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

婉容

<p class="ql-block">清晨,第一缕阳光漫过窗棂,轻轻洒在窗台,为即将启程的山西之行镀上暖意。我们仔细收拾好行囊,带着期待正式出发。车子一路向北,从成都出发,穿越大秦岭南麓的层峦叠嶂,历经8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在日暮时分抵达了今日的落脚点——陕西户县。</p> <p class="ql-block">昨夜一场微雨洒落,催得新笋破土。清晨天光格外澄澈明亮,用过早餐,我们便从户县启程,经渭南一路向东,最终抵达陕西潼关。</p><p class="ql-block">提起潼关,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喷香的“关中肉夹馍”,但这座城的故事远比美食更厚重。在唐代,它是都城长安的坚实门户,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在文人笔下,它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壮阔具象;在江湖传说里,它是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传奇起点。它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守着黄河古渡口,是古往今来兵家东入中原、西进关中的必争之地,即便到了八年抗战时期,也始终是两军对峙的前沿,硬生生阻敌八年,将日军挡于关外。</p><p class="ql-block">离开潼关,我们直奔运城,前往解州关帝庙。这座庙宇来头不小,是中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素有“天下武庙之祖”的美誉。庙内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殿宇恢弘,细节处的壁画、藻井更是精美绝伦,驻足其间,不由得被老祖宗的高超技艺与审美深深震撼。</p> <p class="ql-block">晨光初绽时,我们便迎着第一缕朝阳奔赴关帝祖庙,在香火与古建间感受忠义文化的厚重。随后转至芮城永乐宫,看殿内壁画流转千年的色彩,再驱车前往万荣,在李家大院的青砖灰瓦里读晋商家风,于飞云楼的精巧榫卯前叹古人匠心。原想趁兴探访后土祠,无奈抵达时已过闭馆时分,只好暂居附近酒店,留一份期待给明日——待晨光再临,便去秋风楼下,听它诉说黄河畔的千年故事~</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的声名,因一方镌刻着汉武帝《秋风辞》的石碑而远播。这位雄主曾六次亲临祭祀后土,在此留下千古辞章;如今我们所见的楼宇,是清代同治九年重建的遗存。而在2024年,它因成为《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场景,又以全新姿态走进了大众视野。</p><p class="ql-block">若论历史底蕴,秋风楼所属的后土祠更显厚重。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后土(地母)祭祀祠庙之一,它素有“中华祖祠”“海内祠庙之冠”的美誉。自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后土”开启祭祀传统,先后有9位帝王24次亲临拜谒,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更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圣地,承载着民族最深的根脉与最古的源流。</p><p class="ql-block">离开后土祠,沿黄河一号公路前行,眼前的景象令人赞叹:昔日辽阔的黄河滩涂,如今已化身为沃野千里的万亩良田。行至正午,我们抵达临汾吉县的山西壶口瀑布——奔腾的黄河水在此骤然收束,如千军万马般倾泻而下,激流拍岸的轰鸣与弥漫的水雾交织,那份磅礴气势直击人心,将母亲河的雄浑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告别壶口,我们继续向晋中市平遥古城进发,终于在暮色四合时顺利抵达。暂且放下旅途的疲惫,只待明日晨光微亮,再去探寻这座古城的千年风韵。</p> <p class="ql-block">晨光熹微时,我们踏入了平遥古城。这座坐落于山西晋中平遥县的古城,始建于西周,2800余年的时光在它身上沉淀出厚重底蕴,作为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其明清县城风貌几乎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刚过古城门,观光车导游便热情上前,提议带我们逐一看遍城中景致。从威严的县衙、开创中国票号先河的日升昌,到协同庆钱庄、尽显江湖气的华北第一镖局,再到香烟袅袅的城隍庙与文脉绵延的文庙……待清晨八点城墙开启,我们拾级而上,整座古城的青砖灰瓦、街巷格局尽收眼底,才算真正读懂这份古朴。尽兴后返回酒店收拾行囊,即刻奔赴下一站——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抵达晋中祁县乔家大院时,恰是上午十点,院内早已人声鼎沸。高挂的红灯笼映着深宅大院,瞬间唤醒《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经典画面。青砖灰瓦间透着北方民居的沉稳,而雕梁画栋上的石雕木刻,又藏着晋商独有的精巧心思。走进核心的“在中堂”——乔致庸的宅邸,六进院落如同展开的晋商史书,账房里静静陈列的算盘与地契,无声诉说着当年“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p><p class="ql-block">离开乔家大院,我们驱车前往太原,正午时分顺利抵达。