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昆雄:黄埔一期生的半世浮沉——从北伐刀光到潇湘晚照

观澜书院

<p class="ql-block">1924年春,广州黄埔岛的木棉花正艳,22岁的何昆雄攥着林祖涵与邹永成的推荐信,站在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坊下。彼时他刚从汉口明德大学商科肄业,一身蓝布长衫还带着书卷气,却在报名表“志愿”栏里写下:“以身许国,马革裹尸亦不悔。”谁也没料到,这个湖南青年的人生,会像珠江潮涌般,在半个世纪里跌宕出刀光剑影、荣辱交织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黄埔淬火:从见习排长到北伐团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入黄埔第一期第二队的何昆雄,很快褪去了学生气。他跟着教导第二团打广州商团叛乱,扛着步枪在街头巷尾冲锋;平定滇桂军阀时,他从见习排长升为副连长,左臂被流弹擦伤,却笑着把染血的绑腿缠紧:“这点伤,够当黄埔人的‘勋章’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6年北伐枪响,何昆雄迎来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他接替黄埔同窗王仲廉,任第四期步科第二团第一连少校连长,带着全连弟兄从广东打到江西。赣州城外,他率队夜袭北洋军阵地,刺刀拼得卷了刃,硬是撕开一道突破口。战后,师长张与仁拍着他的肩:“子伟(何昆雄字),你这湖南蛮子,比刺刀还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这份“硬气”很快沾了血污。1927年3月,在新编第一师党代表倪弼的指挥下,他参与了赣州“三·六惨案”——共产党员、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倒在枪口下。那天夜里,何昆雄在营房里翻来覆去,手里的枪冰冷刺骨。他或许没料到,这桩事会成为他一生都甩不掉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兵败方石岭:从少将候选到“逃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宁汉分裂后,何昆雄的人生开始急转弯。他跟着钱大钧的部队改编,又转投韩德勤麾下,从赣南“清党”监察员做到第五十二师第一五五旅第六团团长。1930年中原大战,他率团死守阵地,虽满身尘土却屡立战功;可1931年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时,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方石岭战场上,红军的冲锋号像惊雷般炸响。第五十二师全线崩溃,师长韩德勤被俘后伪装成士兵逃脱,何昆雄的团也打垮了。他躲在草丛里,听着红军搜山的脚步声,把军官证塞进泥里,换上小兵的破军装。三天后,他混在溃散的士兵里逃出苏区,回到南昌行营时,头发蓬乱如草,满脸血污,再也没了往日的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团长到‘逃兵’,也就三天。”后来他跟老友闲聊时,总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段经历,可眼里的光却暗了——那是他第一次尝到“兵败如山倒”的滋味,也是第一次看清战场之外的复杂棋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陆大淬火与抗战血火:台儿庄的枪与徐州的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5年,33岁的何昆雄走进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三期的课堂。身边坐着陈明仁、王文彦等黄埔同窗,他捧着战略地图,白天听教官讲“步炮协同”,夜里在灯下复盘方石岭的惨败。“以前靠蛮劲打仗,现在才懂什么叫‘运筹帷幄’。”他在日记里写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爆发,何昆雄以第一四〇师副师长的身份奔赴前线。台儿庄会战中,他率部守外围阵地,日军的炮弹把阵地炸成焦土,他就带着士兵在弹坑里跟敌人拼刺刀。有次日军坦克冲过来,他抱起炸药包要冲上去,被参谋死死拉住:“副师长,你不能去!”他红着眼吼:“弟兄们都在拼命,我能躲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胜利的代价太沉。徐州撤退时,部队被日军冲散,何昆雄带着几个卫兵在麦田里跑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啃生麦子,渴了就喝田沟水。有天夜里,他看到路边躺着牺牲的士兵,其中一个还是他陆大时的学弟,他蹲在地上,第一次在战场上哭了——不是为自己的狼狈,是为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饷银风波:从少将到阶下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9年,命运又给何昆雄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任湖北襄郧师管区副司令时,派学兵队长去谷城县给补充团发饷,可学兵队长刚出发就遭遇日军轰炸,二万五千元法币被炸得无影无踪。为弥补损失,何昆雄情急之下向上浮报了款项,却没料到这会让他跌入深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贪污军饷”的罪名很快传开,军政部的传票送到时,何昆雄正在给士兵训话。他看着传票上的字,手都在抖:“我何昆雄打了十几年仗,从没贪过一分军饷!”可证据“确凿”,他被判处六年徒刑,从少将变成了监狱里的“囚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监狱里的三年,他白天糊纸盒,夜里望着铁窗想往事:黄埔的热血、北伐的枪、台儿庄的土……他想不通,自己没败给日军,却败给了一场意外和人心。1942年,他因肺病加重被保释出狱,走出监狱大门时,阳光刺眼,他却觉得浑身发冷——那个意气风发的黄埔将领,好像在监狱里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守乡抗日与官场浮沉:资兴的土枪与长沙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4年,日军逼近湖南,何昆雄带着家眷回到资兴老家。看着日军烧杀抢掠,他再也坐不住了——薛岳任命他为资兴县长,他立刻组织“资兴抗日救国军”,用土枪、大刀武装百姓,在山里打游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次日军进山“扫荡”,何昆雄带着游击队在峡谷设伏,用滚石砸翻日军的运输队,缴获了两挺机枪。那天夜里,老乡们提着鸡蛋、米酒来慰问,他看着篝火旁的乡亲,忽然觉得:比起在大城市当高官,守着家乡的土地打仗,才更踏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官场的风波又找上他。1948年,他任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却因“擅自拘押国大代表”被诬告,程潜一道命令把他撤职。他回到资兴,对着老母亲叹气:“娘,儿这一辈子,总在受冤枉。”可没过多久,程潜查清真相,又任命他为第二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早已习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潇湘晚照:从投诚将领到参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长沙和平起义的消息传来,何昆雄站在办公室里,手里攥着程潜的信。一边是国民党的残部,一边是新生的人民政府,他想起了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想起了抗战时跟八路军协同作战的日子,想起了资兴老乡期盼和平的眼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2月,何昆雄带着保安部队到长沙投诚。陈明仁握着他的手:“子伟,你选对了。”后来他进入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学习,1950年成为湖南军政委员会参政,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晚年的何昆雄住在长沙的小院子里,每天读书、看报,偶尔跟来访的黄埔老友聊天。有次有人问他:“你这一辈子,后悔吗?”他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笑着说:“后悔过赣州的事,后悔过浮报饷银,可没后悔投诚,没后悔守着家乡打鬼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5年4月,何昆雄病逝,享年73岁。他的一生,像一部浓缩的民国史——有黄埔的热血,有北伐的豪情,有兵败的屈辱,有抗战的悲壮,也有和平的选择。从蓝布长衫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参事,他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最终在潇湘的晚照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