形崔嵬,林木森秀,”当年“有道士结屋修炼其下。”“其上危峰雄峙,下有龙潭洞,泉石甚胜。”(《方舆纪要》)这就是安顺的龙王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府志》对龙王洞的记载是这样的:“龙王洞,在城东六里,深广数十丈。洞前有溪,汇左右诸山之水,达天心井。洞东南有天生桥,桥下之水,深不可测,与龙王洞通。郡城祷雨,常至此洞请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嘉靖《贵州通志·卷四·山川》引弘治志:“龙王洞,在安顺州(旧州)东二十里。洞深广莫测,中有潭,水色黝黑,相传有龙潜焉。岁旱,土人祷雨辄应。洞壁石乳凝结如龙形,因名。”万历《黔记》卷十一也说:"龙王洞石乳双垂,若龙吻吐水",这是龙王洞名称的来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王洞在明代就曾被列为普定卫城八景之首,名曰“龙洞飞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记载龙王洞的地方古籍是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它是这样说的:“龙王洞,在卫城东北五里。山上危峰盘亘雄峙,洞门广十余丈,流水出焉,深不可测,岁旱祷雨辄应,上建龙王祠。去洞十余丈有天生桥,高丈余,阔二丈,其上可通往来。巡按御史魏洪冕在天生桥前建石坊一座,题匾‘龙泉石径’”。这些文字除了说明龙王洞是安顺人祈雨请水的地方之外,还展现了龙王洞早年的风貌。文中提到的石坊,可能是早已坍塌,到我们看到龙王洞的时候,已经是什么建筑也没有了,龙王洞就只剩下一个天然的溶洞。我现在画的龙王洞,是依据现在的样式来画的,也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安顺老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安顺府志·地理志》对于龙王洞的记载:“洞深窅不可测,中有寒潭,传为龙湫。每旱,樵者闻潭中隐隐作雷声,雨立至。洞顶悬石嶙峋,有双龙倒挂之形,鳞甲宛然。土人云:明弘治间大旱,州守率众祷之,甘霖滂沱,因刻碑纪事。”这里记录的,是龙王洞的奇异之事,主要还是求水。龙王洞东侧崖壁有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祷雨感应记》残碑,可验证"土人祷雨"习俗早在明代就已经十分盛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安顺龙王洞祈水的习俗似乎与别的地方不同,官方可能沿用的是传统仪式,但民间的方法别出心裁。龙王洞每年正月初九,据说是水龙王的生日,这天,四乡的农民会聚集到龙王洞来,妇女们做庙会,祝愿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年轻小伙则点燃鞭炮往深潭里扔,说是“炸龙”。“炸龙”是为了提醒冬眠的水龙王,“该睡醒啦,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快到了”,“降水之期,司职者不可怠误!”这不是祈求,不是祷告,而是督促、并且是理直气壮的督促。水龙王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安顺二中新五班的同学在即将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曾经到龙王洞去做过一次春游。那次春游已经过去一个甲子,之所以还记得,应该说青春的记忆是深刻的。我的同学沪上黔公记录下那次旅行的路线:“绕过一座大山(虹山),穿过好几个村寨(火烧寨)。徒步十来里,到了一处村庄(水溪庄)。蹚过崎岖的田梗路,才能到达树木掩映的洞口。”我们那个年代去龙王洞只能步行,而且它所在的位置不像今天这样车水马龙,好在十来里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算远。那天的龙王洞里有没有水,有多少水,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那天的凉粉特别好吃,那天同学们的歌声也格外的嘹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9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粮仓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粮仓洞又名清凉洞,在老安顺,它是“合郡八景”之一,称“洞历清凉”。相传这里是三国时孟获贮藏军粮的地方,故称“粮仓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粮仓洞离安顺城区并不远,它位于七眼桥镇七眼灶村东北面的伏云山半山腰上。小时候由安顺去七眼桥、去旧州,都会从粮仓洞的旁边路过,在公路上老远就能看到它,但一次也没有机会上去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续修安顺府志》记载:“清凉洞,在城东二十里,又名粮仓洞。天开一窍,前后通明。相传孟获曾屯粮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通过《三国演义》的传播,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地,在中国南部省份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翻阅《三国志》、《华阳国志》和贵州地方史志,诸葛亮南征,与孟获交战的地方主要在南中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三国时期统称为“南中”。《安顺府志》等典籍则说得比较具体,说孟获活动的地区,南至贞丰县武侯城(今者相),北至清镇铜鼓山,西至云南曲靖,而中心就在现今的安顺境内。仅在粮仓洞附近,与孟获有关的传说就有好几个。粮仓洞是孟获储粮的仓库,这不必再说。