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敬礼,密林139

版纳金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139医院,是一支担负着援老抗美、援老筑路医疗保障,为东南亚兄弟党和军队提供国际医疗支援任务的野战医院。</p><p class="ql-block"> 时值这所医院组建60周年,医院老兵于2024年3月11日至3月13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和勐腊县139医院旧址隆重举行“庆祝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9野战医院成立60周年”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这所野战医院的“编外战友”参加了他们的战友聚会。</p><p class="ql-block"> 139医院的战友们白手起家建医院,无微不至医护伤员,大爱无疆为边疆军民服务的故事感动了我 ,他们献身国防、艰苦创业、救死扶伤、国际主义、官兵一致的精神鼓舞了我。</p><p class="ql-block"> 为让人们记住这个为边疆军民和友邻国家的自由解放和建设作出贡献的故事整理出来,以九个篇章奉献给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战士心中永远的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❶</span>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世纪60年代初,一支由上百名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的男女军人组成的队伍,悄无声息秘密开进西双版纳热带丛林。</p><p class="ql-block"> 没有过多久,南腊河畔,望天树下,一个代号为139的野战医院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 我与这所写满神秘和传奇的野战医院结识,是陪同一位上海知青——我中学的老师,到勐腊寻访当年从一起交通事故中,奋力将他们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的139医院。</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印象中,139是一座花果飘香,建筑美观舒适,一群男女军人每日快乐工作学习和战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们到达当年热闹非凡的139医院旧址时,此处已经面目全非。医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裁减,原来的建筑大多被拆除,仅存一幢长满荒草杂树的破楼,破楼的门窗已不知去向,斑驳的墙壁上长满苔藓,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只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标语还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 我两鬓如霜的老师,掩面而泣,可见139在他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神圣与崇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❷</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139旧址杂草丛生的遗土之上,我的背后仍然是森林碧翠、溪流清澈的坝卡山,旧址旁是鲜花簇簇、棕榈挺立的边防部队的营区,营房掩映在小叶榕和菠萝蜜的树冠之中,训练场的周边种满芒果树和龙眼、木瓜、香蕉。微风拂过飘来醉人花香,满喜人的硕果在阳光下圆润透亮。</p><p class="ql-block"> 我的前方是新修的高速公路,再往前走是南腊河畔崭新的勐腊城,再远处是穿坝而过的中老铁路,新式铁路和动车速度快、噪声小,几乎听不到汽笛和车轮敲打铁轨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 当南腊河畔的星光夜市,亮起璀璨的灯光的时候,139的老楼却笼罩在漆黑的夜幕中,她像一位习惯早睡的老人睡去,深深的,沉沉的,无声无息。</p><p class="ql-block">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这所只存在了短短22年的野战医院。但是却给边疆军民和国际友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道义”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当初镌刻在办公大楼上的红星,永远映照在驻军部队和边疆各族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 用勐腊老百姓的话讲,139这个普通的军队番号,实际上已经成为边城勐腊人心中一个平安吉祥的符号,一组能给人带来福气的幸运数字。</p><p class="ql-block"> 对在这里工作过的所有男女军人来说则是一段让他们一生牵挂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❸</p><p class="ql-block"> 依山傍水,树木森深,鸟语花香,房舍错落有致,井井有条,大有“呦呦鹿鸣,食之野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这是139人心中美丽、亲切、温馨的家园。 </p><p class="ql-block"> 每一位当过兵的人,都会把驻地当作自己的故乡,这个故乡是他们心中抹不去的家园,139人最早创建的博客就叫“139家园”,这个家园把散了的139人又聚到了他们的心灵家园中。在这个家园中,老兵们畅叙老战友情怀,回忆甜美的军旅往事,共同分享颐养天年的快乐,倾诉心中的痛苦与烦恼。</p><p class="ql-block"> 139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没有被解散,139依然是他们永不磨灭的番号。</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现在看到的139是不复存在的一处废墟,是萦绕在我梦中会突然坍塌的危楼,这个梦中除了还会出现如小白杨一般挺立在演兵场上的兵三代兵四代之外,当然也会出现我小时候在部队医院住院时,见过的那些身着草绿色65式军装的解放军阿姨,她们女式无檐军帽下面,那楚楚动人的甜甜酒窝,还有那动听悦耳的“北京话”,让我的梦境多了些绚丽的色彩。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❹</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师只是一名普通的上海知青,他在139的废墟前,竟然会“掩面而泣”,那么在139流过汗甚至流过血的139人来讲,就不是“掩面而泣”那么简单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与139医院一路之隔的邻居108兵站当兵的段国师转业后,与参加过139建院全过程的何若露医生同在昆明的一家防疫单位工作。</p><p class="ql-block"> 1993年他们一同到西双版纳旅游,专门去了他们当年在勐腊当兵的“老部队”,在139的残垣断壁前,段国师问何若鲁,是否还记得各个科室的位置?老太太木然地回答:“我正在回忆”。</p><p class="ql-block"> 话未说完老太太眼泪如断线的珠子,从她沧桑的脸上滚落下来,很长时间都没有止住。回到他们下榻的旅馆,有同事悄悄地告诉老段:“何老太撕心裂肺地痛哭了一场”。</p><p class="ql-block"> 老段嘴里念叨着:“她在这里20多年,姑娘熬成奶奶,咋个不伤心嘛。”自己的鼻子也跟着酸起来,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p><p class="ql-block"> 据说,何若鲁医生真的是伤心至极,几天脸色都没有恢复过来。</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139回忆录《密林139》中何阿姨年轻时,细眉大眼,面带淡淡微笑的军装照,我的鼻子突然和段国师一样酸溜溜的。</p><p class="ql-block"> 但当我认真阅读《密林139》时,我的感受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所有人的回忆文章青春依旧,战歌嘹亮,跃然纸上的是援老抗美的金戈铁马,救死扶伤的人道情怀,意气风发的少年壮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