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当益壮登华山,三山五岳都游遍

陇南人余松敏

<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就有三山五岳一说,三山是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是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除了西岳华山,其他七座山之前都已游览过。2025年9月15日,我们登上了华山,圆了在有生之年登临中原大地三山五岳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清晨,太阳升起,我们来到了华山脚下的游客中心,广场上的巨石突出显示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p> 我们均已超过70岁,免门票进入景区。我们计划从西峰缆车上,北峰缆车下,仍然需要购买到西峰缆车处的景区交通车票,每人40元,约40分钟车程,很长一段是盘山公路。到了下车点,离缆车入口还有一段距离,对于年高体弱者,还是很大的考验。 一路上行爬坡,虽有平缓的台阶,但七、八百级的步道,会消耗不少体力。乘索道上山,就是为了省力,但景交车站到缆车乘坐入口这段路却很累人,边上虽有滑道车可乘坐,但每人需付30元,且对老人无优惠。 终于坐上缆车,一览众山,顿感心旷神怡。我们乘坐缆车半价,每人70元,省去了上山的脚力劳顿,还是值得的。 <p class="ql-block">到达西峰的山上缆车站,一个建在山洞里的缆车站,工程巨大,票价贵点也可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出西峰缆车站,开始真正的华山之旅。在我们的前面,有华山脚夫。我们是游客,他们是劳动者,付出辛苦和汗水,运送山上售卖的饮用水和食品。</p> 到了西峰景区的第一个景点,一块巨石上大书“杨仁甫先生借寓读书处, 三原贺瑞麟题”。因我们孤陋寡闻,不知道杨仁甫先生是何方圣贤,回来后一查得知,华山题名的 “杨仁甫先生”,即清代杨树椿,字仁甫,号损斋,清代大荔县人,是宋、明理学“濮、洛、关、闽”四大派别之一的关学大儒。与三原贺瑞麟、山西芮城薛于瑛被称为 “关中三学正”,晚年创建友仁书院,著“杨损斋文钞”古籍多部,在当时大荔、关中一带影响非常大。可惜在十年动乱时期,把杨仁甫先生的墓撅了,墓碑砸碎了,还把后人保存的书籍、字画、书信等文物全烧了,现在只留下一块殘碑在荒地里,无人问津。<div>华山的西峰山石,让游客再次记住了关中名人杨仁甫先生。</div> 通往西峰的山脊险道,两旁均有铁栏杆护卫,让游客既体验华山之险,又有安全保障。此山脊的另一端,通往南峰,因南峰不在我们计划的游览范围之内,所以没去。 山脊步道两侧的保护栏杆和铁链上,挂满了祈福的红色布条,成为华山一景。<div>孝子峰,因《宝莲灯》中劈山救母的故事而出名,现已被私人承包成为收费拍摄景点,需付费才能入内拍摄。</div> 西峰翠云宫前的莲花洞,开凿于明代,莲花洞内原有佛像,毁于十年动乱期间。而西峰的“天下第一洞房”,在另一个位置,相传为春秋时期箫史弄玉凿洞成婚之所,“洞房”一词即来源于此。名山大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传说,才多了些旅游的趣味,少了些旅途的寂寞。 西峰的红色翠云宫建筑,始建于清代,又称西峰大殿,前有巨石状如莲花,上面的石头形状远观像荷叶,故西峰又名为莲花峰。在莲花石表面,布满各种题刻,工草隶篆,琳琅满目。 穿过翠云宫大殿的通道,即见西峰著名的奇石胜景,斧劈石。传说《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出三圣母的地方就在这里,故事中玉皇大帝的女儿三圣母因爱慕书生刘彦昌的容貌才华,私结连理。二郎神杨戬以违反天条之罪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巨石下。三圣母石下产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受仙师指点,执神斧劈开巨石,母子团圆。 秀冠东南石刻,既无题刻年代,又无落款,不知哪位名士所题。而题刻的气势,山峦的俊秀,给华山西峰增添了亮色。 西峰的峰巅,需要努力攀登,手脚并用,不畏艰险,勇登高峰。 站在西峰的峰顶,环观四周,均为高山大川。按地图方位,身后应该是华山的南峰。 在西峰的峰顶留影,是大多数游客的选择。在人群中坐在地上,高举右手,以示“我登上了西峰之巅”。 在华山西峰标志石碑处,留影拍照的游客在后面排起了队伍,我们也按照规矩排队等候了好长时间,但总有不自觉的游客会投机取巧,插队拍摄几张,哪个景区都有这样的扫兴者。 华山,天下壮观。据中国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夏”、“中华”,皆因华山而得名。 离西峰顶不远,有杨公塔,一座造型非常简洁的混凝土塔,是民国陕军将领杨虎城,为纪念自己和母亲游览华山建造。塔身的六面分别有杨虎城将军手书“如此方为岳”、“造化钟神秀”、“壁立仟仞”、“西镇何崇穹”、“一览众山小”、“俊拔在寥廓”。据介绍,东峰顶上还有一座塔身为四面的杨公塔,南峰顶另建一座杨公亭。 守身崖,围护栏上挂满了许愿还愿的红色和金色布条,其中还有落款为清华,西工大,浙大等知名院校的学子。 <p class="ql-block">守身崖边,有一形似龟头的石头探出悬崖,伸向空中,被命名为“神龟探海”,也是西峰的著名景点,据说为了安全,被私人承包成为收费拍摄点,付费由专人给游客拍摄,双方均需系保险绳。</p> 游览完西峰主要景点,简单的吃了自带的干粮后,下山往北峰方向前行。 <p class="ql-block">一路没什么景点,山景也很一般,但陡峭的山路,为了安全,不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速度过快,</span>不敢马虎大意。二十分钟后,到达十八潭桥,1994年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新桥。