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平遥国际摄影节观展记

秦汉

<p class="ql-block">西安市摄影家协会观看平遥国际影展合影</p> <p class="ql-block">平遥国际摄影节,我是年年看,每次观看都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收获,当然也有不同的看不懂,也可能正是这不同的看不懂才是这个促使我来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突破界限·智见未来”为主题,由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00余名摄影师,117所国内外院校参展。</p> <p class="ql-block">秦岭《长安流年》‌:在202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获“优秀摄影师大奖”,该作品通过西安城市变迁的影像,展现了古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脉络。 ‌</p> <p class="ql-block">25届平遥国际影展优秀摄影师胡国庆摄影作品《飞鸟》</p> <p class="ql-block">学生永远是创造力的先锋,他们无枷锁,思想更解放,作品虽青涩,但确实生长的萌芽。</p><p class="ql-block">本篇先请你欣赏学生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也来凑热闹</p> <p class="ql-block">《算法与灵光—影像对人工智能的回应》</p><p class="ql-block">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口经济学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摄影系</span></p><p class="ql-block"> 距今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智人开始使用矿物颜料在现今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岩洞绘画。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被引入艺术创作,通过数学与艺术的结合,推动了艺术的变革与发展。15世纪以来,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 )、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 )等西方画家普遍借助光学仪器辅助进行绘画创作,突破了传统"透视法+解剖学"手工技艺的局限。19世纪摄影术发明后,催生了众多强调主观感受的绘画流派出现,由此,摄影开始进入艺术世界。可见,技术工具与艺术的发展始终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摄影完成了从"机械复制"到"智能创造"的转变,超越了"真实记录"的作用,成为虚构叙事的工具。艺术的"真实"从不是纯粹的视觉再现,而是技术、身体与文化的复杂协商。正如霍克尼所言:"真正的创新,始于对工具本质的深刻觉知。"这一洞见,在 AI 重构影像艺术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山西传媒学院《心灵映像》</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心灵的映射与情感的表达。本次展览以"心灵映像"为主题,邀请观众走进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摄影师们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细微瞬间,将内心深处的感受与对世界的独特视角转化为视觉艺术,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与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每一张作品都如同一扇窗,透视着创作者的灵魂与感知,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思考。展览旨在探索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对话,反映出当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共鸣与文化交融。希望通过学生们的作品,引发观众对自我内心的反思与对周围世界的重新审视,让每一位观众在这里找到共鸣,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美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欢迎您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段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雀羽﹣﹣雀语》章郑蕴玲上海立达学院</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当代视角重构传统意象,通过女性与自然元素的诗意并置,探讨身份认同的流动性。极简构图与色彩张力无言探讨了身份认同、女性精神的物化转译及人与自然的永恒互文。</p> <p class="ql-block">鹿艺丹:青岛电影学院.</p><p class="ql-block">她的创作以摄影为主要表达方式,长期聚焦于"摄影疗愈"方向的实践与探索。从自身的情感与生命经验出发,她将镜头视为一种内观与对话的工具,在光影中捕捉情绪,利用古典摄影技法进行疗愈。她的作品往往带有细腻的叙事性和强烈的心理张力,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修复,也试图引发观者对于自我认知与情感健康的共鸣。