粮仓洞后面有个村子叫“七眼灶”,传说是因为孟获运粮的人较多,在村旁的大偏岩里安了七个大灶煮饭才够吃,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寨子叫做“七眼灶”。还有潘孟寨,原名叫“绊孟寨”,传说是诸葛亮用绳索绊倒孟获的地方,(安顺人“绊”读作pan,去声)也与七擒孟获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清凉洞碑记》记载,早在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就有人开始在粮仓洞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南宋渡后,柴氏大乱黔疆,孟氏殆矣。适有阿达卜寨苗酋朵克率部乘机追孟氏至牁江畔,无桥可渡,孟氏急欲投江,遇钱塘江雷峰寺游方二僧(慧光、慧明)相救,遂归原洞,并请田地二万余亩,伐木建造洞中殿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粮仓洞除了洞中建寺,在山顶也曾修建有寺庙,即伏云山寺。绝顶建庙,古韵悠悠。下有城垣,固若金汤。当年的粮仓洞可真气度不凡。可惜山顶的庙宇早已坍塌,如今只剩两道山门和一些围墙了,山下的城垣更是荡然无存,好在洞中寺庙尚有保存。从文献记录中我们知道,粮仓洞大殿的门联是清代画家、安顺知府孙竹雅题写的:“诚四无量心,立见火宅清凉,莫道灵源来路远;得大圆镜智,豁然山河开朗,方知绝顶少人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提起粮仓洞,有两个人与之联系紧密,一个是曾经的粮仓洞住持昌明法师,另一个是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写有《清凉洞碑记》的牟应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时期,昌明法师驻锡粮仓洞,对寺院进行修缮,使清凉禅院名声远播,成为安顺佛教胜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昌明法师(1900-1949)是民国时期黔中地区著名的大和尚,俗名孙书香,江苏省涟水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十二岁通读四书五经,二十三四岁在南京法政大学读书时,思想进步,因有不满当局的言论而遭特务跟随。一次与同学集会时遭特务追捕,他夺取手枪连伤敌四人,自己亦受重伤,后躲到地藏寺疗养,深受佛教熏陶,遂剃发出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昌明法师受安顺县各界邀请,到圆通寺讲经,讲经之余与中共安顺地下党往来密切,利用自身优势为地下党收集、分析情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昌明法师应邀来安顺,在戴子儒先生为他母亲修建的佛堂和东林寺讲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昌明法师任粮仓洞清凉禅寺住持。这期间,他打官司为粮仓洞讨回寺属田地五十多亩。以“五众学院”名义创办教育,秉承“破邪选正,恶止善行”的宗旨授徒讲学,并将清凉寺改为“清凉禅院”。1944年,昌明法师被推举为安顺佛教协会监事,聘请艺人修缮寺院,重建洞门,使清凉禅院名声远播。1947年,他在清凉禅院开办“少数民族儿童识字班”,免费招收布依、苗、仡佬等少数民族贫民子弟入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上午,昌明法师与圆通寺住持敏觉从西关韩云波家返回,在西门外花牌坊附近,被国民党八十九军军长、特务头目刘伯龙指使手下特务暗杀。这件事在当时的安顺影响很大。昌明法师被害,安顺的几位士绅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遗体移至华严洞,由安顺佛教界出面举行追悼活动,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前往悼念。1955年,昌明法师弟子明渊、俗家弟子曾子凡将其骨灰安放到清凉洞附近的舍利塔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粮仓洞联系紧密的第二个人是牟应绶。牟应绶是在广东连平做官,深受连平人民爱戴,在世时老百姓就为他建有生祠的安顺人。对于这样一位乡贤,过去我们对他并无了解,2024年广东连平要举办纪念连平建州390周年活动,因为牟应绶是连平州的首任知州,连平的朋友希望能在牟应绶的家乡找到他的有关资料,便从三年前开始“寻找”牟应绶。通过原广东省中山市政协主席、连平人丘树宏、原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安顺人马融、原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贵州文史馆馆员、安顺人罗运琪、原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镇长、西秀区妇联主席陈佳音等人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牟应绶。其间曾参与过寻找牟应绶的安顺人我知道的还有戴明贤、丁武光、杜应国、李晓、陈文杰、刘涛志、宋力以及牟应绶家乡的乡亲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孟获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孟获屯坐落于关岭县断桥镇木城河下游河边。它是关岭历史文化名山之一,也是因为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有关而闻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今天安顺的很多地方,都有诸葛亮与孟获的传说,甚至是遗迹,之前发过的粮仓洞是一个,孟获屯也是其中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作为苗王(一说为布依族首领),为守土与诸葛亮交战。