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2月南印度及斯里兰卡行(26日续三马哈巴利普兰岩石山石窟)

姬凌川

面向孟加拉湾的默哈伯利布勒姆(也名马哈巴利普兰),不但曾是帕拉瓦王朝治下的繁华大港之一,还是印度教的活动中心。当年的帕拉瓦王朝疆域广至今天的印尼、斯里兰卡等国,那时这些地方信奉的都是印度教。默哈伯利布勒姆的庙宇建于公元7至8世纪,是帕拉瓦建筑艺术的最佳典范。这些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老庙宇,已于198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五战车神庙、海神庙和岩石山。岩石山是一个大片的岩石山丘,最著名的是巨石浮雕与黄油球,此外还有多座石窟神庙(Mandapas)。岩石山石窟雕刻群是7-8世纪南印石窟雕塑的巅峰之作。 巨型高浮雕《阿周那的苦修》(或称为《恒河降凡》)(Penance of Arjuna),被公认为帕拉瓦雕刻的最高杰作。这一巨型岩壁浮雕约作于7世纪中叶那罗僧诃跋摩一世,高约9米,长约27米。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日族(Solar race)的幸车王(Bhagiratha)修炼了千年苦行,祈求众神恩准天上的恒河降临人间,以恒河圣水净化其祖先罪孽深重的骨灰与灵魂,当他的祈求获准后,湿婆以头承接恒河之水缓冲水势,恒河之水在湿婆缠结的头发丛中迂回宛转流到人间。它也是印度最大的浮雕。 街边的两块巨岩上,凿刻出巨型浮雕,讲的是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周那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让人眼花缭乱。而在整个马哈巴利普兰,未完工的浮雕比比皆是。 【阿周那的苦修】,这是在巨大岩石上雕刻出的宏伟建筑群,巨大的浮雕是印度古代文化艺术伟大的作品之一。 阿周那的苦修Arjuna’s Penance描述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般度五子之一阿周那( Arjuna)颠沛流离的苦修经历,浮雕刻画的是其中一个场景,名叫“恒河的降临”,浮雕宽29米,高13米,两石中间蛇神所在的那道缝便是倾泻而下的恒河水。 《阿周那的苦修》浮雕露天雕刻在马哈巴利普兰的一大块隆起的鲸背形花岗岩断层岩壁,巧妙利用岩壁中央一道天然裂缝代表恒河从天而降。岩壁顶部凿有沟渠,底部建有蓄水池,在举行宗教盛典时放水可形成人造瀑布。 岩壁中央代表恒河的一道天然岩缝中,是一对人首蛇神的蛇王与蛇后,多头蛇兜帽在头后展开,他们合掌胸前,似乎在瀑布中畅泳而下。 浮雕的上方是在矮人簇拥下的湿婆和飞仙,包括月神(湿婆的上方)和太阳神(裂缝的右侧),他们头像的后面分别是月亮和太阳。 岩壁左上方祈求恒河降凡的幸车王披发长髻,瘦骨嶙峋,一腿独立,双臂高举,双手在头上交叉,呈一种瑜伽苦修的姿势。 他身旁站着巨人般的四臂湿婆,头戴发髻冠(湿婆让恒河在他的发髻间流转以防水势过猛),前左臂伸手作施与势(varadamudra)。 岩壁左下方雕刻着一座帕拉瓦式神庙,庙门前一位静坐的老年苦修者俯身低头沉思的神态,令人联想起罗丹的雕塑《思想者》。 在它下方的一个洞穴里雕刻着《休憩的雄鹿与雌鹿》,它们仿佛感受到恒河之水带来的清凉气息,遍体舒适地在一起静卧着休憩,前面的雄鹿回头抬起后蹄搔着自己的鼻子,神态极其洒脱秀逸。 岩壁右下方是一群大象家族,一头庞大的雄象后面跟随着一头略小的雌象,几头小象依偎在大象身下寻求荫庇。 大象浑厚巨大的体积稳定了整个浮雕纷繁动荡的画面。 大象的前面是《苦修的猫》,只见它用后腿站立,挺直身子,前爪在头上交叉,模仿苦修者修炼瑜伽的姿势,几只老鼠在猫的身边欢蹦乱跳,似乎在考验猫的自我克制能力。 距这一岩壁右侧不远处还有天然花岗岩独石圆雕《猴子的一家》,一只母猴在给两只小猴喂奶,一只公猴在后面为母猴搔背,极富于人情味和幽默感,为恒河降凡的神圣场面增添了世俗的情趣。 换个方向拍《猴子的一家》。 再往南一点,然后沿左侧道路上行便可来到般度五子石窟神庙(Panchapandava Mandapa),这是石窟神庙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尽管没有完工,但是从现存的空间来看这座石窟已开始尝试在圣室外围环绕一圈回廊的做法。 般度五子石窟神庙紧挨着《阿周那的苦修》浮雕。 般度五子石窟神庙内部没有完工。里面没有任何雕像,据说过去是用来举行公共祭祀仪式的。<br><br> 般度五子石窟神庙最外的一排石柱下部雕成狮子像。 大型石雕“阿周那的苦修”附近最著名的克里希纳·曼达帕姆 (Krishna Mandapam)石窟寺。 这座有廊柱的石窟寺在整块岩石上开凿,其历史可追溯至 7 世纪中叶,后墙岩石上的大型浮雕是献给克里希纳勋爵的。 神庙里的浮雕《克里希那擎举戈瓦尔丹山》,表现毗湿奴的化身之一牧神克里希那在暴雨骤至之际举起戈瓦尔丹山,让牧人和羊群在山下避雨。 这是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浮雕群,讲述了克里希纳举起戈瓦尔达纳山以保护牧牛人和牧牛姑娘(挤奶女工)免受暴雨和洪水侵袭的故事,这是印度“最诗意和最可爱”的传说,浮雕里还有克里希纳与挤奶女佣嬉戏的场景。 浮雕的局部《挤牛奶》(Miking the Cow)刻画得情趣盎然:左边一个牧人坐在母牛身旁挤奶,那头母牛深情地舔着身下小牛犊的背部,而母牛上方一位母亲慈爱地抱着她的婴儿,舔犊之情与母子之爱相映成趣,双关地表现了生命共通的母爱。 许多有趣的石窟神庙都分布在马哈巴利普兰西侧布满岩石的山上,从北门进入山区,继续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圆石,称为克里希那的圆球(Krishna's Butterball),它虽然是固定的,但看上去却东倒西歪,岌岌可危,这是个拍照的好地方。 再向前就见到了黄油球的刀劈面。这块天然大石头也是个奇迹,就这样保持了若干年平衡。人在它边上显得十分渺小。不知这石头怎么立在这儿的,立在这儿多少年了?而且这石头的另一面就是海。 克里希纳黄油球Krishna’s butterball又名“天神之石”,这块石头重达250多吨,位于一个几乎45度的斜坡上,看似摇摇欲坠,其实纹丝不动。 巴尔博朝时代,曾被七头大象同时拉动而没有丝毫移动。当地村民相信它是由天神克里希纳放在该处。 我们去往黄油球后面。 路上遇到一些来此参访印度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