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讲二十分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长要求教师每节课只讲二十分钟,其出发点是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抑制”满堂灌。但每节课只讲二十分钟的机械规定能否确保还课堂于学生?一堂课最多允许六名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即便六名学生理解透彻、表述准确,也不代表全班同学都能如此。如果六名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参差不齐,由于时间的限定,教师该如何应对。每节课只讲二十分钟的死规定又能否真正起到控制满堂灌的作用?我们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实践,加以科学分析,以期得出正确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明确一下校长的要求:是一堂课教师讲授合计用时不得超过二十分钟,还是教师先讲二十分钟而剩余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若是前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毕竟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得随时依据学情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如果是后者,那不过是压缩版的讲授模式,只讲二十分钟,会不会弄巧成拙,将原本效果很好的讲授课腰斩。更突出的问题是:剩下的二十分钟(学校将原先四十五分钟的课堂缩减为四十分钟)怎么办?是让学生自学、做练习,还是上自习?如果是做练习,教师该不该讲解难题?如果是上自习,老师又能不能辅导?若是自学,那原本教学一体的课堂就被割裂为“楚河汉界”,时间限定便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做法可不可取?科不科学?合不合乎教学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想课改,我们就要推陈出新,不断尝试“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我们要思考:国家为什么要推广“大学元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大单元教学”有益于切块建模,进行专题学习,使学生所学知识成链条、成体系,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式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真实学力、思维力、应用能力。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指向了关键能力、综合应用、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问题来了!“只讲二十分钟”,无论是“大单元教学”,还是“项目式教学”,都不得不半途而废、戛然而止。因为“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都必须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下,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分级挑战的教学活动来推进。教师只讲二十分钟,那问题导学要不要深入展开,任务驱动能不能由低阶循序渐进到高阶,分级挑战的教学活动是不是点到为止即可。</p> <p class="ql-block"> “只讲二十分钟”,每个教学环节,教师用时必须精确,那么,情境导入、问题导学精算到几分为宜,启发、点拨掐到几秒为佳,课堂小结控制在几分为好。要知道:精确到分秒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机械死板的;按分秒精算的课堂无法“以学定教”,更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如果教学语言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预设好了,那还怎么因学情而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学必须遵循学科属性、教学规律。如果遵从先学后教的规律,先讲二十分钟,就与之背道而驰,倒不如先让学生自学二十分钟。如果遵照“实践出真知”的学习规律,须精心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那么,只讲二十分钟就“不合时宜”。因为讲与不讲当因情境而定,岂可机械规定?若上升到“教学相长”的高度,那课堂教学至少该是师生彼此间的深度对话,最好的课堂氛围应是师生间的思维碰撞,最高境界当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只讲二十分钟”的死规定必致对话僵化、思维固化、教与学分道扬镳、教育肝硬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明确哪些知识点不讲?哪些必讲?——学生能自学懂的,不讲;学生自学有难度的,要讲清;学生自学不懂的,要讲透。一节课到底要讲几分钟?应由学生、学情决定,而不是由着校长来硬性规定。学生会的,那就少讲,最好不讲;学生不会的,那就答疑解惑。或者,学生会的,教师再拓展延伸;学生难懂、不懂的,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突破口来化难为易,步步破解。说得专业一点,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家一年四季,你就死秋一季。”“死秋一季”是何原因所致?主要还是“怕”,怕什么?怕没干出政绩,怕官帽子不保,说到底,就是怕自己的权力、利益受损。校长曾说:“皮裤套绵裤必定有缘故。”什么缘故?寒症!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其它原因。首要的,就是认知问题。校长认定教与学是两张皮,那就非要强推“学案教学”,非得规定一节课“只讲二十分钟”。其实,教与学是一体的,必须合二为一、合奏演进,才能教学相长。“敩学半”!教学融合,才是完整的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校长只看到“对立”面,却忽视了“统一”。“统一”很重要,它能化解“对立”、容纳“对立”、融化“对立”。毛泽东思想为什么全世界推崇?就因为它是在辩证法证法指导下总结了的方法论。怎么才能把问题解决好?就是要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去转化对立、融合对立,使其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恰恰反其道而行,从和谐中析出、从统一中剥离,从“一”中分出“二三”,乃至万物,以致纷繁复杂。《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有一则寓言:“七窍出而浑沌死”,讲的就是这个理。硬要凿裂教学,教学彻底分裂的那天,就是教学的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是明确的,路径也是分明的,直达即可,切不可像韩寒受教育所感受的那样:《穿着棉袄洗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学更不能重演王小波在《肚子里的战争》叙述的场景:不懂医学的人切开患者的肚子割盲肠,怎么也找不到,病人竟然也帮忙找,直到太阳落山方才找到,虽割了盲肠,却留下后遗症:肠漏,险些要了人命。王小波在《肚子里的战争》中写道:“不是所有穿白大褂的都叫大夫,但不叫大夫,又叫什么?”学校亦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教学工作者决不能像释永信那样,将普渡众生的佛经念成“月经”,给净土铺上“黄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