通过影像,她构建了一个既私密又开放的表达场域,在记录时间的同时也重塑着感知</p><p class="ql-block">《她留给我的空房间》</p><p class="ql-block">本项目是对母女关系的一次深度探索与自我疗愈。母亲(一位医生)的爱与期望曾让我感到窒息,如同福尔马林中的标本。通过摄影,我窥见其被"好妈妈"身份所压抑的自我与未竟的理想,意识到这种共生关系如同牡蛎孕育珍珠,彼此伤害又彼此塑造。</p><p class="ql-block">我过于敏感与讨好的性格成为背负她期待的代价。为此,我在创作中借用了"创伤解离"的心理概念,创造出一个幻觉中的"她"来分担痛苦、完成弑母情结的象征性仪式。这并非真正的仇恨,而是过于理解其痛苦后,唯一能让自己透气的方式﹣﹣在幻觉中真正感受母爱,并尝试与之和解。项目灵感源自波伏娃《她弥留之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破雾而生》重庆移动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摄影是什么?当我《破雾而生》开始学习摄影时我们都会问出这个问题,但这问题终究只有自己才能回答。这是一个新的代,除了传统直接摄影外,各类摄影创作技法和观念都屡见不鲜。而我们那些处于青春迷惘的年轻人们,也在尝试运用这些工具,重新界定自己心中的摄影。</p><p class="ql-block">展览作品利用红外摄影技法,将都市建筑和绿化进行异化,体现当下都市空间中人居环境的特异;利用 AI 图像生成技术,对中国志怪文学进行当代演绎以反思容貌标签的生成式影。</p> <p class="ql-block">张玉新 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生命的共生、再生与循环》</p><p class="ql-block">在自然界的广阔维度中,生命现象呈现出富多样的形态。生命个体遵循着从细胞起源、生长、繁殖直至消亡的自然规律。而生命这种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过程,往往会对人类的情感状态产生深刻且复杂的扰动,当个体亲身历经生命历程中的诸多事件后,便会对其产生更为真切而细腻的感知体验。</p><p class="ql-block">基于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将其作为创作的核心母题,旨在通过对生命现象的深入探究与多元表达,向受众传递一种观念:生命并非短暂易逝、转瞬即逝,而是始终以某种形式存在着,持续且稳定地与我们相伴,渗透于每一个时间维度与生活场景之中。</p><p class="ql-block">作品则从多个维度、不同侧面选取素材对象,将其整合为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面具》</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哲希</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和元</p><p class="ql-block">学院:戏剧影视与传播学院</p> <p class="ql-block">《主播的幕后》</p><p class="ql-block">臧添乐摄</p><p class="ql-block">本作品将网络主播台前幕后的身份当作主要研究对象,以艺术摄影实践为基础,探讨新媒体时代个体身份与劳动的深层关联。剖析直播产业的当下状况,以及其中个体主播潜藏的心理状况。作品对于主播的台前和幕后进行表达,展现对主播精神压力等多方面的探索。通过导演式摄影手段,深入分析当下主播行业的生存现状与身份困境。通过综合阐述展现主播行业个体所面临的多重心理状态问题。</p> <p class="ql-block">路茗驿</p><p class="ql-block">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p><p class="ql-block">《如梦初醒霓裳的备录》</p> <p class="ql-block">PIP 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鲲鹏奖"</p><p class="ql-block"> 不可见之镜</p><p class="ql-block">王楠 Nan Wang </p><p class="ql-block">《不可见之镜》是一次关于女性图像、神话原型与观看机制的视觉探索。作品灵感来源于我对女神神话的长期关注,试图通过神话重新审视性别议题及其隐秘的文化机制。这种探究旨在揭示神话如何在历史中难以觉察地扮演了重要的色,并参与塑造了性别观念与权力关系。我选择"处女/母亲/老妪"三相女神原型结构,用其象征女性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用明胶干版摄影工艺制作了自己、母亲、外婆三代女性的肖像,构成了直接的母系血缘链条。</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玻璃为媒介,屏幕内是借助 ai 生成的带有神话元素符号的模糊影像,邀请观者透过玻璃看到交替显现的正片与负片,使其在静与动、正与负、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来回游移。创作核心在于其观看机制,引发观众对凝视和观看权力的思考,关注个人经验与文化反思。我试图用这种错位的观看体验,回应女性在文化构建中作为被凝视的客体存在,通过正负像的交替,打破了这种固化的观看关系,并解构根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神话隐喻。观众无法轻易将肖像固定为单一的、可供掌控的形象。迫使观众意识到观看行为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被看对象身份的流动性。</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是我将个人经验与家族历史结合,希望触及更深层的被历史文化所遮蔽的女性经验,引发观众对性别、观看权利与文化机制等核心议题的思考,同时关注集体记忆以及身份问题。