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滇缅公路,修筑于1938年,是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交通动脉。但通车后不久,英国殖民主义者就不断留难。1940年7月,英国与日本达成协议,封锁滇缅路。9月,日军侵入越南,与泰国签订“友好”条约,直接威胁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英国殖民地。于是英国转变态度,对我国表示友好,将过去为讨好日本而封锁的滇缅路仰光港口,重新开放,开始与我酝酿中英军事同盟。作为第一步,组织了“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于1941年2月出发,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考察三个月。考察完毕编成《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其中最主要的是由杜聿明、候腾合拟的《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杜聿明等分析,日本将不是从中国境内切断滇缅公路,而是先侵占马来西亚、缅甸,这样可收即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一箭双雕的效果。因而提出中英军为确保仰光港口之目的,应集结主力在缅泰边境预先构筑阵地秉以决战防御,并将重点指向毛淡棉方面。1941年夏,中国正式提出共同防御意见书,但英方不允许中国军队即早入缅布防。所以1941年6月至12月,中国只能动员三个军在国内作必要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1942年初,日军兵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一路由泰国侵入缅甸毛淡棉北进;一路在仰光登陆,循滇缅路进攻英军。英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于是,英军驻缅司令胡敦向中国提出求助。</p><p class="ql-block"> 2月中旬,滇西军民敲锣打鼓,夹道欢送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日。老大娘们将煮好的盐茶卤鸡蛋,分贈给士兵们,中青年女子们把亲手做的布鞋,上了底的布袜子赠送给士兵。</p><p class="ql-block"> 部队经惠通桥过怒江,再经松山、龙陵、畹町进入缅境。沿公路经新维等地至腊戌,再乘火车至同古。</p><p class="ql-block"> 同古位于缅甸南部,地势平坦,不易设防,但它是由仰光北进的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 3月8日,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到达同古。第200师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机械化师,曾在1939年昆仑关攻坚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蒋介石将这支部队投入缅甸战场其用意不言而喻。得知仰光已失守,而原来约定的与远征军共同防守的英缅边一个旅已闻风而逃,让中国远征军在后续部队尚未跟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独挡一面,第200师面临生死考验。</p><p class="ql-block"> 3月19日,日军先头部队500余人进犯同古前哨阵地皮尤河,立即遭到200师的致命打击,丢下30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这是日军攻打缅甸以来的首次受创。为了争取主动,第200师在皮尤河获胜后,将阵地收缩到同古南侧的鄂克温一线。日军迅速调集两万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猛攻中方阵地。第200师凭借坚固的阵地和高昂的士气,先后打退日军六次进攻,击毙日军300多人,再创日军。</p><p class="ql-block"> 第5军下辖三个师:第200师、新38师、第96师,第5军军长杜聿明,也是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p><p class="ql-block"> 仁安羌求救。仁安羌位于缅甸西南部的沙漠地带,是缅甸的第一大油田。4月中旬,英缅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7000多人退至仁安羌地区,声称被日军重兵包围,消息传到英国,举国震惊。4月17日,新38师师长孙立人奉命赶赴仁安羌解救英军。</p><p class="ql-block"> 新38师自进入缅甸尚未投入战斗,官兵斗志昂扬,决心打好入缅第一战。但孙立人心存疑虑,兵法云:倍则攻之,十则围之。7000多英军被围,一定是数倍于英军的日军主力到达仁安羌。然,新38师尚有自己的防务,只能抽出一个团的兵力。17日晚,孙立人率113团赶到仁安羌。当天就在仁安羌外围的宾河地区同日军接火激战至次日中午,肃清了宾河北岸日军。</p><p class="ql-block"> 困守在仁安羌的英军,无粮无水,濒临崩溃。19日拂晓,孙立人首先命令第1营营长杨振汉率部强渡宾河,同日军展开肉搏战,第3营跟着渡河,立即扑向守卫油田的日军。