孟获当然打不过诸葛亮,兵败后退至关岭断桥木城河下游,来到一座山下。他见此山山势雄奇险峻,崖壁陡峭如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易守难攻,便带领众兵将据守山顶,屯兵扎营,这座山就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孟获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孟获屯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有一次,我从孟获屯写生之后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下一个写生点写生,刚展开写生箱,围观的村民看到孟获屯的写生稿,立即异口同声惊呼:“孟获屯!”说明孟获屯在周围一片区域,已被民众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孟获屯山山势高峻,山上如今还残存有古村落遗址、城墙、屋基、火塘、水井等遗迹,甚至还发现有屯粮的溶洞。这些,似乎都在见证当年的战争风云。站在孟获屯上可俯瞰木城河和打邦河美景,只可惜现在的孟获屯还没有修路上去,要领略山上和鸟瞰木城河两岸的风光还有点难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当年诸葛亮到达孟获屯山下后,多次派兵强攻,奈何地势险要,久攻不下,只好在木城河边安营扎寨,静待孟获粮草断绝。孟获得知此情,率众子弟沿崎岖山道从关脚瀑布上游渡过木城河,前往木扒大山深处逃生。民间传说孟获坐骑为犀牛,他逃跑的时候将犀牛的脚铁反钉,诸葛亮的部下以为他们向相反的方向逃跑,才得以脱逃。孟获屯的故事,颇富传奇色彩。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传说,除了把这一带最高的这座大山称为孟获屯,还把木城河这段宽阔的水域称为孔明塘,因为诸葛亮(孔明)曾经在此驻扎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孟获屯、孔明塘临近的风景还有木城河冰臼、关脚峡瀑布和龙井。在董扎村到关脚峡瀑布一段河床中,有300多万年前的冰臼河床奇观,冰臼形态各异,是徒步探险的好地方。关脚峡瀑布在孟获屯山脚,形态为三级,宽50米,总落差达140米,据说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水流量最大的瀑布。龙井则位于孟获屯山腰的关脚村,一年四季涌泉不息,水质清醇甘冽,令人遐思飞扬。这些,都和孟获屯一样,是关岭县有待开发的美景。再加上断桥至董扎峡谷河床上、村庄里一棵棵盘根错节,形态各异的大榕树,这一带是自驾和徒步旅行的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大桥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顺的贯城河是由两条支流汇集而成的,一条来自西边马鞍山白坟井,由西水关入城,旧称西水。一条来自东边,发源地是和绍寨(火烧寨),由东水关入城,旧称东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贯城河上有九桥,西水上屈指先数是头桥。头桥亦称大桥、普济桥,明代嘉靖年间称水关桥,弘治年间称西津桥。除这两朝之外,叫大桥和普济桥的时候居多。安顺人语境中的“大”,不是指它的体量有多大,而是顺序大、二、三中头一个的意思。安顺人还习惯将自大桥沿河两岸至西水关一段称大桥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水关上原先建有云津楼。城墙和水关拆掉后,大桥头这里原本住户比较少,就近乎荒郊了。出大桥头几步,到漂布河地段,那可真就是荒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城之前的西水过去安顺人叫做“漂布河”,这是真有实际用场的,郡人常常将浸染过的小布放进河里漂洗。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翰林院编修胡林翼外放到安顺做知府,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贯城河。除了疏浚、筑堰等措施之外,他还改变安顺人一向在漂布河漂洗小布的旧习,把这道工序移到南水关下游去,保住了贯城河的清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记忆中,漂布河属于那种野性的河流,河岸是用随形的毛石垒砌起来的,河床上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有的高,有的矮。高处可以站立,水到大腿或胸,矮处则是一个个深坑,水通常没过头顶。会游泳的孩子们在大一点的深坑里嬉戏玩耍,不会游泳的孩子则只能老老实实站在高一点的石头上学凫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年我读小学四年级,我们班最大的同学叫吉先,他父亲是当官的,他跟着父亲的工作调来调去,耽误了年龄,转到我们班的时候已经十二三岁了,足足大我两三岁。他是我们的头,他干什么我都愿意跟着他。一天下午放学以后,他带着我们几个同学到漂布河去洗澡(那时候我们把游泳叫洗澡,全是到郊外一丝不挂的裸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天,吉先和几位同学先下了水,很快就在深水里嬉闹起来,我也手忙脚乱的下到水里。但我那时候还不会游泳,只能站在靠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他们在深水里打水仗。看着看着,心里发痒,不自觉的就向深水里扑去,想和他们一起玩。谁知我一离开脚下的大石头,就失去了平衡,先是向下沉,喝了一大口水,然后冒上来,浮出水面,看到同学们还在疯狂的嬉闹,便使出全身力气,大喊“吉先!”。喊完又沉下去,呛一口水。