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吃罢蓝田小吃,顺路西行200来米,到了蓝田三里镇的蔡王村。村子已成过去,眼前为宽阔的马路和街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北,一座巨大的花岗岩立碑,上面镌刻着郭沫若所题“蔡文姬”三个大字。这里就是蔡文姬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已第三次到此,相隔十几年。与前两次的落寞萧疏相比,蔡文姬纪念馆有了不小的变化。馆内的陈列介绍与园里环境及墓园周围,都丰富整洁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仿古建筑的大门,一尊蔡文姬抚琴的雕塑,生动再现了这位女性的优雅美丽,也让我们靠近了这位古代才女。二进院落树木掩映,高大的广玉兰,茂盛的紫薇,好似蔡女士在眼前。东侧的展馆,以文字和图画,详细介绍了蔡文姬的生平。我们仿佛来到蔡文姬的时代,跟着她的人生脚步,一步一步走进了她的生活,为她起伏跌宕的命运而悲叹,为她满腹的才华而钦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文姬,名蔡琰,东汉著名的女诗人,文学家,史书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博闻强识,读书过目不忘。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才女,如果生逢盛世,过的该是怎样的一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造化弄人,她生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正是天下大乱之际,一生饱经忧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嫁河东(山西)门当户对的卫仲道,婚后一年,丈夫病亡。不得已回到母家。谁知历史学家的父亲蔡邕曾受董卓重用,因董卓之死轻叹一声,被司徒王允处死。仅数年间,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离她而去,这沉重的打击在任何人看来都是难以忍受的,柔弱的蔡文姬却默默的忍受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还没完,东汉兴平年间,南匈奴趁乱入侵,蔡文姬被胡骑掳走,献给匈奴左贤王。逃无所逃的她,在匈奴生活了12年,生育两子。东汉权臣曹操统一北方后,文治武功,鼎盛一时,他与蔡邕交情甚厚,念其旧情,命使者拿重金去匈奴赎回蔡文姬,但两个孩子却留在了匈奴,又是一场生离死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故乡后,曹操将之许配给屯田都尉董祀。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蓬头赤脚,到曹操那里请求赦免。当时一些朝廷大官和远方使节都在座。曹操对众宾客介绍了蔡文姬,文姬口齿清晰,神情很是悲恸,宾客们听了都变了脸色。曹操说命令已下,更改不易,蔡文姬苦求曹操,说他有精兵良马万千,为何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曹操深受感动,便收回成命,免了董祀的死罪。当时天气正冷,赐给文姬头巾鞋袜等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文姬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蔡文姬相关记载,卒年不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是一位普通女人,遭遇不幸,但只要有口饭吃,也不会想那么多。可是,蔡文姬不同,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多思,敏感,博学,腹有诗书,才华横溢,生不逢时就够悲惨了,又颠沛流离遭遇这么多磨难,悲与愤,可想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文姬的才华表现在她懂音律。蔡文姬幼时,有天晚上听父亲弹琴,听出曲音有点错误,当即指出是琴的第二弦断了,蔡邕故意拨断另一根琴弦,她又正确地说出了错误之处。发现女儿精通音律后,蔡邕开始认真授其琴艺。等蔡文姬学成后,蔡邕便将焦尾琴送给了她。如今,文姬归汉,但其背后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创伤,这个创口滴下的血凝成了《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说,归汉途中文姬结合胡笳音调与古琴技法创作该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文姬的才华还表现在她的博闻强识。当时的曹操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这一念之仁,为国留下了多么宝贵的财富。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询问蔡文姬是否记得其父蔡邕藏的古书。蔡文姬说自己本有4000多卷父亲赐的古书,但因流离逃难,没有留下一点,只能背下400余篇。曹操本想命十个人与蔡文姬共同抄写,但蔡文姬说男女授受不亲,请求了一些纸笔,自己抄写下来送给了曹操,文字没有丝毫遗漏。这400篇古文,就是绵绵不绝的中国文化啊。中国五千年文明,经历了多少次变乱,竹简烧了,纸本毁了,但是,只要有蔡文姬这样的口传心诵在,这文明就不会断线。文人存则文化存,这就是孔子说的,天佑斯文。这文化保存对后世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学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承之外,蔡文姬更伟大的地方在于创造。她创造的《悲愤诗》,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丧夫、丧父、没胡、别子、再嫁,惨痛的经历像大山一样压下来,让当年那个辩琴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妇人。个人的记录,也是家国的记录,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中最有力量,最震撼人心的诗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展馆,拜谒文姬墓。墓前有一尊汉白玉文姬握卷塑像,东侧一座六角翘檐“归汉亭”,西侧一卷厚厚的石书,镌刻着《悲愤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姬墓园绿植覆盖,树木苍翠。环墓一周围墙上,悬挂着24幅墨底金色的浮雕画,并辅以文字,记录了蔡文姬的生平。这是之前没有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墓冢高耸,保护得很好。蔡文姬是河南陈留(今洛阳)人,怎么葬在这里呢?遍查资料,只有蔡文姬纪念馆里有两点说明,第一,文姬父蔡邕在此住过,有蔡府;第二,文姬丈夫董祀是蓝田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蔡文姬会织布、弹琴,常给村民讲故事,深受大家喜爱,她的故事如同蓝田玉般熠熠生辉。传说,蔡文姬死后,一位生前服侍过她的王姓仆人,从蔡府村搬到文姬墓旁看管陵墓,其家族代代相传,人丁兴旺,逐渐发展成大村落。为纪念蔡文姬文治功德,村民将村子命名为“蔡王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部分专家学者仍在对蔡文姬墓的真实性,进行着调查,但其墓冢于1957年就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相信它是真实的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馆西侧,是一个碑廊,陈列着若干字迹模糊但内容深沉的石碑。其中有春夏秋冬四块《辋川四季图》,为明代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于2025.9.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25.9.2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