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清代民间戏曲人物博戏具一种

张超英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笔者收藏古代象棋具时,对传统博戏也颇为关注,特别是富有民间、地域色彩,不见经传的稀少之物。现与大家分享收藏的一种稀见戏剧人物博具牌,期待引起大家对已经消失和正在迅速消失的传统游戏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心。笔者见闻有限,敬请大家指正。</p> <p class="ql-block">1 博具面貌</p><p class="ql-block"> 博具实物大约清末出品共计23片。柴木制,木纹清晰可见。每片尺寸约为宽2厘米,长6厘米,厚度0.4厘米。整体尺寸不一,加工也不精细。坊间或个体自制的特征比较明显。正面书写文字,小楷清秀流畅,颇有功力。背面涂黑矿物颜料,已有破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 游戏玩法</p><p class="ql-block"> 笔者首次在网站上看到原藏家提供的照片时,第一感觉是没有见过,当时23枚无序的排列在一起,提供的名称叫“老戏筹”。笔者认真观察后竟发现了其中规律:如对应“吕布戏貂蝉”必有“貂蝉女”,对应“关公斩庞德”必有“庞德”,换句话说,对应戏曲一折名称的牌面。必有其中人物名称牌对应,且都是弱势方或被审判的对象。(见上面照片)笔者综合自己博具类收藏知识,推断应该是一种博具。</p><p class="ql-block"> 这种上级吃定下级的牌戏角色设定,我们不难理解。比如扑克中老K,就比Q大。斗地主“炸弹”可炸“顺子”,黄宏侯耀文小品“打扑克”用名片职务决定大小。关公斩庞德”必定吃“庞德”。这种利用戏剧人物关系来设定牌面大小,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博具背面照片,涂覆的黑色矿物颜料已经时光氧化变得浅淡。</p> <p class="ql-block">  关于游戏玩法笔者考虑主要两种。</p><p class="ql-block">A 二人或多人均可</p><p class="ql-block"> 牌面朝下,轮流各自模一张牌,当“戏剧名”对上相应“人物”便胜负立判,全凭运气。如同押宝一般,“一翻两瞪眼”通俗易懂,一把一算账,很适合赌博。</p><p class="ql-block">B 二人或多人均可</p><p class="ql-block"> 还是翻牌,“戏曲名”赢取“人物”2张牌归属赢家,全部归属完成终局,最后牌数量多者胜。这样游戏时间拉长,一般娱乐也可。笔者收藏的23枚未能一一配对,可见缺失不少,笔者认为总牌数不会太少,大概是32片或其倍数,张数应符合我国术数文化的基本规律。</p><p class="ql-block"> 牌面中三国戏剧故事占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  3 民俗特色</p><p class="ql-block"> 我国有着丰富悠久的游戏文明历史,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这副利用戏剧故事和人物的牌戏就显示了民间丰富多彩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制作者把中国优秀历史戏剧故事融入游戏具角色设定。比如文正铡陈世美等就显示民间对包公和关公的敬仰,体现了当时社会希望扬善除恶的普遍心理需求。试想,当参与者抓到“文正铡陈世美”牌时,一种“为民请命”之情便油然而生,且必操胜劵,快意恩仇豪气干云的游戏体验定然妙不可言。这种以“除恶”为主题的游戏作品比较少见,应该具有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 传统民间戏剧,主题鲜明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与传统的押宝或牌九相比,首先参与者需要知道戏曲故事大意,甚至需要识字,这就提升了游戏和参与者的文化品位,并使之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本藏品出自山东威海地区,这与山东历史上悠久的纸牌游戏文化传统大约不无关联。</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张超英2025年秋分时节于京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