如此四五遍,头两遍他们根本没听见,只管闹,后来,吉先终于听见了,但他以为我是在跟他闹着玩,还用手指了指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看这小子!”那时候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心想,这下完了,今天死定了。我看见水里的石头、水中的杂草、却看不清脚底下黑漆漆的深渊。万幸的是在我最后一次浮上来叫吉先的时候,我看到他的神情突然变了,他终于明白我不是在跟他闹着玩,赶紧扑过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把我从水里拎起来,然后把我推上岸。我趴在地上,吐了几口水,稍事歇息,穿上衣服就回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家啥也不敢说,怕挨揍。母亲见我嘴唇发乌,脸色铁青,追问之下我说出了实情,这次父母没有过多的指责,也没有打,只是说,“人家救了你,要记住人家的恩德。”但他们作出了一个严厉的规定:“以后不许再去河里洗澡!”此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检查是否去过河里。他们的检查方法也是那个时代家长们流行的方法,就是用指甲去划孩子的手背,如果划出了白印,就是下水了。这种方法,误判的时候居多,好在父母不是每次都打,因为他们忙于挣钱养家,也或许他们明白这种方法本来就只是用来吓唬小孩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说现在的大桥头已经不是当年的“荒郊野外”了,而是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桥还在原址,只是换成了钢筋水泥桥,供市民步行用。我几十年没有再去大桥头了,不知道漂布河还在不在?河水是不是还是那样的清,那样的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红崖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崖古迹位于安顺市关岭县断桥乡龙爪村晒甲山半腰的岩壁上,在一块长约60米、高约5米的红色石壁上,分布着20多个非镌非刻、非阴非阳、非隶非篆、形若古文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红艳似火,虬结怪诞,布满整片石壁,被誉为“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南中第一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果树观瀑亭上的老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岩似火,未得薪烘焰自高”,把红崖古迹与黄果树大瀑布并列为“黔中两大名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崖古迹产生于何时,何人所为,无人知晓。在当地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要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活脱脱的渲染出红崖古迹为“藏宝图”的神秘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现有的资料,最早关于红岩山的文字记载,是在《贵州图经新志·卷之九·永宁州》中:“红岩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山间有洞,名红岩洞。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这又是一个与七擒孟获有关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将红崖古迹以文字方式宣传出来的第一人是明代普安州(今盘县)举人邵元善。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邵元善在返回故里时顺路来到晒甲山,发现了红崖古迹。他写有一首《红崖》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差时作鼎钟形,腾踯或成飞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这首诗被收录在清代大儒莫友芝所编的《黔诗纪略》中。红崖古迹进入了学界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邵元善认为,红崖古迹是“诸葛亮南征时与夷人诅咒盟誓的石碑”。这算是红崖古迹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被解读,后人也因此把红崖古迹称为“诸葛碑”。明万历年间成稿的《黔记》中贵州巡抚郭子章关于“永宁有诸葛碑”的文字,支持了邵元善这一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崖古迹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好事,但同时也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是蠢人的破坏不断增多。当年有不少人公开或者秘密地制作各种拓本,然而一个流行的论调又是“世传石刻拓本皆非真迹。”随着红崖古迹声名鹊起,达官显贵,索者不绝。于是在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永宁知州涂步衢受上级之命,要拓印一批拓片送给京中显宦,他令团练罗光堂办理此事。红崖古迹原本是用红丹涂画于石壁之上,且此前已被别人用灰浆等物涂抹拓印过。罗再命工匠用桐油拌石灰勾勒“字”样,使之边缘凸起方便拓取。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黔中乡绅学子极大愤慨,提出要以破坏古迹罪联名上告,涂步衢赶紧急令停工,并企图抹去石灰复其原貌。