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绝唱---青岩古镇

老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月8日下午我们离开天河潭后,按着司机的建议去看看青岩古镇。到达古镇门口,经过高大的节孝石坊步入古镇。据了解,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距贵阳市中心城区29千米,距花溪城区12千米,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的青岩古镇,最初是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边防、扼守贵阳南下通道而修建的军事要塞 。朱元璋在平定云南梁王叛乱期间(1381年),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部分军队驻扎青岩屯田戍边,逐渐发展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青岩堡位于“贵州城”(即今天的贵阳城)南五十里的“青岩”山下,因此得名“青岩堡”。2017年2月,青岩古镇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沿着古街的青石板路前行,古驿道依稀可见,弯曲起伏在树木花草之中。两边的湖水中倒映着古老建筑和周边的山峦,水莲漂浮在湖面上,盛开的白水莲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更加迷人。古老的城墙蜿蜒到山顶,给我们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我们边走边拍照周边的美景到达“青岩堡”。雄伟的定广门位于古镇南侧,与北门“玄武门”遥相呼应,曾经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作用,共同守护古镇。两个门是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塞,始建于1378年,承担控制粮道的重要职能,是景区的核心入口之一。当我们跨过南门较高的门坎的刹那,仿佛穿越了时空、触摸到青岩作为“黔中要塞”的军事历史。仿佛我们与历史的直接对话,正如古镇老人常说的:“跨过定广门坎,才算真正进了青岩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城内3平方千米范围中,分布着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遍布楼、台、亭、阁、寺、庙、宫、祠、塔、院等众多古迹。青岩古镇景区旅游资源覆盖全部8个主类,31个亚类中的21个,155个基本类型当中的51种,并且聚集了数量众多的旅游资源单体,成为主题明确、特色突出的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眼前的青石板路依山势蜿蜒,两侧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黑瓦白墙与青石板路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青石板路,历经数百年踩踏仍泛着幽蓝冷光,高低起伏,狭窄幽静,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市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岩古镇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古老的外壳里装满了现代内囊,从来就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它只是一座活着的、充满现代元素的、会呼吸的古老小镇。那些琳琅满目的商铺,那些油烟熏黑的屋檐,那些大声吆喝的商贩,那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才是它最真实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岩古镇作为贵州四大名镇之一,其“人杰地灵”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历史人文积淀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交融之中。古镇内“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的布局,融合了佛教、道教、天主教及儒家文化,如迎祥寺的香火、万寿宫的道教建筑、基督教堂的静谧,以及状元府第的儒家箴言。贵州首位状元赵以炯的府邸,如今仍然悬挂“状元及第”匾额,彰显古镇文教兴盛。历史人文的深厚底蕴还表现在军事重镇与屯堡文化之中,逐步发展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其石砌城墙、定广门等防御工事见证了明清时期的军事战略地位,甚至抗战时期成为安置革命干部家属的安全据点。周恩来父亲、邓颖超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的家属曾在此避难,留下红色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闻着阵阵扑鼻而来的卤猪脚等美食香味,在状元府徜徉良久,漫长的岁月,将尘世间许多人和事化为尘烟,唯有那精神和文明的丝缕,仍在时光深处流光四溢。状元是青岩的标签,因状元衍生出来的青岩卤猪脚也成了古镇“网红”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虽然不大,但镇上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600多年前“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的明清建筑格局,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一条叫作“背街”的石巷,青石条铺就的路面经过风雨的冲刷洗礼,早已磨砺得如镜面般油光可鉴,泛着乌金般青黑的光泽,向世人喃喃低语着岁月深处的彷徨和历史的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屯兵带来的文化与本土的布依、苗等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军事与日常生活的交融,宗教上多信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口音、不同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一种圆融的气象,小镇就具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呈现出各民族和睦共处的大好局面。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外、东西四教联袂共处,或许是诸神齐佑的缘故,让小镇在600年的岁月洪流中几乎毫发未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登上古镇的城墙,视野豁然开阔。蜿蜒曲折的石墙与山体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墙绵延绕山约两千米,是贵阳通往定番(今惠水)和广顺(今属长顺)的重要关口,掌控着贵阳的粮道,有“米三日不至,省城即成粮荒”之说。城墙采用巨型方石垒砌,高约4.5-7米,基宽5米,设有垛堞、敌楼及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现遗存部分约400多米延伸到山顶。站在城墙眺望,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山谷幽深,茂密的森林就像绿色的飘带围着山川飘逸。近处层层叠叠的青瓦屋顶与喀斯特峰林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青岩古镇的参差不齐建筑清晰可见,炊烟袅袅,仿佛时间在这里走得格外缓慢。我们感受到了青岩古镇城墙的独特魅力,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游览青岩古镇觉得不虚此行。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路过青岩,写道:“青岩其城新建,城中颇有瓦楼街市,是贵省南部要害。”这个深藏于西南腹地的低调古镇,竟因一部电影《寻枪》而荣登娱乐版头条,自此,人们循着姜文的身影,踏上这方土地,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