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由行(二)代州古城•雁门关

老牛

<p class="ql-block">8月8日中午11:00,我们从“忻州客运中心”乘大巴车,北行略偏东,前往隶属忻州市的“代县”,票价30元,车行二个半小时,途中遇大雨。</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代县客运站”对面,古城南门“滹沱带绕”牌坊附近的宾馆,刚住下,又是一阵大雨,把街道都淹了。但雨停不久,水很快就退下去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代县三天两晚,游览了《代州古城》和《雁门关》。</p> 代州古城 <p class="ql-block">【代州古城】(今代县县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始建于西汉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彼时称“上馆城”。北周时始称“代州”。</p><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它都为州、郡、道行政治所和军政治所。</p> <p class="ql-block">【 代州古城】位于雁门关脚下,是雁门关的直接后方和支撑点。自古便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前沿;是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也是古代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素有“北门锁钥”、“屏蕃畿甸”之称。</p> <p class="ql-block">【代州古城】没有过度商业化的酒吧街、美食街、纪念品店,没有喧嚣拥挤的人群。在古城的十字大街和丁字路网中古街巷中随意走走,这里依然是当地百姓充滿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和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它还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 1•边靖楼 <p class="ql-block">《边靖楼》位于古城十字大街的交汇处,这是古城的中心点。该楼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是【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它也是古城内的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在阴雨天和晴天两次游览了《古城》,造访了《边靖楼》。</p><p class="ql-block">该楼俗称“鼓楼”,又名“谯楼”,意为靖边安民。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吉安侯陆亨建造,最初是为了军事防御,具有瞭望敌情、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整个楼为砖木结构,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p><p class="ql-block">南面高悬 被誉为亚洲第一巨匾的《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p> <p class="ql-block">北悬 巨匾两块,一块为《 威鎮三関》,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杨弘志立。</p><p class="ql-block">匾为木质所制,长8米宽3米,同样也是“亚洲第一巨匾”。三关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p><p class="ql-block">另一块为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题写的《万里长城第一楼》匾,长5.3米宽2.7米。</p> <p class="ql-block">城楼之上刻有“官”字的明代城砖是亮点。</p> 2•鐘楼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边靖楼东侧,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咸丰年间均有维修。</p><p class="ql-block">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钟楼》为砖木结构。台基呈正方形,边长15米,高5米,磨砖砌成。台基上筑楼,为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高14米,面宽、进深均为五间(11米),四周设回廊。钟楼上悬1188年铸的铁钟一口,钟口直径1.66米。</p><p class="ql-block">古钟雄洪纯亮,声大四方,是古代传递信息、预警军情的有力工具。</p> 3•阿育王塔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位于古城东大街北侧县政府大院之内,元代藏式佛塔,俗称“白塔”。</p><p class="ql-block">它是古城内的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二。</p><p class="ql-block">它也是我国十九座被佛教界尊崇至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们可以大大方方地从县政府的大门进入,前往《阿育王塔》。</p><p class="ql-block">“阿育王”是什么意思?中国的“十九座”塔又是什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他第一次统一了全印度,是古印度最有作为的国王,他在位时古印度的疆域最大,影响力最强。</p><p class="ql-block">“阿育王”的前半生,杀戮残暴;后半生,归依佛门。此时,佛陀释迦牟尼已圆寂一百多年,佛教仅限于流传在恒河流域附近。</p><p class="ql-block">直到阿育王时期,佛教才借助孔雀帝国的政治力量,迅速传播至南亚、东亚、东南亚、中亚甚至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宗教。</p><p class="ql-block">为了广泛传播佛教,“阿育王”把分散在印度的佛陀舍利收集起来,分成84000份,派使者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始建隋仁寿元年(601),时称“龙兴”,为木塔。以后的六百多年中,该塔三毁三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砖塔。因忽必烈信奉藏传佛教,所以复建之塔为圆锥形的藏传佛教造型。</p><p class="ql-block">白塔造型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p> 4•毛主席路居纪念馆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位于【代州古城】内东大街北侧原县政府大院内,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1948年4月转战西柏坡途经代县时的住宿地。</p><p class="ql-block">现已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教育基地、代县廉政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2021年成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p> <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从陕北赴河北西柏坡途中住宿于此。</p> <p class="ql-block">期间,周恩来发出“努力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的指示,毛泽东强调解决土改遗留问题,并修改了晋绥干部会议讲话稿。</p> <p class="ql-block">现存正房6间、西厢房7间,均为硬山顶木结构建筑,保留了毛泽东当年使用过的桌椅、被褥等生活用品。</p> 5•文昌祠 <p class="ql-block">《文昌祠》,位于代州古城东大街北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内供奉古代主管文运昌盛的文魁星化身﹣-昌帝君。</p> 6•周玳官邸 <p class="ql-block">  《周玳官邸》位于古城东南街,为阎锡山炮兵司令周玳官邸。