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后看球

莫铁军

<p class="ql-block">  作为六零后的资深足球迷,看球的历史已经需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个时候在学校工作,同事中有大学体育系毕业的专业人士,看他们组队在操场上踢球,也是一种乐趣。后来调政府工作,遇上服务的大领导也是个足球爱好者,投其所好出面组织起第一个市级球迷协会,还把当时的省队拉到益阳搞了一次友谊赛,市长亲临现场看了一整场比赛,一时传为美谈。也有负面影响,某些人借题发挥说,新来的市长不懂经济,只懂个“球”。搞得我这个市长秘书有好长一段时间“谈球色变”。好在市长本人并不以为意,这事也就过去了。现在看来,市长通过对体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超前了几十年。今天“湘超”开打,是继“苏超”后又一盛举,对整个湖南省文旅经济的推动,其影响力与作用力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不然,各地州市倾力造势,组球队、修主场、营气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融合文旅,优化特色,成功吸引了泼天的流量。从几千人到几万人的球场🏟️,一有赛事,无不一票难求、座无虚席。永州市主场不久前还是近乎荒废的一座体育场,因为“湘超”,在全网监督下日夜赶工,终于在比赛前修葺一新。座位二万八千,预约人数超过七万。以至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挂票”,场外树上也成看台,一时成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离开老家到深圳后,受同事中“骨灰级球迷”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国内球赛,开始关注意甲、英超、法甲等顶级联赛。对一些国际知名球队与球星,慢慢熟悉起来。后来看球迷渐多,国家体彩又开始发行足球彩票。作为半个“专家”,自然会就某些重要赛事发表评论,茶余饭后聊球侃球,以此打发了不少无聊时光。也有下海买“足彩”,还是13场组合的时候,由于基于自己对足球的“专业”信心,投入零花钱,坚持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没有发得“横财”,也算小有收获,曾经中过一次一等奖,无数次二、三等奖。几十、几百、几千块都有过,唯一的一次万元大奖是在05年中的,税后居然还有六七万,那个时候钱值钱,提了五万奖金,凑钱在深圳某知名楼盘买了个二手房,住了八年转手卖掉了,也算是“看球”带来的财运。好在后来由于年龄大了,熬夜看球与紧张工作实在难以兼顾,就逐渐淡出了“赛场”,“足彩投资”也成了历史。不然,胃口再大一点,陷入“赌球”困境,还不知到是什么结果呢。</p> <p class="ql-block">  本来是不再关注足球了,国内赛事就那个样,看无可看。国际赛事,意甲、英超有时差,身体吃不消。所以对足球的兴趣,就日渐寡淡了起来。没成想一个“湘超”,能重新激发自己看球的兴趣。连续看了几场下来,觉得我们不是踢不好球,而是缺少好的体制机制,缺少好的足球文化。体制僵化,球员选拔就会参杂许多非“技术因素”,真正热爱足球⚽️,有足球天赋的球员,就难以有出头之日。文化氛围不好,球场上就会缺少健康的空气,赛场内外就会出现背离足球运动初心的各种问题,大家都会很不快乐。快乐是运动的真谛,足球运动尤其如此。只有踢球的与看球的有体会到快乐,这项运动才有“人气”,有人气才有“流量”,“泼天流量”才能带来“泼天财富”,这个最基本的逻辑,被湘人搞明白了,所以才有目前“湘超”如此的新气象。真的希望籍此一举,湖南人能把“文旅”产业搞出一套新办法,开辟一片新天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