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瓷器:千年青瓷的辉煌与秘色之谜

区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窑瓷器:千年青瓷的辉煌与秘色之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火相熔成大器,类冰似玉母亲瓷。越窑青瓷,不仅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首座高峰,更是一段流淌着的文明史诗。</p><p class="ql-block">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句诗,描绘了越窑青瓷的惊世之美。在长达千年的烧造历史中,越窑不仅开创了中国瓷器的先河,更以其“秘色瓷”达到了青瓷艺术的顶峰。</p><p class="ql-block">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的发现,让沉睡千年的秘色瓷重现天日,解开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p> <p class="ql-block">越窑起源,从原始青瓷到母亲瓷</p><p class="ql-block"> 越窑制瓷渊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这一品种延续烧造至东汉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考古调查表明,早在夏代以德清县为中心的浙江东苕溪流域就已开始烧造原始青瓷。</p><p class="ql-block"> 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这一突破性成就为后世中国瓷器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发展历程,千年窑火的兴衰轨迹</p><p class="ql-block"> 越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三国西晋时期,越窑进入首个繁盛期,产品胎质坚致细密,釉层均匀,釉汁洁净。</p><p class="ql-block"> 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p> <p class="ql-block">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南朝时期,莲瓣纹成为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p><p class="ql-block"> 隋代历时仅38年,是越窑瓷器生产的衰落期。唐、五代、北宋时期越窑瓷业获得蓬勃发展,所产瓷器不仅产量大增,而且造型更加轻巧,装饰纹样也更趋丰富优美。</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宋后期,越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p> <p class="ql-block">工艺巅峰,秘色瓷的奥秘与争议</p><p class="ql-block">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顶尖代表作,可能是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p><p class="ql-block"> 关于“秘色”的含义,历来有不同解释。一种是指釉色,如“千峰翠色”的翠色;另一种是指性质,因其为供奉之物,庶民不得使用,故云“秘色”。</p> <p class="ql-block">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的发现,解开了秘色瓷的千古之谜。地宫中出土了14件秘色瓷器,并有物帐碑明确记载为“瓷秘色”,终于让世人见到了真正的秘色瓷。</p><p class="ql-block"> 秘色瓷的烧造技术极为复杂。采用瓷质匣钵,用釉涂封接口,保证匣钵内的瓷坯始终处于还原气氛中,从而烧出青绿色。这种工艺成本极高,几乎是一器一匣,烧成率也很低。</p> <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类冰似玉的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著称于世。其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碗,越州上”,因其“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这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是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p><p class="ql-block"> 越窑瓷器的装饰也极具特色。五代时期,装饰题材有矫健的各式蟠龙,翱翔天空的鹤、凤,花丛中比翼双飞的鸚鵡以及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等。刻划人物的也很多,轮廓勾勒都很准确,线条流畅生动。</p> <p class="ql-block">外销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p><p class="ql-block"> 越窑青瓷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还是中外交流的重要使者。从唐代开始,越窑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亚、非各国。</p><p class="ql-block"> 上林湖烧制的越窑青瓷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瓷器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窑口之一。依托于宁波这一“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越窑青瓷在东晋时期已随僧侣商人输往海外。</p><p class="ql-block"> 随着越窑青瓷的大量外销,制瓷技术也随之外传,并影响了他地制瓷业和制瓷技术的发展。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在短时间内迅速赶上甚至超越越窑青瓷,日本的制陶业也模仿越窑青瓷。</p> <p class="ql-block">现代传承,重现千年窑火</p><p class="ql-block">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于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越窑青瓷重要产地的浙江上虞、慈溪等地,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通过几代专家、学者和广大制瓷艺人的共同努力,不仅系统恢复了生产工艺,而且还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创新。</p><p class="ql-block"> 2003年,“甬尚越窑青瓷工作室”组建,重新点燃了东钱湖畔的第一缕窑火,开启了东钱湖现代越窑制瓷的新纪元。2009年,该工作室更名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甬尚越窑青瓷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解开了千古之谜;上林湖窑址发现的刻有“秘色”字样的瓷质匣钵,则彻底揭示了秘色瓷的烧造技术。</p><p class="ql-block"> 如今,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的越窑青瓷,至今仍在见证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永恒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