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多评王鸿雁散文集《等烟雨》

意水

<p class="ql-block"><b> 其人也静 其文也特</b></p><p class="ql-block"><b> 一一略论王鸿雁《等烟雨》中清静自我和散文特质 </b></p><p class="ql-block"> 文/郑秉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品王鸿雁其文,是从今年《华文月刊》第六期她的文学专辑里的几篇散文。便有兴从西安几位文化圈朋友处打听她的情况,一些文友回复:“不认识”。只有陈红星和段小芸介绍:“文学高人,交往圈子都是文学大家”,並发来她的微信明片。我即时加了微信,一整天不见回音,便生失望。二次又用段小芸传送的微信明片再加了一次。这次她回复了,並相互打了招呼。我便直言告诉她,我读她专辑散文的感受,並向她索读《见瓦》《问瓦》大著。她客气友好地告知《瓦》的作品手头已没有了,只有散文集巜等烟雨》可寄赠。我出乎意外地高兴,便随即向她发了地址。她极其守信,随即寄发,一天时间我就收到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看了她专辑上刊载的散文的深刻印象,我将《月刊》上读过的在巜等烟雨》中重找出来,复读了一遍。然后读巜序言》和《后记一一老,在一瞬间》,然后通读完全集。边读边思考:一是其文,一是其人。</p><p class="ql-block"> 我和王鸿雁未曾谋面,正如俗话所言,“文如其人”。从读文中感受到她的气质,禀赋,才情和格局。在我眼前,一位高知,高雅,恬静而对生活极端敏感的女性作家形象,在我眼前变得逐渐的清析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不想用过多褒奖词来描述她,也不想照平常写评论那样综合条理化地评论她。因为她压根就不喜欢褒奖,也不喜欢理性的说教。我想用漫谈的方式说说我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 她的为人为文,其根性在一个“静”字上。在西安文友微信圈,她不显山露水;在热闹的微信群,她不札堆聚众。这使我想起了一首旧诗,只改其中两字,便可形容之:“自处群倫不自高,静如处女动英豪。先生品格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她面对喧嚣闹市,静如处女;她感悟大千世界,动如惊鸿。因为有着天生“静”的根性,她眼中的万物,因“静”而自得;她对人间烟火往事,因“兴”而同仁,所撰写的散文,对事物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能够持非同常人的理解:宽容,眷恋、豁达、通透。这使得她的散文具有不一样的特质:说情,情滿于山;道义,义溢于海。叙事,长话短说;论理,一言中的;语言清丽纤巧;行文流畅自然,当流则流,当止则止;篇幅短小精悍,情伏于理;遣文不重华丽,达情达意。</p><p class="ql-block"> 王鸿雁在她评论中说道,她不喜欢大量引用原文来说事论理,但我还是要引用她散文中若干叙说,来佐证我对她文和人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等烟雨》分为《恋恋旧物日月长》《孤独的狂欢》《守候北极光》《此情与风月无关》共四个篇目。用李建森在《序》中所言:“记录了对自然、时代以及社会的解读…,等烟雨,是一种恭候的心态和姿态,人生是需要这种积极且进取的生活状态,有此立场,生命的成长、成熟和成功,才会有态度和温度…有情有意,才是候来的烟雨。”(《等烟雨》P1一2页)。因为静,才能看破“世事如云,浮生若梦。“在旧物里与岁月彻夜长谈,无言也胜千言万语。人生如斯道不尽,旧物相随总关情。旧物里包含的隐形世界完美的衬托了我的怀旧与不舍”(同上p一6页)。因为静,“一念放下,万般从容,红尘内外两茫茫”(同上P一09页)。因为静,对人生“经历过多少的疲惫和欲说还休,才能最终归于一种面对生命和造物本身时的纯然、澄彻和欣悦”(同上P一012页)。因为静,才万物静观皆自得。“我习惯了一个人驾着车从这条路上驰过,静静地安享这份孤寂…春天,梧桐生机盎然…秋天,那就是一条壮观的景观大道,…梧桐如故,岁月碾过时间,树木一年一轮回,当缱绻在心灵深处的记忆被一棵树的符号拉扯回来时,眷恋,已悄无声息地开始…情义与怀旧,是我宿命中的舍利,我用深情以待生命中所有的遇见来供奉”(同上P一016页)。因为静,她可以“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座城,爱到无心”(同上P一183页)。因为静而痴情,“痴情一一自酿美酒自己醉”(同上P一19页)。她的基本经验是:“所谓修行,就是穿过生命中所有的琐碎,最终守住灵魂深处那一份恬静”(p一182页)。而这份恬静,最终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王鸿雁有此天性静根。使她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体悟到不一样的人生况味;也因为静,她对亲情相处,相爱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如在《婆恩浩荡》篇中,她总结道:“不把婆婆当亲妈,在亲妈面前无所顾及的使性子,耍脾气,在婆婆面前全部屏蔽;媳妇也不做亲女儿来待,可以毫无来由地抱怨训斥女儿,但媳妇面前却是永远地礼尚往来。我以为这才是婆媳关系相处的王道”(同上P一41一42页)。说的既哲理,又睿智。她对女儿教导,通情、通理,体现了一位慈母的贤淑和通达:“女儿,你有选择自身生活方式的权利;作为母亲,我也从不会放下希望的大旗。</p><p class="ql-block"> “ 我希望看到一个八九点钟太阳般的女儿,颜如朝露,心似彩霞。