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歌曲:开心度过每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视频:来自美女帅哥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玉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9月20日,我们一行38人踏上了前往温岭石塘的旅程。当车轮碾过城市的喧嚣,驶向那片被山海环抱的秘境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场旅行,或许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迁徙,更是一场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精神远征。</span></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运行了大约二个半小时,阴云在车顶聚拢的瞬间,空气里开始弥漫潮湿的预感。小雨如银针般刺破车窗的透明结界,雨刮器在玻璃上划出扇形轨迹,像在擦拭某个未被言说的真相。当暴雨突然倾泻时,雨幕将世界分割成无数碎片,每个乘客都成了被隔离的观测者。</p> <p class="ql-block">刚刚还沐浴在多云、阴天、晴天。突然看到了车前20米处的暴雨,这种空间分割引发的认知错位,让38个独立的大脑同时产生了"现实是否真实"的集体质疑。“雷雨隔田埂”的古老谚语在此刻获得现代注解。雨带如同有意识的生命体,在柏油路上划出清晰的边界。车一下子冲破好似半透明薄膜中,车身即刻淋浴在暴雨中,前面周围看不到其他车辆,只有白茫茫一片,渐渐地车子前面清晰起来,终于又回到了正常。在三个多小时的行车时间里,我们真正感悟了“天有不测风云”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石塘的海不似北方那般凛冽,也不像南国那般娇媚。它有一种温厚的倔强——浪不大,却执着地一遍遍拍打岸石,发出低沉的“哗——哗——”声,像老渔民哼着听不懂的渔歌。岸边几艘小船歪斜地搁着,红漆剥落,缆绳上结着盐霜,仿佛刚从一场漫长的远航归来,正静静喘息。</p> <p class="ql-block">首站是长屿硐天,这座由1.5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天然溶洞群,像一本摊开的地质教科书。洞内钟乳石如垂天之帘,石笋似破土春笋,每一处褶皱都镌刻着地球的呼吸。这里的岩石每年仅生长0.13毫米,而我们脚下的石板路,已静默了千万年。</p> <p class="ql-block">“观夕硐”以夕阳🌇景观和岩洞音乐🎶厅闻名,黄昏🌆时分光线穿透硐内形成美光影,适合摄影。</p> <p class="ql-block">"看那块'观音坐莲'!"同行者突然惊呼。顺着指引望去,一尊形似观音的石笋端坐于莲花状钟乳石上,光影流转间,竟似有慈悲目光穿透时空。这偶然的"造像"让人不禁思考:自然是否也有其隐秘的创作欲?当人类在洞窟中刻下第一道划痕时,是破坏了神作,还是完成了某种跨越亿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极目远眺,大海与天空在远处融成一片靛蓝,渔船如墨点漂浮其间,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在心里开始朗诵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 <p class="ql-block">“金沙滩”在温岭石塘镇金沙村,是一处天然海滨浴场,因沙质金黄细腻、坡度平缓且安全系数低而闻名,被誉为东海最佳海滨浴场之一,对面为滨海绿道和石屋群,形成独特山河景观。我们就住在旁边。</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来到因彩色房屋而走红的七彩小箬村。粉蓝、鹅黄、薄荷绿的墙面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像打翻了的调色盘。但奇怪的是,这些人工色彩并未显得突兀,反而与远处的碧海蓝天形成奇妙和谐。</p> <p class="ql-block">这些颜色是渔民们自己刷的。当地人解释,以前出海久了,看什么都是灰蒙蒙的,回来就想把家刷得亮堂些。原来,色彩是渔民对抗漫长等待的方式。这让我联想到现代人用滤镜修饰生活的行为——我们是否也在用某种方式,对抗内心的"灰蒙"?而小箬村的智慧在于,它不掩饰人工的痕迹,反而让色彩成为连接山海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石塘却以它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对日常的凝视中;真正的永恒不在速度,而在与自然的共处里。当我们抱怨生活太快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太久没有像渔民修补船网那样,耐心地修补自己的内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