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在广州塔欣赏完夜景,回酒店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今天上午计划去沙面,顺便在陶然轩吃早茶。</p> <p class="ql-block">沙面(英文名:Shameen),别名“拾翠洲”,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1859年前,沙面岛多为渔民聚居,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正式开展租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1861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1941年末,汪伪政府接管沙面英法租界,至1946年,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相继在沙面成立外事机构,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保护沙面的重要性。沙面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岛内有古树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树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等,沙面整体呈现“三横五纵”格局,建筑风格以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为主,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基督教沙面会堂等。</p><p class="ql-block">沙面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风景区。1992年,沙面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1996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20年4月,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陶然轩(沙面店)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南街50号的粤菜餐厅,坐落于珠江畔六层临江洋楼内,建筑外观与内部装饰融合古董藏品展示功能。餐厅主营粤式茶点与经典菜肴,推荐菜品包括陶然轩虾饺、香滑流沙包、传统濑粉等。</p> <p class="ql-block">和风麻薯包</p> <p class="ql-block">野菌风车饺</p> <p class="ql-block">灌汤小笼包</p> <p class="ql-block">芝士鲜虾春卷</p> <p class="ql-block">虾饺皇</p> <p class="ql-block">白天鹅宾馆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南街1号。1979年,广东省旅游局与霍英东旗下维昌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兴建,因该宾馆位于珠江白鹅潭畔,故名。1983年2月6日开业,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楼高28层,有 843间客房、30个大小餐厅。从客房可饱览广州市容和珠江美景。1985年被世界一流酒店组织接纳为在中国的首家成员。1996 年荣列国家旅游局首次评选全国百优五十佳饭店榜首。</p> <p class="ql-block">海关馆舍旧址,位于广东省沙面岛的东端,历来称为“海关俱乐部”或“海关红楼” ,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坐北朝南,柱廊式,具有英国乡村寨堡风格,主楼本幢建筑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主楼位于南面,副楼位于北面 。它曾作为粤海关大楼、粤海关中高级外籍官员会所及住宅、海关宿舍等。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后逐渐被空置。2006年,广州海关为配合沙面迎2010年亚运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的实施,对红楼进行了修缮和环境整治,保留和修复了建筑中大部分构件。</p> <p class="ql-block">沙面露德圣母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可容纳200人 。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该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 。</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带父母喝星巴克。</p> <p class="ql-block">在沙面大概玩了两个小时,我们乘地铁到下一个打卡点- -圣心大教堂,到了哪里,因是星期一,教堂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广州圣心大教堂,又称之为“石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一德路旧部前56号,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教堂建成。 </p><p class="ql-block">广州圣心大教堂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造型挺拔,内部空间深远,细部做工精美,高耸的塔楼,巨型的柱束,屋顶的尖拱以及花窗棂最具特色,是东南亚唯一一座用花岗岩石砌成、保存比较完整的“哥特式”大教堂,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广州圣心大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原计划是昨天下午玩的,结果到了那里,因人太多限流而无法参观。今天中午,人明显少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p><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陈家祠堂是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广府文化中祠堂文化的具象体现,是广州市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是观众了解广州、了解广府传统建筑艺术的必备打卡地。陈家祠堂是广州市的文化旅游景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也是以陈家祠为馆址建设。</p><p class="ql-block">1988年,陈家祠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陈家祠堂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以陈家祠堂为馆址建设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3月,陈家祠堂入选广州市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第一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