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抱紧昨天

刘洁成的原创图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风雨中抱紧昨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刘洁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着大海的方向……我想要回到老地方, 我想要走在老路上……”崔健说唱的地方,一定不是厦门。因为我们家的这座海岛,我指着任何一方,都是大海的方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天去看不一样的海,那是儿时的老厦门港,那一片海,还能飘散出50年前的腥风气味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车子经过“大生里”公交站牌——那家大卖场的载客地图把这一地址标示为“大生理”。虽然我懂的字没几个,但我的膝盖告诉我:那应该叫“里”才对——里,居也,居住的地方,也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可见跨国公司的人都不如我这样的文盲,认的字还不如我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经过“博物馆”站,我下了车。走过华侨博物馆,那上面是廖承志写的“华侨博物院”——是“院”不是“馆”,这回是公交站牌出了错。但我喜欢这个错,我们从小到大都叫它博物馆。联想到前面不远的南普陀,我们普通话叫它“南普桃”——这两个习惯叫法,能证明你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向右一拐,是蜂巢山路,这里曾经有大名鼎鼎的“海味大厦”和“渔民俱乐部”。如今海味大厦就在眼前,却已面目全非。这座楼曾经火了很多年,现在它连楼名都找不见。那些年,我因为结识这里老板,无数次和朋友到这里享用美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走几步,看见渔民俱乐部也拆除了,原址上的这座新楼,把我们的青葱记忆给灭了。那些年我常常会在这座黑乎乎的影院看电影,粘糊糊的活动木座椅啪啪响着,还散发着海产的咸腥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大学路的对面小巷,眼前赫然一亮,这就是摇篮中的沙坡尾,我最爱的沙坡尾,它魂牵梦萦了我几十年。 夕阳下,还是那片海,还是那船坞,花花绿绿的木船在水面漂浮,还有很多破烂的船篷在摇晃。这里聚集了不少外来的船只,他们吃住都在船上。厦门的本土渔民多已经上岸,那些穿着传统棕色短衣裤的“讨海仔”再也看不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眼前的沙坡尾是一小块幸存的沙洲,它还有当年的味道在,它是厦门古早时对外的前沿。站在对岸,你会看见一整排破旧丑陋的建筑,这是沙坡尾的标志,它证明了什么叫永不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乱建筑的沙坡尾帮我们找回了老厦门港——有了厦门港,厦门岛才是完整的存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多岁时,每逢礼拜日,我们常去找住在沙坡尾附近金星路的同学玩,我和小伙伴们排排坐在眼前毫无遮拦的岸边。大海的浪潮来来回回,在我们的脚下拍碎。我会用手遮着阳光,眯着两眼看着前方——那些船在前方摇晃,不一会儿,就感觉船已经不再摇晃,而是我在摇晃……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