这时油田已是一片火海,敌我双方在大火和硝烟中打作一团,中国士兵刚渡河,浑身湿透,火中作战明显占有优势。他们还将油桶点燃,借助风势,将油桶推入日军阵地,日军在熊熊大火中命归西天,3营营长张琦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最终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两天奋勇作战,新38师消灭仁安羌日军五分之四,而113团伤亡只有四分之一。英军7000多官兵,30多辆战车和一千多匹战马及500余名英国传教士、记者全部安全脱险。</p><p class="ql-block"> 事后得知,包围英军的其实只是日本机动搜索部队的一千多人,他们奉命占领仁安羌,以取得这里的石油,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这里的英军。胆大妄为的日军指挥官,虚张声势四面出击。获救的英军不顾中国军队尚在危险之中,拒绝孙立人联合伏击日军的建议,甩下中国军队逃往印度。英军在战场上的胆怯懦弱,又谎报军情,之后还累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以一个团兵力打退日军1000多人,解救了7000多英军官兵的事迹振动盟军,英国女王向孙立人和113团的团、营长颁发了银星勋章,美国也向孙立人颁发了一枚自由勋章,罗斯福总统致电孙立人,称赞他“智勇双全,胆识过人,足为盟军之楷模”,西方舆论把孙立人同德国名将、被称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媲美,称孙立人是“中国的隆美尔”。</p><p class="ql-block"> 同古,日军久攻鄂克温不下,随之改变战略,一方面佯攻鄂克温,另一方面乘中国守军不备,迂回拿下同古机场。同古机场陷落使战场形势骤变。3月25日,第200师将战线收缩到同古城内。日军则以几十架飞机和数百门大炮,向同古城内狂轰滥炸,同古城被夷为一片焦土。26日,打红了眼的日军以四倍于我的兵力向同古猛扑,为开战以来战斗最残酷的一天。鬼子们头缠白布,狂呼乱叫,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血肉横飞的白刃战。然而,日军未能前进一步,恼羞成怒的日军不顾国际公约,于28日向中国阵地施放糜烂性毒瓦斯。日军自以为得计,两小时后大摇大摆的进至中国阵地。至前沿,突然之间中国阵地枪声大作,头戴防毒面具的中国士兵将进犯日军打得晕头转向,丢下大批尸体向后退去。</p><p class="ql-block"> 日军屡战屡败,再次改变策略。28日夜派出精锐部队400余人,趁着夜幕的掩护,偷袭色当河东岸第200师指挥部,中国士兵拼死搏斗,虽保住了师部,但师部与其他部队的联系被切断,日军又乘机拿下城东阵地,同古守军三面被围。</p><p class="ql-block"> 同一天夜晚,设在漂贝的中国远征军指挥部内灯火通明,杜聿明和盟军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双双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面,就同古作战问题发生激烈争执。</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的意图是以中国远征军为主力,反攻仰光,将日军全部赶出缅甸。出于这个考虑,他坚持要第200师在同古坚守待援助;命驻缅英军侧击日军,同时要求目前已越过中缅边境的廖耀湘新编22师火速增援同古。</p><p class="ql-block"> 这时,孤立无援的第200师,已经坚守了二十多天。为了保全这支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部队,远征军副司令、第5军军长杜聿明下令放弃同古,全师撤退。同古保卫战结束,第200师1500名官兵战死沙场。 </p><p class="ql-block"> 3月30日,日军用4000余名官兵的躯体,换来的却是一座空城。</p><p class="ql-block"> 同古撤退后,戴安澜奉命率第200师于4月24日攻击棠吉,再创日军。攻占棠吉的第二天,戴安澜迫于命令撤出棠吉,率部投入“曼德勒会战”。</p><p class="ql-block"> 棠吉是战略要地,杜聿明曾再三向罗卓英讲述第200师不应放弃棠吉,但罗卓英仍坚持原计划,并以军法压服杜聿明。</p><p class="ql-block"> 被第200师赶出棠吉的日军一个旅团没有走多远,见第200师撤走,便乘虚重占棠吉,第二天又占领了腊戌。</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几次作战指挥中,杜聿明与史迪威意见分歧,杜聿明对史迪威的错误判断和指挥不肯服从,史迪威几次写信和发电报,对蒋介石大发雷霆,并以减少援助相威胁。当初罗斯福给史迪威“租借物资总监督”之职,就是授予他以物资为要挟的权力。为了缓和矛盾,蒋介石从国内派出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 曼德勒会战,当坂田司令长官令第56师团迂回我后方之后,这个计划就失去了然后意义,这一个作为懂军事的史迪威和罗卓英应该是知道的,但仍按照原定的“曼德勒会战”计划向曼德勒集中。</p><p class="ql-block"> 罗卓英上任之后,屈从史迪威的意见将远征军三个军的兵力配置在长达300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兵力高度分散,使远征军处于即不能集中兵力对日军发动攻击,又因局部兵力不足不能进行有效防守的被动局面,为日后的失败种下祸根。