</p> <p class="ql-block">PIP 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鲲鹏奖"</p><p class="ql-block">《白河夜船》</p><p class="ql-block">史文斌</p><p class="ql-block">我时常会在半梦半醒的恍惚间,陷入某种境地,感觉自己像躺在小舟中顺着河流而下,不知所往。在我梦中曾出现的,却未曾实际遇到的飞鸟、走兽,其存在如同悬置的生命意识,不知源自何处,却又透露着克制的情感。这些动物与情感并不具备历史性,纯粹地存在于当下,是潜意识的视野掠过而被"生成"出来的造物。</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很喜欢"代偿"这个词。当面对生命中的那些苦楚与凄痛时,总有什么将瞬间的巨痛转化作河流,我知道它们总会载着我流向某一片不知名的地方。可到底是什么在替我们代偿和弱化那些苦痛,它们又来自于我身体和心灵的何处?</p><p class="ql-block">那些被我选择的鸟兽和场景,在现实中虽然依旧伫立,但于我而言,已经化作了闪烁的碎屑进入了我的躯体中。它们携带着那些灰暗的存在,在我的心中受难,并重新编织出了自己的样貌,像是踏入烈火的魔法师,又像是西西弗斯被刻画出的肌肉,在我的梦里一再重现。</p> <p class="ql-block">  PIP 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鲲鹏奖"</p><p class="ql-block">王楠 Nan Wang </p><p class="ql-block">《不可见之镜》是一次关于女性图像、神话原型与观看机制的视觉探索。作品灵感来源于我对女神神话的长期关注,试图通过神话重新审视性别议题及其隐秘的文化机制。这种探究旨在揭示神话如何在历史中难以觉察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参与塑造了性别观念与权力关系。我选择"处女/母亲/老妪"三相女神原型结构,用其象征女性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用明胶干版摄影工艺制作了自己、母亲、外婆三代女性的肖像,构成了直接的母系血缘链条。</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玻璃为媒介,屏幕内是借助 ai 生成的带有神话元素符号的模糊影像,邀请观者透过玻璃看到交替显现的正片与负片,使其在静与动、正与负、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来回游移。创作核心在于其观看机制,引发观众对凝视和观看权力的思考,关注个人经验与文化反思。我试图用这种错位的观看体验,回应女性在文化构建中作为被凝视的客体存在,通过正负像的交替,打破了这种固化的观看关系,并解构根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神话隐喻。观众无法轻易将肖像固定为单一的、可供掌控的形象。迫使观众意识到观看行为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被看对象身份的流动性。</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是我将个人经验与家族历史结合,希望触及更深层的被历史文化所遮蔽的女性经验,引发观众对性别、观看权利与文化机制等核心议题的思考,同时关注集体记忆以及身份问题。</p> <p class="ql-block">PIP 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鲲鹏奖"</p><p class="ql-block">《蜘蛛在此结下网》</p><p class="ql-block">钟怡静</p><p class="ql-block">平果市城北耐火材料厂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果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改革开放期间响应铝矿业发展的号召,继而顺应该产业链的工厂陆续经营,由此该工厂应运而生,为其中的冶炼环节提供关键材料。砂石无秩序地在车间堆放,成为了蜘蛛盘踞的落脚点。而三十年后的此时此景,在告知这座正处在时代末流的工厂,它需要经历一场难以预测的变革。我作为拍摄者和亲历者,以内部视角重新打量了这片生长的土地。本次拍摄回归至摄影本身,以一种区别于传统纪实摄影的拍摄方式展开叙事。</p> <p class="ql-block">朱桦,美籍华人摄影师。</p><p class="ql-block">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摄影。十几年来,他行摄在世界各地。他的摄影作品和文章曾在众多杂志、书籍和网站上发表,并多次获得摄影比赛大奖。他的组图《北京夜景》在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的"外国人看北京"摄影比赛中获得金奖;他在加拿大板芙 Mt . Assiniboine 的宽幅作品在2012年" Outdoor Photographer "杂志主办的第五届索尼自然色彩年赛中获得唯一的年度大奖;2017年他应邀在温哥华参加第一届全球华人摄影艺术大展,并担任评委和摄影艺术高峰论坛专题讲座嘉宾;2017年和2019年他在中国摄影家学会学会中国摄影展览馆(资兴展览中心)举办了《环球掠影》和《我的祖国》个人摄影展;他的《 Night Lights (龙舞家圆)》被美国国家地理选为2018年1月1日每日一图。</p> <p class="ql-block">《"青云直上"( II )-8人摄影巡展》</p><p class="ql-block">《七月》</p><p class="ql-block">孙乐谭</p><p class="ql-block">在我的镜头下,被摄者成为自身欲望的投射体。肢体与水雾交织的微妙变化,将欲望塑出可见的形态。</p><p class="ql-block">身体与面庞的独特视角,交织出潜意识的流动与对身体意象的深度探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云直上"( II )-8人摄影巡展</p><p class="ql-block">《纽约的回望 》</p><p class="ql-block">王安怿</p><p class="ql-block">摄影是一场温柔的凝视,它让平凡焕发神性。