因早已预约好下午参观山西省博物院,便索性将落脚点定在太原,为这场访古之旅续上一段文博时光。</p> <p class="ql-block">昨夜下了一场大雨,直至清晨仍未停歇。我们如约启程,奔赴太原近郊的晋祠——这座蛰伏于三晋大地的“活着的历史博物馆”,以水为脉流淌岁月,以木为骨撑起苍穹,以塑为魂定格时光。周柏虬枝盘曲如卧龙,千年伫立间见证晋阳的兴衰更迭;难老泉清流潺潺似丝带,穿廊绕榭间润泽三季的草木春秋。</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43尊宋代彩塑侍女像堪称一绝:眉眼藏着柔婉情意,衣袂带着翩然仙气,那眉眼流转、唇角轻扬的模样,竟让千年前的宋人风雅,鲜活地跃然眼前。殿外鱼沼飞梁更显奇绝,十字桥身凌波而立,桥影倒映水中如鲲鹏展翼,这般形制,放眼天下亦是独一例。</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过往,每一缕香火都延续着文脉,踏入晋祠的那一刻,仿佛一脚迈进半部中国古建史,与千年时光撞了个满怀。</p><p class="ql-block">离开晋祠,我们前往忻州古城。刚入街巷,便被热闹裹挟:烤羊肉串的摊位前排起长队,肉香随风飘散;各式特色小吃店更是挤满食客,吆喝声、欢笑声交织成烟火乐章。在古城寻一家小店用过午餐,我们又驱车三十余公里,探访“山西王”阎锡山故居——那座被誉为“山西民国第一豪宅”的建筑群,砖瓦间尽是民国风云的印记。暮色四合时,我们抵达武台山脚下,为次日的行程满心期许~</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晨光里,连风都裹着虔诚——殊象寺分果果的温暖,五爷庙排队的耐心,都是遇见文殊的小确幸~</p> <p class="ql-block">昨日午餐后,我们便动身前往灵石。今日清晨,晋商文化的恢弘印记便在王家大院徐徐展开——这座坐落于山西灵石县静升镇(距县城东口2公里,该镇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宅院,是静升王氏家族耗时300余年、跨越明清两朝筑就的杰作。它以5巷6堡1条街的规制铺展,25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千余间房屋,甚至超过故宫体量,堪称中国传统建筑史上的璀璨瑰宝。</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独特,在于将传统文化底蕴与晋地风土特色熔于一炉,成为晋商文化的鲜活缩影。整座宅院布局严守章法,主次脉络清晰:中轴线上的建筑巍峨华丽,两侧屋宇则低矮对称,共同勾勒出气势磅礴的整体格局。宅内遍布的石雕、木雕与灰雕更是点睛之笔,不仅工艺精湛绝伦,更暗藏吉祥寓意,是晋商文化肌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座大院本身,亦是晋商家族兴衰与商业版图变迁的无声见证者,每一处砖瓦都沉淀着过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离开王家大院,我们返回酒店收拾行囊,继续旅程。车途经霍州、浮山县与泌水县,于暮色四合时抵达晋城。明日一早,我们便将探寻晋城那处藏于民间的“小故宫”——皇城相府,静候又一段文化之旅的开启~</p> <p class="ql-block">漫步皇城相府,斑驳的青砖黛瓦间沉淀着陈氏家族“九进士六翰林”的科举传奇。巍峨的河山楼依旧守望,幽深的藏兵洞机关暗藏,每一处精雕细琢的花纹都在诉说着康熙帝师陈廷敬的宦海沉浮。</p><p class="ql-block"> 北方建筑的雄浑斗拱托起南方风格的灵动飞檐,官邸的庄严肃穆中流淌着民居的烟火气息。这座被誉为“东方古堡”的建筑瑰宝,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诠释着“和而不同”的中华智慧。</p> <p class="ql-block">清晨,用过早餐,我们自阜平启程,沿平型关往大同方向行进。行至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闻名遐迩的悬空寺赫然在目,遂欣然前往探访。</p><p class="ql-block">山西悬空寺,亦名玄空寺,这座建于悬崖峭壁间的千年古刹,凭其独步天下的建筑奇观与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享誉中外。相传诗仙李白曾夜宿于此,次日酒醒挥毫写下“壮观”二字,还意犹未尽地添了一点,成就千古佳话;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为其惊叹,提笔题下“天下巨观”,足见其非凡魅力。</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悬空式”木结构建筑,更与意大利比萨斜塔、雅典卫城等齐名,同列“世界十大奇险建筑”。驻足山下远眺,只见寺院狭长如一线,紧紧贴附在崖壁之上,又随山势逐渐向上倾斜,宛如一条昂首的游龙,蜿蜒盘踞于陡崖峭壁间。它本有“一飞冲天”的气势,却甘愿在此停驻千年,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清晨踏入云冈石窟时,山间还带着些微凉意,可抬头望见石壁上的造像,瞬间被那份庄重震撼。它坐落在大同武州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一砖一石都藏着千年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时期,由曾参与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昙曜主持。站在“昙曜五窟”前,看着工匠们凿穿山石开辟出的洞窟,每窟里那尊大佛格外夺目——最高的七十尺,次高的六十尺,雕饰奇伟得让人挪不开眼,难怪能冠绝当世。