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萍//爱情的黄昏——有感于年轻一代选择与爱情保持距离

玉雪

<p class="ql-block"> 当代青年在婚恋之门前的徘徊,已然成为时代的一道沉默风景。观察四周:中学生为荷尔蒙而悸动,老年人因孤寂而相拥,唯独处于中间的年轻人,在事业奔忙与自我囹圄中,不经意地将爱情推向生活的边缘。当我想为一位年轻的同事介绍对象时,她竟淡然道:“我一个人过得很好,何必自寻负担?我除了上班,就想刷手机、睡觉,不想谈恋爱。”言语轻逸,意蕴却沉重,仿佛爱情与婚姻已成为上古的遗物,只宜观瞻,不宜践行。</p><p class="ql-block"> 这集体性的情感淡漠,实则镌刻着时代流转的深刻烙印。现代社会将人锻造成效率的奴仆,情感被置于利益的天平上反复称量。昔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缠绵,今朝已被“已读不回”的漠然取代。爱情这最为澎湃的人类情感,竟也被量化、评估、择优录取,沦为众多人生选项中的普通一项,甚至常常并非首选。年轻人高擎独立自足的旗帜,却在无形中暴露了对亲密关系的深层畏惧——恐惧让步、忌惮牺牲、畏缩于责任之重。他们爱自由胜过爱他人,本质上,或许是爱自己胜过一切。</p><p class="ql-block"> 更深层的忧思,在于精神家园的渐次荒芜。当爱情从灵魂交融降格为风险博弈,当婚姻从生命盟约蜕变为利益组合,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富诗意的部分便濒临危机。年轻人退守自我堡垒,宣称“不婚不育”是清醒与进步,却未尝察觉,这可能正将整个社会推向一种无意识的冷漠深渊。爱情本是人类最古老、最坚韧的纽带,它教会人们超越自私、体味牺牲、理解如何将另一个生命置于自身之上。此类情感的凋零,恐将在未来社会投下长长的冷寂。</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并非一味指责年轻一代。他们亦是高速时代与生存压力的产物。房价如山,竞争如虎,内卷成常态,迫使年轻人将本应用于培育情感的精力,全数投入生存之战。他们的“不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是面对无数不确定性时的消极自保。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当功利的计算彻底压垮心灵的呼唤,当物质的安全感完全取代情感的渴望,人之为人的完整性将何以存续?</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对婚恋的疏离,既是时代压力的症候,也是情感价值被异化的警报。我们需要一场爱的复魅——不是回归传统教条的束缚,而是重新发掘亲密关系对于个体完整性及社会生命力的不可替代性。爱情与婚姻固然意味责任与风险,但同时也赋予人超越孤寂、对抗虚无的力量。一个文明若只剩交易的精确与个人的逍遥,而丧失了交织痛苦与狂喜的爱之能力,终将在理性的冰冷中迎来精神的黄昏。</p><p class="ql-block"> 愿年轻一代不仅能享有独善其身的自由,亦不失去兼爱他人的勇气。毕竟,人类最深的温暖,永远诞生于彼此生命的交织与映照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