当镜头对准物象的那一刻,我思考着如何平衡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兼融共生。能够在不打破平和的情况下获得自然且有温度的照片是我的追求。猎奇的画面固然足够吸睛,可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动人的视角更不容易,这需要将发自内心的爱注入其中。</p><p class="ql-block">现实与想象的交点,不是象牙塔中的虚无,亦不是苦难中的哀叹,而是给予心灵的治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云直上《图像何以言说》</p><p class="ql-block">文/巩志明</p><p class="ql-block"> W . J . T 米切尔提醒我们:"图像转向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提出问题的范式"。图像何以言说?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在《明室》中写道:"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摄影作为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同时存在。在接近两个世纪以来,摄影图像见证了历史,承载识。摄影图像从物质性到数字化的转变,让其在大众传播中加速生产和流动,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同时在纪实和表现杂糅的影像中,让我们对充满想象与偏见。纪实摄影在形式和观念中的持续变化,为摄影理论研究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机会。</p><p class="ql-block">我以为,摄影永远要围绕人的生存、社会性、精神内涵去观察、去发现、去挖掘、去建构、去表达;摄影仅仅是工具,是语言,是媒介,摄影的拓展、迭代、创变之。两者交叉的核心点是,摄影人要拍摄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感觉,实在;唯有不断跟进拍摄自己最为才可能更为深刻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视觉观察和精神体验。照片呈现摄影师和被拍摄对象的某种关系,你会看到摄影师的情感、想象力、智慧。本次群展摄影的主题是多元的,涵盖了"都市摄影""文献摄影""肖像摄影""街头摄影""私摄影"等类别。整体展览不仅是在冷静地观察现实,而且表达自我。适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运城摄影师葛军贤在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察散落于民间乡野的抗战烈士纪念碑,牢记历史,激励和弘家卫国的血性;武汉摄影师周国献长期深入生活,对拍摄者进行入户访谈,他在温情凝视已经没落的大型国企职工的生存现状;汕头摄影师斤、长于斯的故乡家园潮汕作长揖膜拜、他在刻画和显影坚韧又低调,怀旧又拼搏的潮人现实图景;葫芦岛摄影师刘欣对女性视觉形象情当代都市女性的群像别有风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深圳摄影师王小花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徜徉,她以艺术的哲思打通过去。</p> <p class="ql-block">《"青云直上"( II )-8人摄影巡展》</p><p class="ql-block">摄影师:王小花</p><p class="ql-block">《转译&重构》</p><p class="ql-block">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遇见"和"呈现",还应追求"被理解"和"主动融入"。当我们真正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的摄影才可能"呈现中国人的视角",才可能参与到视觉认知的全球性讨论之中。它所传达的不只是东方图像的异质性,而是在参与进具有认知难度和共同价值的文化自觉进程之中。我们一方面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具备国际图像语言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更要深入扎根本土文化,形成独特的视觉判断与叙事方法。因为摄影师不仅是图像的制造者,更是文化的转译者。</p> <p class="ql-block">《关于本车不参与讨论的严正声明》</p><p class="ql-block">冯劼</p><p class="ql-block">从甲骨文、到摩斯码、再到二进制的冰冷流转人类不断升级传播媒介</p><p class="ql-block">却让文化糟粕更高效地侵蚀自身</p><p class="ql-block">眼被算法投喂耳被噪音填塞嘴复读着流行语</p><p class="ql-block">心浸泡在廉价多巴胺里﹣﹣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互联"</p><p class="ql-block">却比任何时代都更孤独</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中</p><p class="ql-block">模糊的人潮如数据流般涌动</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感官被"五色五音五味"层层驯化</p><p class="ql-block">而画面中央</p><p class="ql-block">那辆助动车在混沌嘈杂的环境中始终</p><p class="ql-block">保持静默它不参与这场集体癫狂不接收信号不输出情绪</p><p class="ql-block">只是冷眼旁观着一个文明的感官如何被自己发明的工具逐步绞杀</p><p class="ql-block">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份《不参与声明》</p> <p class="ql-block">"人类不应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动物。