听说它们依次对应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及其子嗣,仿佛能透过石像看见当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听讲解员说,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就完工了,部分造像还延续到北魏晚期,前前后后历时约150年。如今现存的45个主要洞窟、252个大小窟龛,还有59000余尊石雕造像,每一尊都刻得细腻生动,不愧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细细看。</p> <p class="ql-block">它还是中国首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西来样式”特别鲜明——既能看到印度、中西亚的元素,又能发现希腊、罗马的建筑纹样和造像特征,突然懂了为什么说它见证了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大文明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离开云冈石窟,转道大同古城去华严寺,刚进门就被那独特的格局吸引。这座曾是大辽西京地标的古寺,果然配得上梁思成“海内孤品”的赞誉。站在寺里,感受着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仿佛千年前那个崇佛的北方政权就在眼前,心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清晨,朝阳冉冉升起,将大同城裹进一片暖融融的光晕里。尽管早晚气温不过几度,带着这份暖意,我们结束了三天的大同之行,动身前往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这座矗立在山西朔州应县佛宫寺的古塔,已静静守望近千年,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奇迹。它通体未用一颗铁钉,全凭精巧的斗拱榫卯,撑起近二十层楼的巍峨。即便历经地震、雷雨与炮火的洗礼,依旧稳稳伫立,仿佛在低声诉说:时光温柔,却从不对万物轻易宽宥。梁思成先生曾由衷感慨:“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何种程度。”站在塔下抬头仰望,层层斗拱如绽放的莲花,在视线里铺展出独特的节奏,将东方木构的极致美感尽数呈现,让人沉醉其中,浑然忘却时间流逝。如今塔身虽有轻微倾斜,却丝毫无损其风采,仍是中华木构艺术的巅峰之作,记录着匠心与时光的千年对话,仿佛千年前的匠人仍在塔间低语。若想感受华夏文明的厚重力量,只需走近它、凝望它,便足以被深深震撼。</p><p class="ql-block">告别应县,我们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行驶,转高速、过108国道,最终抵达代县雁门关。一踏入关隘,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群山环抱间,长城蜿蜒起伏,“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盛名果然名不虚传。站在关楼远眺,仿佛能看见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金戈铁马,听见杨家将保家卫国的震天鼓鸣。脚下斑驳的石板路、城墙上风化的痕迹,都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让人不自觉沉醉在这千年沧桑里。此刻,《三国演义》主题曲的歌词悄然涌上心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踩在600余年未褪的清晰车辙上,与古代英雄豪杰隔空同频,才更觉个人的渺小,与历史的巍峨壮阔。</p><p class="ql-block">离开雁门关后,我们继续前行,直至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今日的休憩之地——静乐县城~</p> <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黄河边的时光秘境</p><p class="ql-block">晋陕大峡谷的臂弯里,黄河静静流淌,一座被岁月反复雕琢的古镇便卧于岸畔——这里,是碛口。</p><p class="ql-block">它曾是“九曲黄河第一镇”,驼铃摇碎晨雾,商贾踏遍石板,喧嚣里满是烟火与繁华;如今洗尽铅华,只留青砖覆着旧时光,灰瓦映着斜阳,古巷深处藏着岁月的纹路~</p> <p class="ql-block">此次山西之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千佛庵。它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小西天”,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一里的凤凰山巅。这座古寺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主持修建,最初因大雄宝殿内供奉千尊佛像而得名“千佛庵”;后来因重门门额题有“道人西天”,且为区分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才更名为“小西天”。</p><p class="ql-block">午后参观完小西天,我们便踏上返程之路,傍晚抵达陕西韩城休整。次日清晨,我们从韩城出发,一路疾驰返回成都,于当晚8点平安到家。至此,这段充实的山西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踩着初秋的风踏入山西,才懂这片土地的厚重从不是传说——斑驳古城墙藏着千年烽烟,老陈醋的酸香里裹着人间烟火,就连脚下的青砖,仿佛都在轻声讲述着晋商的传奇与岁月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