该官邸始建于1930年,是民国时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于2007年被列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代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时期建筑群。 ‌</p> <p class="ql-block">周玳·字子良、子梁。一八八七年生,山西代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终职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炮兵司令部司令,参加过“忻口会战”。一九四一年七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事参议院参议。</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一月随傳作义将军在北平和平起义。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林业部专员、山西省政协委员等职。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五日逝世。</p> <p class="ql-block">官邸为二进院落布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99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南房、过厅、正房(含二层藏书楼),两侧设门楼、东西配房及耳房,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p><p class="ql-block">院西侧建有花园及六角亭。</p><p class="ql-block">整体建筑兼具北方传统气势与南方精致风格。 ‌</p> 7•将军庙 <p class="ql-block">《将军庙》又名武安君庙、李牧将军庙,位于边靖楼西侧,古城内西大街北侧。</p><p class="ql-block">现为《忻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庙内祭祀战国时期镇守过雁门关的赵国著名将军李牧。李牧常居代州以防匈奴,期间积极组织百姓发展畜牧业,招募将士10余万人,大振军威。此后匈奴来犯,李牧采用游击战术,大破匈奴10万余骑,使匈奴18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35年,秦攻赵,赵国以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大败秦军,因功被封武安君。后秦国使用反间计,重金贿赂赵国郭开,李牧遂遭诬陷被斩,三个月后秦灭赵。</p> <p class="ql-block">《将军庙》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坐北向南,四进院落,占地面积2564平方米。</p> 8•酒仙庙 <p class="ql-block">《酒仙庙》位于代州古城老爷庙街东侧,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两座酒仙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庙内供奉着汉钟离、刘伶、杜康三位酒仙。</p> 9•武庙 <p class="ql-block">《武庙》,俗称老爷庙,位于【代州古城》内西南隅,老爷庙街西侧,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4),明弘治、万历均重修。后改为“关岳庙”。</p><p class="ql-block">文革中,除大殿抱厦外,其它楼台厢廊均被改建。2004年按原制重修。</p><p class="ql-block">现为《忻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庙座西向东,门前有牌坊五楹,中题"壮穆忠武"四字。</p><p class="ql-block">牌坊后为乐楼五楹,中楹楼下即为庙门“神圣门”。</p> <p class="ql-block">乐楼对面筑五尺高露台,护以雕栏,台上建大殿五楹,为元代时规格最高的庑殿顶建筑。中悬"天日同昭"横匾,为明邑人大司马孙传庭所题。</p> <p class="ql-block">庙内祭祀三国时期名将关羽。</p><p class="ql-block">前设卷棚抱厦献殿,结构奇巧,造型美观。南北两庑彩绘关帝圣迹,人物造型栩栩如生。</p> 10•文庙 <p class="ql-block">《代州文庙》,亦叫孔庙,位于【代州古城】内的西南角。</p><p class="ql-block">它【代州古城】的第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庙》创建于唐代,元代被烧毁后又重建,明代形成如今的规模。《文庙》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院,总体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规制严谨,布局有序。</p><p class="ql-block">它是占地15000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群,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大的州级文庙,是山西省稀有的古典建筑,也是代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 自南向北 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敬一亭。</p><p class="ql-block">其看点有四。</p> <p class="ql-block">看点一:建筑群有着精美的孔雀蓝琉璃瓦覆顶。</p> <p class="ql-block">看点二:甬道上有五爪团龙石雕。</p> <p class="ql-block">看点三:建庙时就栽下的两棵唐代古槐。</p><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每逢两棵唐槐花开之际举子忙,几百年来枝叶茂盛如初,渐渐吸纳日月之精华,感悟人间世事之灵性,成为举子应试的吉祥之物。</p> <p class="ql-block">看点四:殿内八卦攒顶,其木雕艺术和斗拱结构为我国稀有,相传上面藏有避尘珠,颜色鲜艳不落尘埃。</p> 11•西城墙 <p class="ql-block">《西城墙》,位于【代州古城】内西侧,系《忻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城墙》外由西关关城、护城河、逻城、瓮城构成。</p> <p class="ql-block">西城墙中央建有城门和城楼,城墙上有女儿墙、垛口、敌楼、角楼等一系列军事设施。</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庞大而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典范。</p> 雁门关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勾注山)山脊,地处 恒山山脉 西段,海拔约1500米,群峰挺拔、道路蜿蜒,易守难攻。是我国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称为《中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代县客运站”,乘坐大巴车(往返50元/人),前往【雁门关】北门的“后腰铺驿站”。再 换乘景区交通车,车行约十分钟,在《历代名人壁》前的广场上,下车。</p> <p class="ql-block">《历代名人壁》它是一堵巨大的浮雕墙,长63米,高28米,以浮雕形式展现了59位与雁门关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更是雁门关三千年历史沧桑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浮雕上方“雁门关”三个鎏金大字,据记载为毛泽东于1948年4月6日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名人壁》上有各类人物。</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如赵武灵王(设立雁门郡)、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清光绪帝等共计22位帝王。</p><p class="ql-block">将帅英豪: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曾在雁门大破匈奴)、秦朝蒙恬、汉代卫青、霍去病、李广、唐代薛仁贵、郭子仪、北宋杨家将(杨继业等)以及明代徐达等22位将相。</p> <p class="ql-block">和亲使者:记载了如王昭君(由雁门出塞和亲)、东魏兰陵公主、隋朝义成公主、唐朝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和亲的公主。