在比我们更古老、更完整的世界里,它们完美地生活着,拥有我们已失去或从未拥有的感官能力,听到我们无法听到的声音。它们不是我们的兄弟,也不是我们的下属;它们是其他种族,与我们一同被困在生命和时间的网中,共同承受地球的辉煌与劳作。"-﹣亨利·贝斯顿,《远方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长安艺术家郑小林“终南听云”朦胧而蕴藉的边际,涉身其中</p> <p class="ql-block">克洛伊·巴川姆,澳大利亚的获奖摄影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克洛伊的创作跨越传统纪实、替代性工艺及档案图像处理,专注于历史叙事的构建者、存在于认知边缘的生活经验,以及档案收藏的采集实践与方法。她热衷于以批判性视角重新解读西澳大利亚历史,反思人类与景观的关系、我们与天空的联系,以及一切留下的痕迹。目前,她作为默多克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正借助与日食木关的原始材料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克洛伊·巴川姆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成都摄影师朱京英作品</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同一个》</p><p class="ql-block">这组图片拍摄于2020年至2023年,其灵感来自阿根廷探戈舞会。</p><p class="ql-block">阿根廷人把探戈视为国粹,并认为,世界上只有探戈是唯一不为表演而生的舞蹈,它注重的是舞者内心情感的表达。</p><p class="ql-block">摄影通常是定格瞬间的艺术,而阿根廷探戈背后却是看不见的内心律动。它崇尚的是自由的心境、人性中的美好,以及这种热情对抗所释放的各种令人感动的元素。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我的镜头不再执着于"真实的瞬间",而是以主观的视角强调我感受到的气氛和意象,让虚幻的东西变得更加强烈,却更接近真实。</p><p class="ql-block">朱京英,女,成都人;独立摄影师,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本届平遥影展优秀摄影师奖</p><p class="ql-block">朱京英作品</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同一个》</p> <p class="ql-block">本届平遥影展优秀摄影师奖</p><p class="ql-block">何翠婵,广东佛山,自由摄影人。</p><p class="ql-block">2016年开始从传统写实摄影转型探索抽象摄影。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美学精神和表现形式,将摄影与绘画跨界,以多重曝光、摄影素材叠加等手法,以抽象、写意的影像,表达更主观的精神世界,探索影像艺术更广阔的表达方式和表现空间。作者认为,摄影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记录与捕捉,在精神表达和艺术创作层面,还可以化客观为主观,让摄影艺术的表达更自由、更多元。</p><p class="ql-block">"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p><p class="ql-block">-﹣题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p><p class="ql-block">孤独是人类的终极命题之一,从生到死,都是一个人的旅程。孤独也是作者经常关注与呈现的命题之一。无论是作者个人的生命经历,还是她对孤独的哲思理解,从《夜行者》系列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夜是孤独的,在混沌的黑夜里行走的人,也是孤独的。但是这样的独孤,同时也是自由的﹣﹣孤独与自由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如同行走于旷野的小兽,一边品味孤独,一边让精神放牧。而且,在孤独的旅程中,如同画面的背景,似乎昏暗,但同时,又仿佛若有光。在独自前行时,心中依然有光、有方向。</p><p class="ql-block">作松涡过"桑"的手法,将不同的素材、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感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本届平遥影展优秀摄影师奖</p><p class="ql-block">阿克威卡《群山与血脉之凉山彝人》</p> <p class="ql-block">大秦嶺</p><p class="ql-block">秦岭之脉丨华夏之根|福泽之地</p><p class="ql-block">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 前言</p><p class="ql-block">秦岭,以山铸骨,以水注魂,以文立心,是东方文明基因的实体化表达。本展览以影像为载体,在生态与人文的复调叙事中,探寻秦岭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深层结构,揭示其超越地域与时代的哲学本质。</p><p class="ql-block">秦岭的独特性在于其"时空的共生性"。展览通过视觉人类学的田野方法,将历史的文明切片置于动态的生态系统中,构建起"自然一人文"互渗的阐释框架。这种框架突破了传统影像志的单一视角,转而以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态度,追问一条山脉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容器。