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讲好抗战故事,让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

不期而遇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有幸随安徽省付芳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参加了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国数课:用数学讲好抗战故事”专题研讨活动。</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以“国数课:用数学讲好抗战故事”为主题,通过数学与抗战历史有机的结合,将弘扬抗战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科教学,探索“数学+思政”的创新教学路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多位教师展示了数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案例。国数课创始人华应龙老师执教《艰苦卓绝的14年》,以时间计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深悟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合肥李云老师执教《借百分数谴责“731”》,从统计学的角度体现百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在随机事件中的百分数,引发数据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江苏邓芸芸老师执教《数说游击战》,借助数学模型,通过推理计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抗战相持阶段,采用游击战的合理性,体会数学与军事的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范洁老师执教的《数说南京大屠杀》,范老师通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相关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直击心灵深处。灵璧方少杰老师执教的《从“鸡毛信”到“消息树”》,以鸡毛信的历史故事为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和策略优化,深刻理解优化数学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例借中国故事的情境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赋能,将爱国主义融入数学课堂,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p><p class="ql-block"> 此次国数课的学习为一线教师的数学教学带来新视角,为推动学科融合创新新路径。创新,守正,此次研讨活动给一线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