</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睛朗的气象永远印染在女儿未来的的天空上,果敢坚定,前程似锦。</p><p class="ql-block"> “在爱的过程中,你可以用心投入一切,但绝不能失去尊严。失去尊严的爱,如同失去骨骼的皮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腐朽”(同上一P49页)。这些如情如理的箴言絮语,体现了一位母亲的慈悲和明白。</p><p class="ql-block"> 如此的金句太多,我不能一一引述。如她对茶道的精妙论述;对爱情的“四、三、三”论道;对生命本是一场厚赐的彻透理解:“一花一草,一人一事,皆是最好的安排”(P一69页);对“孤独”的独到解析:“其实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真实的自我,他们只是实实在在地做着自己,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也许内心会时而有些忧郁,但一定不空虚,这才称得上是一种自我和本我的狂欢”(同上P一79页)。</p><p class="ql-block"> 王鸿雁的山水游记也别有一番风趣,既有异国他乡风俗人情的绝妙叙事,也有自身感怀的通透感悟;写本国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月是故乡明”的偏爱自得。如写合阳,她幽默地说道:“这个让人留恋不舍的鬼地方”!即使对书画的赏识,也始终围绕一个“静”字展开:“唯静,才能观照万物,才能对人间生活充滿兴致,才能与大自然的距离缩短再缩短”(P一269页)。</p><p class="ql-block"> 王鸿雁在“静”中独享“静而后能得”的收获,吸取营养,修心养性,明德悟道,感受人生的意义。用她在后记中的话说:“我相信,这世间总有些与我灵魂相似的人,能够从这些文字里看见我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情义,懂得我的言外之意,理解我的山河万里,尊重我老年少女最后一片充滿绿意的岛屿”(P一311页)。我以为,这岛屿,就是生活中的希望,放逐中的真情,普世中的慈悲。</p><p class="ql-block"> 《老子》有一个基本哲学观点叫“致虚守静”。他认为“虚”是道的本体。“致极虚”是要人们排除物欲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王鸿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样一条思考路径,洞察事物,认识世界。因为有了虚的空间观,才能容纳山河大地,世间万物,寻到道的本源;因为有了对道的理解,才能处静不惊,看世间万物,观人生百态,感受到了彻悟后的洞明。她的散文无论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亦或是对生命老去的认知;无论是对茶的品味,亦或是对物景的观照;无论是对书画的品评,亦或是对影视剧的观赏,她都能洞察到世间真相。仔细品读她每一篇散文,都能感受到她动情动意的真性情的存在。她的散文不枸一格,多数只有千把字,甚至几百字,把自己对人、物、象感悟的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使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而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在缓缓流淌……</p><p class="ql-block"> 王鸿雁散文特质是求真、静美。如我上述所言: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言简意赅。体现了人在静中修,文在简中言,情在字中流。她也不是“自我封闭型”的人。她的朋友圈上拜于文学大家,如易中天,肖云儒、贾平凹之辈,下结“厮磨”于贴心的三、五个闺宻,一同品茶论道,一同赏景听歌…。她有自己生活中识人,结友的寻欢标准。这就是:“能够‘厮混’定是坦坦君子,绝非戚戚小人;也只有意境相称,段位同高的人才配得上‘厮混’”(P一123页)。这说明她既能认识“自我”,又能在安静的位置上和灵魂段位同高的人,乐享人间的真、善、美,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对她散文的阅读,使我在众多散文阅读中感受到一个新的境界。也许如初涉庐山,是“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依然沉醉在她散文的意境中……</p><p class="ql-block"> 2025-9-21于西溪湖畔之觉心楼</p> <p class="ql-block"><b>  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郑秉多,笔名澄天,陕西省旬邑县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旬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过宣传,财经,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曾有文学作品见诸《陕西日报》《西部大开发》《咸阳日报》《华文月刊》《检察文学》《旬邑文艺》和有关各大文学文艺网站,出版有诗词,楹联和自传体散文集《流水心声》《心路余音》《应俗例隅》《郑秉多墨迹选》和文艺理论专集《思想艺术论一一文学作品评论集》等,曾获第一届、第二届世界华文奖暨首届华文图书奖,《检察文学》评论奖,作品和事迹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二卷)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