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9-05.03 <p class="ql-block"> 回望2012年的尼泊尔之行,最难忘的不是那些精美的庙宇或壮丽的风景,而是这个国家在多元中寻求平衡的智慧。加德满都的确是一座“寺庙之城”,但它的庙宇不只是供奉神祇的宗教建筑,更是容纳各种信仰、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开放空间。在那里的五一经历,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社会对话的可能性——不同声音可以同时存在而不必互相淹没,诉求可以表达而不必通过对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首都:加德满都</p><p class="ql-block">加德满都的空气中永远飘散着檀香与尘埃混合的气息。2012年的春天,我穿行在这座被称为“寺庙之城”的迷宫中,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与信仰的交织点上。狭窄的街巷两旁,印度教寺庙与佛教寺院比肩而立,雕刻精美的神像从每一处转角凝视着行人,仿佛时间在这里失去了线性流动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杜巴广场上,建于十六世纪的独木庙静默矗立,它的每一根木椽都似乎在诉说着几个世纪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五月一日清晨,成千上万的市民走上首都街头。他们穿着整洁的服装,举着手工制作的标语牌,秩序井然地沿着预定路线行进。最令我惊讶的是游行的氛围——没有愤怒的呐喊,没有激进的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节日庆典的平和与喜悦。游行队伍中的许多人面带微笑,偶尔还会向路边的观看者挥手致意。</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加工资”的口号声有节奏地响起,但听起来不像是在抗议,更像是在陈述一个共同愿望。孩子们跟着父母身边,学着大人的样子举着小手挥舞,仿佛这是世代相传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警察站在路边轻松地交谈,偶尔还为游行队伍指引方向。这种文明的游行景象,彻底颠覆了我对“示威”一词的固有认知。</p> <p class="ql-block">中心广场上,庆祝五一的会场已经布置妥当。最引人注目的是主席台上方悬挂的巨大布幕,上面并列印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头像。这些社会主义运动的标志性人物,凝视着下方忙碌的工作人员和逐渐聚集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在尼泊尔这个多党民主国家,这样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历史层次感——各种意识形态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本地政治文化。</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军警车。</p> <p class="ql-block">二、博卡拉,费瓦湖</p> <p class="ql-block">从加德满都前往博卡拉的路上,梯田如绿色波浪般铺展在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1.博卡拉</p><p class="ql-block">博卡拉老城区:是尼泊尔博卡拉市保留历史风貌的旧城区。该区域以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为特色,街道两侧分布着带有木雕窗饰的老房子,沿街商铺、市场和当地居民共同构成原生态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遍布街边,木雕围绕在窗子上做装饰。无论是街上的商铺还是市场,或是路边行人,都让你深深感受到当地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2.费瓦湖</p><p class="ql-block">尼泊尔第二大湖泊,曾是皇家度假胜地,以黄昏时分的湖光山色和泛舟体验闻名。湖心岛上的塔尔巴拉希神庙是重要朝圣地。</p> <p class="ql-block">费瓦湖的宁静与首都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湖面上,彩色的小船静静漂浮,倒映着安娜普尔纳雪山的轮廓。我们租了船划向湖心,水声潺潺中,仿佛听到了自然最原始的祷告。</p> <p class="ql-block">湖畔喝着咖啡,慢生活节奏令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3.萨朗科</p><p class="ql-block">海拔1592米的观景台,被誉为观赏喜马拉雅山脉日出和“日照金山”的最佳地点,也是滑翔伞项目的热门起点。徒步上山约3-4小时,我们是乘车至半山再步行40分钟抵达。</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好日子,遇上两对新婚现场。缘分巧遇,幸福满溢!祝新婚快乐,愿你们携手一生,甜蜜如初。永结同心,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祝新人永沐爱河,同心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愿你们的爱情如喜马拉雅山般坚韧,如加德满都的阳光般灿烂。新婚快乐,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时常翻看这些照片:神庙檐角下的风铃、费瓦湖上的小舟、游行人群的笑脸、广场上的头像布幕……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我对尼泊尔的记忆——一个学会了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和谐的国家,一个在神界与人世间找到平衡点的民族。也许这正是我们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智慧——在坚持自己主张的同时,也不忘记尊重他人和保持内心平和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至2012年,我们曾站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夕阳下,凝视着那些雕刻着千年传说的神庙与宫殿。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知三年后的一场震颤,会让许多神圣的轮廓化为尘烟。</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最后的见证者之一,目睹了砖石未落、神像犹在原位的古老荣光。据说如今重建的广场,延续着信仰与坚韧,但那段镌刻着原始灵魂的风景,已永远封存于我们的镜头与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 愿逝去的庄严化作永恒,愿重生的庙宇继续守护人间。</p><p class="ql-block"> 尼泊尔之行,不只遇见山河,也见证了文明的不朽与颤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