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红书忆征程,寄深情祝昌盛——读书笔记分享会【红色经典·家国情怀】征文活动公告</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4if3lm?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48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 曲突徙薪:【释义】突:烟囱。曲突:把烟囱修得弯曲些。徙薪:把柴火搬离火源。意谓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出处】汉.班固《汉书.霍光传》。</p> <p class="ql-block"> 西汉时,霍光死后,他的族人要谋反,汉宣帝便将霍氏一族诛灭,并对告发的人大加赏赐,然而有位事先劝告皇帝采取措施的徐福却被忘掉了。朝廷中有人为徐福感到不平,就向宣帝上书。他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人盖了一座新房,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位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了火。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席间有个客人说:“如果当初您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不用今天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您请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汉宣帝听了这个故事,恍然大悟,赏了徐福十匹绢,并提升了他的官职。</p> <p class="ql-block"> 这个成语,在这个社会,对人有什么教育,又有何意义?从解读成语说起。首先说这个成语,主要是用在安全用火方面的防范措施,实际上可以举一反三,引用在诸多方面的安全防控教育,关于安全方面的都可以套用这个成语。成语是固定不变的,道理都是一个,不会改变,能改变的就不称为道理了,而人是活的,可以灵活变通。古代皇帝的时候接受劝谏,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做建议,接受建议就称为采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道理也跟这个成语有关,都是为了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劝谏也好,建议也好,主要是避免安全隐患,不要等到灾难临头了才听劝,到那时候损失就惨重了。安全是多方面的,不止一方面。比如说,安全用电、安全使用煤气、过马路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诸多安全说不尽,跟生命财产稳定等有关的方面都要讲安全。</p> <p class="ql-block"> 比如说,昨天我发布了一篇文章,《教师交流园地》和《读书笔记分享会》两个栏目的管理员善德老师,认为我的文章不适合发布,建议我修改内容。善德老师用最真诚的心跟我沟通,甚至建议我把文章删除。我认为善德老师的建议很有道理,就采纳了她的建议,把文章删除了。昨天晚上,我将文章发布后,善德老师第一时间看到了,出于对栏目的规范,避免潜在误会的风险,立马跟我沟通,真诚语气温馨提醒,建议我修改原文,发现修改比较有难度,最后直接建议删除文章,这就像典故里“客人劝主人改烟囱、搬柴禾”的提醒;而我看到善德老师的真诚,立马采纳建议,即刻删除原文,其本质是在“矛盾或不当影响出现之前”,主动规避了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主人若早听劝就不会失火”的逻辑完全一致。我删除这篇文章,不意味着我怕事,我这个人从来不怕事,完全是为了尊重善德老师。她做事在我心目中比较完美,就算她对我的态度很差,我也能认可且不会生气,源于她并无恶意,是用真诚心沟通、以德感人。她是我学习的榜样。正因为如此,她的建议我会100%采纳,这是毋庸置疑的。</p> <p class="ql-block"> 这样采纳善德老师的建议,跟这个成语非常匹配。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运用成语。接受建议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我并非有智慧,而是懂得尊重善德老师和桂杰老师。当时我想到,皇帝都能够接受劝谏,何况我是普通老百姓,更应该采纳有智慧之人的建议。智者的建议不会害人,目的是为了把误会化解在矛盾发生的萌芽之前。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硬道理: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发生了严重事件,才真正听劝和采纳。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在没有发生问题之前,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端正自己,主动听劝和采纳建议。成语本身都是智慧的化身,一般情况下成语为四个字,用四个字概括整个故事的过程,形成完美的短语,让后人容易记住。运用成语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最靠谱的智慧。对成语典故的内涵理解得更加深刻,运用起来就会更加方便、更有广度和深度。</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成语典故“曲突徙薪”的智慧,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安全提醒,这种智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多些“提前避风险”的清醒。毕竟,无论是古代皇帝接纳劝谏免于祸患,有智慧的人,不仅只是一次案例的建议和采纳,无论多少次完全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生活中诸多方面,常用电器、用煤气、交通红绿灯等,都是安全提前防范;人际关系上,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善意提醒、潜在矛盾的应对中,就像我删除文章,不是单纯的妥协,而是像典故里面劝整改烟囱一样的道理。用主动的“防”代替“救”,防胜于救,防比救更有现实的价值。生活中事情很多,关于安全、人际关系、各种规章制度,诸多方面都要接受亲朋好友的建议,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之后,才发现问题、才采纳别人的好建议。还是我们普通人采纳智者建议减少麻烦,普通人读书少,智者读书多,看问题比较透彻,见识比较多,普通人要多听读书人的意见,这样“曲突徙薪”,才能真正有教育意义。无论如何,现在或是将来,让人们真正懂得:提前做好风险规避,总是比事情发生后再做补救措施更有价值;要听懂亲朋好友的善意提醒,才是对自己洁身自好、对身边人与事最高度的负责任。这便是成语跨越古今的力量,也是人们真正读懂它、用透它的真实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 <p class="ql-block">全文共计:2206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