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蕴文学 邺都剧场上演铜雀台赋与文姬归汉

邺城论健 李松

<p class="ql-block">邺都剧场“炸场”!360度沉浸穿越千年,《铜雀台赋》与文姬归汉的热血重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360度旋转座席缓缓启动,光影在邺城剧场的穹顶流转,西门豹治邺的水声、曹操建邺的夯土声、建安文人的吟诵声突然“撞”进耳中——2025年秋,河北临漳的两座剧场,正用一场场沉浸式演出,让沉睡千年的邺城文化“活”了过来。而其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新编豫剧《铜雀台·赋》里,曹植的笔墨与蔡文姬的命运交织,将“文姬归汉”这段传奇,唱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绝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建安年间曹植笔下“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的铜雀台,会在千年后成为舞台上的“叙事纽带”?新编豫剧《铜雀台·赋》偏要打破常规,不写帝王将相的权谋,却以蔡文姬“为国修史”为线索,把个人命运拧进时代洪流里。当演员唱到“十二载胡尘埋书卷,归来犹抱汉家魂”,台下观众的眼眶跟着发热——那是蔡文姬的故事:东汉末年战乱中被掳匈奴,十二年里听惯了胡笳,却没忘父亲蔡邕留下的典籍;曹操念及旧情,派使者携重金将她赎回,她忍着与两个儿子的分离,归汉后一笔一划整理古籍,写下《悲愤诗》诉尽流离,谱《胡笳十八拍》道尽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在邺都幻境·三台秀演城,另一种“重逢”更显震撼。60分钟的《邺都长歌》里,光影瞬间将观众拽回建安时期:一边是曹植挥毫写《铜雀台赋》的意气风发,墨汁落在竹简上的“沙沙”声仿佛就在耳畔;另一边是蔡文姬骑在归汉的马背上,回望匈奴草原的身影渐渐模糊。360度的旋转座席让场景无缝切换,当“建安七子”的吟诵与《短歌行》的旋律交织,你会突然懂:为什么曹操赎回的不只是一个蔡文姬,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火种——正是这份对典籍、对人才的珍视,才有了“建安风骨”的铿锵,才有了邺城作为“三国文化圣地”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临漳邺城剧场,早已不只是看戏的地方。在这里,你能看见《铜雀台赋》的文字从纸上“跳”到舞台,能听见文姬归汉的故事被唱得滚烫,能在光影里触摸到千年邺城的脉搏。当演出落幕,灯光亮起时,总有人舍不得起身——或许是因为,这场“穿越”让我们突然明白:那些沉睡在历史里的人和事,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只要有人记得、有人演绎,它们就会永远鲜活,永远能在某个瞬间,击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文化共鸣。</p> 邺蕴文学与铜雀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