其山脊的走向、水脉的分布、建筑的形制,皆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物化实践。影像在此成为一种认知范式:当观者凝视秦岭的肌理时,实则是在凝视中华文明的原型结构。</p><p class="ql-block">展览以跨学科视野重构了"人与自然"的认知坐标。镜头下的生物多样性图景,既呈现生态系统的精密协同,亦暗含东方文明"参赞化育"的生存智慧。自然与秦岭人共同构成一部非文字的生态伦理学。他们拒绝将自然简化为资源库,而是将生态实践升华为文化仪式,影像的学术价值由此显现:它既是对生态系统的科学观察,亦是对"道法自然"传统的当代转译,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的视觉注脚。</p><p class="ql-block">秦岭承载着多民族文化的共生经验。展览以考古学式的影像语法,解构文化遗产的符号系统一一驿道的蹄印、名寺古刹的形制、排灯仪式的光影,皆被转化为解读文明基因的密钥。摄影师以当代视角重组这些文化符码,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张力中,探索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路径。这种转化,本质上是对"何以中国"命题的视觉应答。</p><p class="ql-block">本项目构建了"生态一人文一哲学"的三维阐释体系。它以整体性思维揭示秦岭的文明启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本土生态智慧与文化经验的深刻认知之上。它昭示着一种可能性一﹣传统不是现代性的对立面,而是其精神根基。这种认知,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观的学理支撑,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文化地理学的实证案例。</p><p class="ql-block">李舸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张辉《唐陵仗马》</p><p class="ql-block">"关中十八陵",历经1300余年,尚存400多座唐代精美石雕,展现唐代宏大不失精微的美学。但这些文化遗产正受酸雨、盗窃、农耕和炸山取石等威胁,处境堪忧。期</p><p class="ql-block">望通过石雕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挽回日益消逝的传统文明印记。</p><p class="ql-block">2015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p> <p class="ql-block">孙晋强</p><p class="ql-block"> 《风云变换》</p><p class="ql-block">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地处秦岭东段,由花岗岩构成,经亿万年地质运动形成险峻峰林,主要山峰有东峰、西峰、南峰(五岳最高峰,2154.9米)、北峰和中峰。高海拔使华山顶部云雾缭绕,更显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2008年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p> <p class="ql-block">《六江源头》</p><p class="ql-block">秦岭六江的源头均位于秦岭山脉的不同区域,这些源头不仅是对应河流的起始点,也是秦岭地区丰富水资源的体现,也是秦岭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资源宝库。</p><p class="ql-block">2016-2023年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临洮市等地</p> <p class="ql-block">冯晓伟</p><p class="ql-block"> 《麦收季节》</p><p class="ql-block">作品捕捉了秦岭山脚下山村百姓在三夏大忙季节的辛勤劳动场景,展现了他们朴实无华的生活。一辆蓝色的农用三轮车满载着刚刚收割的麦秆,车上的麦秆金黄灿烂,彰显着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2015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p> <p class="ql-block">信连勇《太白星空》</p><p class="ql-block">太白山是秦岭主峰,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和周至交汇处,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为中国大陆东部第一高峰。太白山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著称,夏夜登顶,可赏绝美星河,感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境。</p><p class="ql-block">2021年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五届全国电力职工摄影艺术</p><p class="ql-block">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在本次大展中,我们看到了摄影艺术与电力行业的完美融合。创作者们以敏锐的视角、精湛的技艺,将电力工作中的瞬间化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光械同尘》</p><p class="ql-block">这组作品是一场关于看见的展现。我们惯于将工业场景归类为"传统",却忽视了其中蕴藏的未来性。那些蜿蜒的管道何尝不是数据的脉络,跳动的火焰何尝不是信息的闪光?后期添加的霓虹线条不是掩盖现实,而是显影工业肌理中潜藏的能量通道。