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走进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第一眼就被它恢弘的气势所吸引。建筑融合了传统塔楼与现代玻璃幕墙,仿佛一条横跨时空的长河,将千年的漕运文明静静铺展在眼前。草坪葱绿,阳光洒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几个大字上,熠熠生辉,像是在召唤每一位过客:来吧,听一听这条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馆前的外墙上,一幅巨大的壁画静静讲述着古代运河的繁忙景象:舟楫往来,纤夫吆喝,市井喧嚣仿佛从墙上流淌而出。主体建筑由博物馆和大运塔两部分组成。该博物馆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从运河出发 2022”几个字高悬其上,像是一声号角,提醒我们这条河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文明流动的起点。我们站在画前,仿佛听见了水声,也听见了时间的回响。</p>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 进入室内,是一个大长廊。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水脉里暗藏着富庶繁华的密码、源远流长的文脉……它便是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设“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沿岸的传统生活”等11个专题展,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时间轴,空间上涵盖大运河全流域。 中国大运河从何而来?“吴城邗,沟通江淮。”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邗沟,沟通长江、淮河。大运河的原点由此开始。邗沟,也由此成为两座“运河之都”的起点,一端是扬州,另一端是淮安。 <p class="ql-block"> 顺着导览路线前行,一座螺旋楼梯盘旋而上,像是从大地中生长出的藤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阳光斜照在玻璃墙上,光影在地面缓缓移动,仿佛时间本身也在行走。楼梯下的绿意盎然,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这座建筑不只是容器,它本身就是一件会呼吸的艺术品。</p>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以及“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等9个专题展览。 大运河影响都城的选址与规划,也影响沿线工商业城镇的兴起与衰落、塑造了沿线一代代人“逐水而居,枕水人家”的生活方式,衍生出丰富长久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水清岸绿、生机盎然。大运河在此弯出了一道“几”字湾,这是古人的水工杰作。历史上,这一带水势直泻难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明万历年间,沿河舍直改弯,增加了河道长度和曲折度,以此抬高水位、减缓水流速,起到了“三湾抵一坝”的效果。这是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水清岸绿、生机盎然。大运河在此弯出了一道“几”字湾,这是古人的水工杰作。历史上,这一带水势直泻难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明万历年间,沿河舍直改弯,增加了河道长度和曲折度,以此抬高水位、减缓水流速,起到了“三湾抵一坝”的效果。这是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展览通过“盛世东都、汴水繁华”“财赋京师、富甲齐郡”“漕运枢纽、往来盐商”和“人文江南、鱼米水乡”四个部分来呈现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镇景观,反映运河沿线人民的勤劳智慧与美好生活。“再现”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两个时间段里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河段的“城市历史景观”,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 隋唐洛阳城借大运河水运之便利,不仅巩固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还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城内里坊井然,坊市内百业繁华,盛况空前。陶瓷、丝绸、茶叶等重要商品通过运河汇集至此,继而销往西域、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 “运河通,朝代兴;运河断,朝代亡。”大运河历经千年沧桑,运河的兴废与王朝的盛衰相伴而生。 扬州借大运河的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盐业中心。淮扬地区的各类工艺品均以精工闻名,通过大运河销往运河沿线城市或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以京杭大运河北段城镇为参照原型,表现明清时期北方热闹的商街景观和静谧的胡同生活。“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原意是“井”,指代“人们聚集生活的地方”。老北京胡同融入了百姓生活的千滋百味,是喧嚣闹市外的一片静谧空间。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中央,一段文字静静诉说着大运河的传奇:2500年岁月,近3200公里长河,从北京到杭州,贯穿南北。它不只是运输粮食的水道,更是文化交融的血脉。南北的物产在这里交汇,思想在这里碰撞,民族在这里凝聚。我读着这些字,忽然明白,这条河,是中华文明的主动脉。</p> 中国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晚期,隋朝时第一次全线贯通,元朝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漕运安全,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统一的目的,由国家开凿和管理的人工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它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对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p class="ql-block"> 一块蓝色展板前,光带如水流般缓缓流动,写着“江河渠水运初兴”。原来早在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借水之力,连通山河。那流动的蓝光,不只是装饰,更像是大运河的魂,在现代空间里悄然游走。</p> <p class="ql-block"> “漕运初起”四个字,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从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到秦汉时期的粮运体系,每一步都写满了智慧与艰辛。展板上的文字简洁却有力,像是一封写给后人的信,告诉我们:今天的便利,源于古人的远见。</p> <p class="ql-block"> 一幅古地图铺展眼前,渤海、黄海、大都、杭州……一个个地名如星辰般点缀在河网之上。河流如脉络,城市如节点,整幅图像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我凝视良久,仿佛看见千帆竞发,听见号子声声,那是一条河撑起的帝国命脉。</p> <p class="ql-block"> 深色背景上,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如金线蜿蜒。昌平、通州、镇江、杭州……每一个节点都曾是繁华的见证。英文标注“元代京杭大运河示意图”静静地挂在下方,仿佛在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条河,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一张更复杂的地图映入眼帘——元代的河漕管理机构分布图。都水监、闸夫、坝夫、车夫……一个个职位如齿轮般精密运转。原来维持这条河的畅通,需要如此庞大的体系。我不禁感慨:治水,亦是治国。</p> <p class="ql-block"> 展厅深处,一具巨大的石锚静静矗立,表面斑驳,却依旧沉稳有力。它曾系住千吨粮船,也系住了无数人的生计。旁边是“磁品”牌匾下的网格建筑模型,像是某种古老仓库的复原。灯光幽暗,只聚焦在展品上,仿佛在说:请看,这就是历史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一艘古船悬于半空,深色木纹诉说着岁月。它的倒影落在光洁的地面上,宛如漂浮在时光之河上。船帆虽已褪色,桅杆却依然挺立,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讲述着风浪中的往事。我站在它下方,仿佛听见了水波轻拍船舷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船的一角,背景是一座写着“磁器铺”的老屋,雕花窗棂,绳索垂挂,仿佛刚刚卸下一批从南方运来的瓷器。这条河,不只是运粮的,也运茶、运盐、运瓷、运文化。每一件货物,都是一段故事,一场相遇。</p> <p class="ql-block"> “运河复兴”“兴运安邦”——展板上的字句铿锵有力。元明易代后,运河几经疏浚;明清两朝,漕运制度日趋完善。它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石。看着这些文字,我忽然觉得,这条河从未真正沉睡,它一直在流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 一幅现代地图再次将我拉回现实:蓝色的运河线从北京一路南下,经天津、济南、徐州、扬州,最终抵达杭州。每一个城市,都是河的儿女。而我此刻所在的扬州,正是这条长河最温柔的腰身,最繁华的旧梦。</p> 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以其规模宏大、发展连续,还有在不同时代应对不同环境而进行的工程、技术的改进和发明制作,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精神,至今依然激荡人心。 <p class="ql-block"> 另一幅地图上,驿站如星罗棋布。从北京到南京,每一站都曾是信使歇脚、商旅休整的地方。红色的标注密密麻麻,仿佛能听见马蹄声碎,看见驿卒飞驰。这条河,不只是水的路,也是人的路。</p> 参观结束,我们还在回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