但桐油石灰坚硬如石,不易抹去,他们千不该万不该,又“备大锅数口,烧开水以浇”,还用金属工具去铲凿,使得原有的红色几乎殆尽。咸丰年间仍能看到的“文若朱画,……笔画如新”(《永宁州志》)的红崖古迹,再也回不到原有的样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不久,贵州提督徐印川依仗权势,又在红岩古迹中央书一草体“虎”字,更让红崖古迹变得不伦不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安顺知府瞿鸿锡与进士何肇勋亲临红岩古迹,见到被灰浆等物涂抹破坏的古迹,十分心痛,便“镶纸糊岩,凌笔摩异”,数月后,将摹本翻刻成碑,建亭收藏于安顺府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官方的倡导,文人学士的激情,尤其是著名金石家、画家赵之谦将红崖摹本收入全国碑刻著录之后,影响很大。莫友芝、姚华、刘心源、沈毓兰、冯志清、任可澄等均藏有摹本并写有文字,民间还有不少红崖古迹的版本收藏者,一时间社会上出现的摹本、拓本以及木刻、石印和照片(徐鸿宝、夏元粟拍摄)不下数十种之多。以致在清末民初形成了红崖古迹研究的第一次热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崖古迹的神秘气氛在研究热潮中越演越烈,外国人也走进了研究的行列。清光绪年间,日本领事德丸作藏和民俗学家鸟居龙藏来到关岭,访古迹、求摹本,他们将红崖古迹的摹本带回东瀛展出,引起日本学界极大的兴趣。法国汉学家雷柏茹和弗岚海尔等也来过关岭,红崖古迹名声大噪,使近当代红岩古迹研究的第二次热潮很快到来,学者丁文江、郭沫若、田汉、徐特立、裴文中、王静如等都参与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数百年来,对红崖古迹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产生的观点也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种:西南大儒莫友芝的大禹治水“禹王碑”说、《安顺府志》总修邹汉勋的殷高宗伐鬼方“纪功碑”说、邵元善诸葛亮南征的“诸葛碑”说等。此外还有“星象堪舆图”说、苗民古书说、彝文咒语说、水族文字说、道教符箓说、建文帝讨燕诏檄说、岩画说、自然石花说、慈禧诛肃顺说、天界碑说等,甚至还有外星人遗迹说、好事者为之说等等,不一而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安顺市政府“悬赏百万破解红崖天书”,次年贵州天书实业有限公司追加“百万破天书”,2007年,关岭县政府又“百万悬赏解密天书”。2012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对红崖古迹的研究进行过专题报道。一波又一波掀起对红崖古迹的研究热潮,使一批批专家、学者的目光又投向数百年来破解未果的红崖古迹,其中不乏著名学者和汉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数百年来,经过历代学者不断探索解读,却始终无人破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昨晚参加的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昨晚参加的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3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顺老风景·古韵杨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安顺历史,杨武是绕不开的话题,画《安顺老风景》,杨武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武古称普里、羊武,在安顺建城以前,它一直是安顺这一带的地方行政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理清杨武的历史,可以从三国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公元 233年) ,济火协助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讲起。 《安顺府志·纪事志·普里本末》载:“济火助武侯有功,后主时又受命征普里仡佬有功,赐缕银鸠杖。……既平仡佬,以其地赐火,火让于其兄之子柏墨,柏墨自濮徙居之。……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这些史料,有史家为我们清理出一条基本线索,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孟获得到了彝族首领济火的大力帮助,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封济火为罗殿王。后来普里革僚人反蜀汉,蜀后主刘禅派济火带兵平息,后主就把普里赐给济火作世袭领地。济火因为年迈,把封地让给侄子柏墨,史称普里部。管辖地域包括现今的安顺、平坝、普定一带和长顺、紫云的部分地区,治所就在杨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 公元1070年),置普宁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罗殿国之普里、普东二部归附元朝,朝廷以普里原有的地域设置普定万户,不久改为普定府,领和宏、达安二州,隶属云南曲靖宣慰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 , 改普定府为普定路军民总管府,还属云南。时普定知府容苴去世,以其妻适姑袭夫职为总管,佩虎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设普定路,下辖安顺州、和宏州(镇宁州)、达安州(永宁州)、习安州四州及普定县。