</p> <p class="ql-block">镜头里的长城岁月:一生追寻中的变与恒</p><p class="ql-block">初次将镜头对准长城时,满心皆是震撼。那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古老城墙,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在暮色与晨雾中若隐若现。快门按下的瞬间,我试图用镜头捕捉它磅礴的气势,拍下那斑驳城墙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块青砖,以为这样就能定格长城的全部魅力。那时的拍摄,更多是被其雄浑的外在形态所吸引,像个贪婪的收藏者,急切地想把眼前所见的壮美风光纳入相机之中。岁月沉淀:从表象到灵魂的探索</p><p class="ql-block">随着拍摄岁月的累积,看待长城的视角悄然改变。曾经专注于拍摄长城壮丽全景、标志性烽火台的我,开始留意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砖石缝隙中钻出的嫩绿新芽,墙垛里悄然探出的秋霜红叶,覆雪城墙上蜿蜒的足迹……走进长城脚下的村落,听老人们讲述与长城相伴的故事,让我感受到,长城在镜头之外,有了血肉与温度。此时按下快门,便不再只是记录风景,而是想留存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拍摄,也成了一场与过去对话的旅程。</p><p class="ql-block">透过镜头:看见历史与当下的交织</p><p class="ql-block">在多年拍摄长城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时间的力量。曾经巍峨的城墙,在风雨侵蚀与岁月流逝中,部分墙体坍塌、砖石剥落,让人痛心不已;但同时,也看到了无数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志愿者,为修复长城付出的努力,新旧砖石的拼接处,是历史与现代的握手言和。这让我意识到,长城不仅属于过去,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裴世平《我心中的贺兰山》</p><p class="ql-block"> 贺兰山横亘宁夏与内蒙古之间,是黄土高原与阿拉善戈壁的界山。它以南北走向的雄伟身躯,隔开沙海与绿野,阻挡着沙漠东侵的脚步。</p><p class="ql-block">岩石肌理雄伟苍劲,那是亿万年风沙刻下的皱纹,每一道沟壑都藏着远古的回响。山脊在光影中起伏,像沉默的脊梁,托举着天空,也托举着我对这片山的敬畏﹣﹣山脊线勾勒的睡佛是大地蜷起的臂膀;烽火台遗址是历史燃尽后留下的余温;岩石皱裂的肌理是岁月啃噬的刻痕;山脊蜿蜒的轮廓如大地隆起的脊梁;残垣与枯草的相守,藏着自然与人文的低语;岩羊蹄尖叩击岩石的脆响是大山的心跳。摄影人当以镜头为媒介,以光影为笔墨,将这份磅礴与细腻悉数定格人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荒原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董旭</p><p class="ql-block">新疆作为能源大省,土地资源中蕴含石油、天然气等重要不可再生能源。基于此背景,本次创作将新疆灭绝和濒危物种作为画面主体元素,以新疆的丰富地貌作为视觉景观,试图构建一种神秘诡异又梦幻超自然的生态圈层,并以蓝晒古典工艺完成从数字到物质性的媒介转换,希望在凝视蓝色影像的同时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共生边界。</p> <p class="ql-block">卢伟·肖像展</p><p class="ql-block">我的灵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p><p class="ql-block">每次都被不同的元素所吸引,植物、色彩、生命力、时间等等,</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古典的色彩,像是一种魔力,源源不断地给我创作的灵感。</p><p class="ql-block">此次参展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便是以古典美学的理念来演绎传统的人物肖像,</p><p class="ql-block">以"彩色像是一幅油画、黑白像是一幅素描"的创作方式,</p><p class="ql-block">让肖像除了具有纪念的意义之外,</p><p class="ql-block">更具有装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的探索,</p><p class="ql-block">本质上是我对自然之序、生命之力与时间之痕的深切回应。</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三江源摄影展</p> <p class="ql-block">《未梦之岸》现实与梦境的交错</p><p class="ql-block">王柏晴 中国香港</p><p class="ql-block">这些令人着迷的海岸真实存在一并非幻梦,而是栖于我们震颤的星球之上。它们超乎想象,却正逐渐湮没于潮涌与人迹。若守护不力,唯余旧忆,空存帧影。</p><p class="ql-block">所选照片分别在冰岛、玻利维亚、智利和纳米比亚拍摄。</p><p class="ql-block">2014年,手持人生第一台专业相机來到平遥,自此踏上了精彩的摄影旅程。2018年,成为富士官方 X - Photographer 。如今,行摄了百多个国家后,回到平遥国际摄影节参展,令这段旅程更加圆满。此番归来并非终点,而是新程启幕时。</p> <p class="ql-block">观看平遥国际影展归来的动车上,我完成了本次摄影展的部分记录,巧合的是,本次摄影展优秀摄影师显示的作品大部录入了美篇中,这也算是对我审美能力的相应吧。</p><p class="ql-block">和前几届不同的事,影展看完了,美篇也录下不少摄影理论和创新,但我确实有丝丝的恐惑,今天我的拍摄思路是什么?怎么拍?</p><p class="ql-block">也许,今天的记录正是明天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