</p><p class="ql-block"> 4月29日,日军第56师团占领腊戌、棠吉,切断远征军的退路之后,掉头向南包抄过来,与北进的三路日军一起在曼德勒地区对远征军作战役包围,远征军腹背受敌,进退无路,陷于险境。</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罗卓英这时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更加错误的是他们不去组织远征军进行有计划、有配合掩护的撤退行动,而是在4月30日令各部队自行撤退。</p><p class="ql-block"> 缅甸,境内有铁路3500公里,以仰光为起点,北通曼德勒、密支那,东北通至腊戌。公路由仰光经曼德勒、腊戌至畹町入我国境内--至昆明。其中由仰光至腊戌是柏油路面,由腊戌至龙陵是碎石路面,雨季泥泞难行。曼德勒以南另有一条公路,经棠吉至景栋,北有山路通我国云南的车里,为滇缅马帮经商往来的要道。棠吉以东,还有公路往北直达腊戌,但路面较为狭窄。内河航运以伊洛瓦底江为主,南北长1500公里,北面终点为八莫,接近我国的腾越;铁路的最北终点为密支那,由此东行即达我国云南之片马,为我国滇西客货出入的门户。</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要杜聿明退,十万远征军是国军精锐之师,他要杜聿明珍惜这一份家产。中国远征军出路有两条,一条是抢在日军56师团之先占领缅北重镇密支那,掩护主力回国;一是西进,从敌薄弱的左侧突出,进入印度。</p><p class="ql-block"> 5月9日,杜聿明本人率领第5军军部和22师,闯入了一条死亡之路。</p><p class="ql-block"> 胡康河谷,缅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再北是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东西皆为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所夹峙。由于胡康河谷山大林密,瘴疠横行。据说,原来曾有野人出没,因此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p><p class="ql-block"> 时值雨季,既要突破日军的堵击,还得穿越渺无人烟的荒山密林,林中蚂蚁蚂蝗和毒蛇,比比皆是,部队给养极其困难,痢疾疟疾等传染病迅速蔓延,伤病交加,部队伤亡极其严重。第200师长戴安澜在率军突围时牺牲。杜聿明也病倒了,他后来熬过来了,但他的警卫却病倒在野人山。</p><p class="ql-block"> 至6月初,可怕的雨季来临,泥沼里的蚂蝗让人不寒而栗,它们会在不经意附着于人的身上,蚂蝗不仅吸食人身上的血,它的唾液里麻醉剂和溶血剂,蚂蝗叮咬人后,让人不知不觉流血不止。</p><p class="ql-block"> 奉命寻找杜聿明的周友良,一日忽然发现一块空地上架着许多枪支,与部队行军中途休息时架枪方法相同,十分整齐。周友良急忙去寻找,却发现一堆堆白骨。再看那些架着的枪都已生锈了。后来在白骨堆里找到新28师的符号。原来三个月前,第66军新28师曼德勒至梅谋间防御,被日寇打散,其中一位杨团长率领三四千人向曼德勒以北地区转进。全部葬身于汪洋大海般的原始森林中。</p><p class="ql-block"> 一天,杜聿明的将士用篝火熏马蜂窝时,一架美军的侦察机恰好路过发现他们,这才取得联系,投下医药食品和电台,和蒋介石取得联系。中国远征军入缅10万将士,一万人战死,非战斗死亡5万,野人山之死占据了不下比例。</p><p class="ql-block"> 缅甸战场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英帝国主义心怀叵测,同意中国军队入缅为时已晚,第200师开到同古几乎是以遭遇战拉开序幕,第200师在同古坚守12昼夜,急需主力增援集中歼灭日寇,但英国人不但不予以配合,反而在运输方面百般刁难。又以假军情搅乱部署,使同古、平满纳、曼德勒多个会战计划不能实现,最后,英缅军在38师掩护下安全撤退到印度,却把中国远征军丟在日寇重重包围之中。</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在中国前后呆了十年,是所谓的“中国通”,他曾任美国驻华使馆中校武官,受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向罗斯福总统推荐,来华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后来居然扶摇直上,最后升为三星上将。其实并非是他来中国战区后有什么政绩,而是美国欲想用破格提级来达利控制中国军队的目的。史迪威想干出“一鸣惊人”的成绩,以便回国后一席之地。但他无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他野心太大,企图把中国远征军变成他的殖民军。所以,当新22师和新38师退入印度后,史迪威不承认“中国远征军”称号,公然宣称只承认“ABC”(即美英中联队),并任命大量美国军官为各级部队的“联络官”,实际上是控制部队。</p><p class="ql-block">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p><p class="ql-block"> (素材来自书籍)</p> <p class="ql-block">戴安澜将军</p> <p class="ql-block">杜聿明将军</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将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