习称“四州一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朝初期,普定路总管为女官适尔,她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归附明朝,《安顺府志·纪事志·普里本末》载:“明太祖洪武五年,普定路女总管适尔及其弟阿瓮来朝,遂令适尔为知府,许世袭。”当年明朝廷设置的普定土府,仍沿袭元朝时所辖四州一县的规制,治所仍在杨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8月,朱元璋诏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赐汉姓“安”。这是明朝廷向土著民族公开示好。但同时又给普定府增设流官。洪武十年( 公元1377年)七月,普定府知府适尔入朝,被命世袭。适尔作为普定土府的头目,也像奢香夫人一样,顾全大局,力求安平。但她死后,袭她土知府位置的是她的弟弟安锁。安锁因不满明朝廷的一些做法,已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投附于元梁王麾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统一西南边陲,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领步骑30万出征云南。征南大军把安顺作为进攻云南的立足之地,首当其冲的必先征服安锁。元梁王派大将金容刀率军开进普定府,配合安锁对抗明军。他们调集数万军民围困明军先锋顾成的营地,但明军来势勇猛,顾成、吴复大军直捣杨武,首战即擒土府安锁,斩元将金容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公元1382年1月),朱元璋命安陆侯吴复在阿达卜寨建今安顺城并置普定卫。普定卫属于军事机构,指挥使是顾成。洪武十五年三月朝廷升普定卫指挥使司为军民指挥使司,既管军又管民。但同时复置普定府,在提升普定卫指挥使司的同时,将普定府升格为普定军民府,管理政务和军事,土司者额是普定军民府知府。虽然者额很想搞好同朝廷的关系,五次上京进贡,将儿子及族中子弟十一人送到南京入太学等,但随着元梁王死后,朝廷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尤其是军事上的控制,者额在巨浪般的改土归流大潮中,成为明初裁汰的职位最高的土官。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朝廷准许顾成上奏的“土府权重多交引夷族为奸”,废除了普定土府,者额降宁谷长官司。原普定府所辖的四州一县中,裁习安州、普定县,并入安顺州,改安顺州为直隶州,属云南。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朝廷又以安顺州、镇宁州、永宁州(今关岭)隶属于普定卫。至此,普定卫集军、政大权于一体,领五个千户所,辖三州六长官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安顺州治从今西秀区旧州镇迁入普定卫城,实行州卫同城而治。原州署所在地改设流官,土知州降为州同知(副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这一系列的改变,杨武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逐渐被取代,作为权力象征的安榨城也因此逐渐荒废。可喜的是,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安榨城遗迹。整个遗址规模宏大,建造恢弘,部分设施尚存,似乎在向我们讲述从三国时代开始,直至明代初叶,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古老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武的地理位置离我们好像很遥远,过去我们去杨武,要先到双堡,然后再经过十几公里尘土飞扬的砂石公路才能到达,因此我很少有机会去杨武。只是在大学时代,到双堡看望上山下乡的同学时,特意步行从双堡去过一次杨武。我感觉这里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乡村,街道整肃,文化气氛浓厚,即便在猛帮那样偏僻的地方,我在河边的石壁上还亲眼看到过墨书题壁。现在的杨武有高速公路通过,它发展的步伐必定会飞速加快。我们今天要再去看看故乡的发轫之地,已经不再遥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安顺老风景》创作到此暂告一段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陪伴。谢谢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在黔陶赵司贡茶举行的写生基地挂牌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在黔陶赵司贡茶举行的写生基地挂牌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2025年9月25日,杨长槐老师去世10周年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2025年9月25日,杨长槐老师去世10周年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明天即将开通运营,祝贺家乡又添一道靓丽的新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图 片 沈 福 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文 字 沈 福 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2025.09.3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