</p> 行走不久,又见到了1985年修建的石砌拱桥,名为莲花桥。 回望西峰,曾经游览过的景色历历在目。估计我们已经下行了400多米的高度,而我们的目的地北峰,是华山五峰中最低的,不需要再爬高了。 来到了通往华山五峰的道路汇合点,著名景点金锁关。这里的山脊连通北峰,还可以通往中锋、东峰和南峰。 <p class="ql-block">通过金锁关,继续北行,不远处是“锦鸡守玉函”景点,是华山标志性自然景观。左侧的石块状若锦鸡,具有清晰的头尾轮廓及羽毛特征,生动形象,右侧上部的石块如同覆盖玉函的矩形石箱,可惜由于路边未见到景点介绍,许多游客匆匆而过,错过了观赏的机会。</p> 途径一处景点,感觉不错,按下了拍摄键。 此处摩崖石刻较多,著名的是罗翼群夫妇于民国24年(1935年)题字“屡险如夷”。罗翼群,中国同盟会元老,曾是国民党中将,北伐军代参谋长,抗战时期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军统率委员会委员,1949年因反蒋反战,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并通缉。1949年后为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被打成右派,十年动乱之初被迫害致死。1981年平反,恢复名誉。<div>“鸿声”由民国名医姚子扬题,甲戌年是1934年。</div> 将军石,池阳禹龙题刻。将军石在其他名山也有,华山的将军石知名度并不高,特色也不多,可能与题刻者不是名人有关。 五云峰,华山的一座山峰,古时称为中峰,因我们要去北峰,故没有上去,路过而已。 终于看到北峰了,但山路漫长,仍需继续努力。防护铁链上挂着不少同心锁,见证了年青人婚姻的长久幸福。 由于我们是从西峰向北峰行进,西峰高,北峰低,大部分山路是下行,所以体力消耗并不大。 这是飞鱼岭景点,飞来之石像条大鱼,顺山势斜卧在山脊上,鱼腹与山体之间有缝隙,令游客产生无限想象。 华山著名险道之一,苍龙岭。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而得名。入口处有“苍龙岭”、“登天云梯”、“屏障西北”等石刻。原有步道又陡又窄,现步道已经加宽,台阶虽陡,但两旁安装的护栏很有安全感,不再有恐惧之感。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华山,险峻依然,但不少险峻路段,景区已经开凿了上行和下行两条步道,错开上下游客的对冲,虽然观感上险峻仍在,但行走的难度已经减轻了很多。如今为了防止苍龙岭上下的拥挤堵塞,保护游客安全,在苍龙岭东侧的飞鱼岭又开凿了一条登山复道,我们就是从复道下来的,错过了苍龙岭的体验。</p> 到达苍龙岭的起点,后面的苍龙岭山脊上的游客,来来往往,上上下下,前往各自的旅游目的地,似乎并没感觉到苍龙岭的险峻陡峭。 而我们回望苍龙岭,如一条巨龙盘踞于山脊之上,两侧绝壁千仞,令人胆寒。唐代诗人韩愈曾在此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唱。也有传说,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见道路两侧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由此,该处留下了后世题刻的“韩退之投书处”的文化遗产。 华山的险峻位于五岳之首,随处是壁立千仞的陡峭山崖,登华山的乐趣,就是征服艰险的山道,到达目的地。 自然山石构筑的门洞,奇特新颖,亦为鬼斧神工。 乘龙攀云,宝斋石成璿率长子棠南题刻。石成璿,当地名人,清末曾任河南候补巡检。民国初年,任职于杨虎城部。善画亦善书法,曾捐资修葺镇岳宫。 华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遗迹,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华山既以山势险峻著称,又以历史悠久而闻名,自唐以来,有不少名家留下墨宝,可惜字迹清晰的大多是清代、民国和现代的题刻。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山崖上的摩崖石刻,转眼之间来到了三元洞。一座明代人工开凿的石洞,原供奉三官神像,毁于十年动乱。现今又有佛像供奉,只是信众不多,香火不盛。 三元洞旁的日月岩,大石为日,小石为月。大石有步道可以登临,上面应该另有一番风景。 果然,上面另有天地,可以看到周围的华山雄峰,号称眼观华山全景。 华山卧牛石,山石上是新刻的原书法家协会主席李铎的题字“自古华山”,也成为新晋网红景点。 快到北峰,山道的题刻多了起来。这里是御道,传说汉武帝、唐玄宗等皇帝均由此道登游华山,由此得名。 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成为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岩石上的书法,行、草、隶、篆,各具特色,是华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华山是三山五岳中最难行走的名山,充满艰险,为自身安全,走路不看景,由此错过不少风景,有些景点也搞不清楚名称。据说此处为擦耳崖,以前山道狭窄,走过山道,耳朵会擦碰山崖,故名。 如今山道拓宽,已无擦耳之虑,但古代的景点名称依然留存。 很久以前,自古华山一条道,就是身后的古道。当年智取华山的解放军,就是从此古道下山。如今这条古道因不适合游客上下,已被弃用。 远处的山峰就是华山的北峰,而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因我们体力有限,决定废弃登临北峰。华山北峰,我们只能远观了。 改道去北峰缆车站,游览华山北峰周边最后的风景。 下面就是北峰缆车站,北峰虽近在眼前,我们也无缘登临了。 <p class="ql-block">到达北峰缆车站,直接购票乘坐缆车下山,完成了华山之旅,三山五岳的全部行程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