</p><p class="ql-block">文化名人:虽然浮雕以帝王将相为主,但历代如唐代李白、卢照邻,北宋司马光、范仲淹,金代元好问,明代顾炎武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登临吟咏,他们的诗篇也成为了雁门关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近现代人物:也包括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近现代革命家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沿《名人壁》前行,在入口处“关桥”前的东西两侧是杨家将雕塑群。这些雕塑均为高约4.5米的花岗岩石雕,雕刻工艺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西侧:是杨令公(杨业)和他的儿子们(七郎八虎) 等杨家男将。</p><p class="ql-block">东侧:是佘太君率领的杨门女将。</p> <p class="ql-block">过“关桥”,可見《明月楼》,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雄伟壮观,这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逻城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明月楼》,是“雁门关民俗村”,沿道循村而过。</p> <p class="ql-block">村的另一头有一亭,亭内有一泉,泉水“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得名“豹突泉”。它与济南的“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同音不同字。</p><p class="ql-block">“豹突泉”最令人称奇的特点在于它“旱不涸,涝不溢”。在干旱的半干旱地区,这样一泓稳定的水源尤为珍贵。它如同一位永恒的守护者,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和当地的边民。</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边贸街》,它说明了【雁门关】不仅是军事关隘,也是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流融合之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和晋商通往蒙古、俄罗斯的商道。</p> <p class="ql-block">“达北漠”。</p> <p class="ql-block">“通南江”。</p> <p class="ql-block">走过“边贸街”,走一段弯曲的上坡路,就是《地利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地利门》的瓮城城门,又称“小北门”。</p><p class="ql-block">在门洞两侧,镶嵌砖雕镌刻的一副千古名联:</p><p class="ql-block">《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p class="ql-block">它出自清.乾隆年间代州知州杨嗣炎之手。</p><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清初名人傅山所题。</p> <p class="ql-block">穿过“小北门”,进入瓮城里。</p> <p class="ql-block">瓮城里,右手是一座《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大殿里供奉着关圣帝,两边是周仓与关平,对面是戏台 “春秋楼”。</p> <p class="ql-block">瓮城左手边就是《地利门》的关城,其门洞与瓮城门几乎呈直角分置,这是军事防御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地利门》系明代建筑,高11.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埊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据说,这个“埊”字就是“地”字異化形态,是武则天独创的。</p> <p class="ql-block">瓮城里,陈列着许多古代的战爭器械,攻城用的战车。</p> <p class="ql-block">进入《地利门》,回首见雄关的全景。</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 ,公元前994年,周穆王北征犬戎,巡边至雁门山,“绝隃之关隥”(即穿越雁门险隘)。这是雁门关地区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军事活动,标志着其开始进入历史舞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是中国最古老的军事关隘,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史载,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地区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秦国大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汉代名将卫青扫荡匈奴王庭、唐朝名将薛仁贵大破突厥、北宋杨家将大战辽军,以及抗日战争时的雁门关伏击战等……都曾以雁门关为战场。这里是华夏历史上经历战争最多的古战场,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并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 校场•“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城门上的城楼原是“杨六郎祠”,1937年,被日本人拆毁。</p><p class="ql-block">2010年,重建新城楼阁,取名“宁边楼"。</p> <p class="ql-block">“宁边楼”里是一个小型展览。</p> <p class="ql-block">一楼展出雁门关的沙盘模型。</p> <p class="ql-block">二楼展出一些武器弹药,都是在雁门关修缮时,从地下发掘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从“宁边楼”,沿城墙向东行,《地利门》和《天险门》之间,是《关署》。</p> <p class="ql-block">《关署》又名守备衙署。是古代雁门关驻防核心区域。它是【雁门关】的军事指挥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p> <p class="ql-block">《关署》的核心职能:除了驻军屯兵,军事指挥外,还 负责稽查过往商旅、使节、行人,验证通关文牒(相当于古代的护照/签证),征收关税,并执行宵禁和封锁命令。</p><p class="ql-block">它还有 驿传与通信的职能 ,关署负责接待信使、更换马匹、传递紧急军情文书等。</p> <p class="ql-block">《关署》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p> <p class="ql-block">过《关署》,继续向东,是《天险门》。</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为【雁门关】的主城门,系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p> <p class="ql-block">《天险》牌匾的这个“天”字異化体字为“䒶”,由“艹、田、戈”组成,据说也是武则天创造的。</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意为“有草可以养马,有田可以屯兵,有兵器就可以打仗”,这样就可以坐拥天下了。</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的大匾,高悬在《天险门》之上。</p> <p class="ql-block">《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廓,古时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p><p class="ql-block">原建筑1937年毁于日本人之手,1989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建筑博物馆》就在“雁楼”之内。</p><p class="ql-block">展厅面积180平方米,馆藏文物58件,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雁门关及晋北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在《天险门》的东南侧。</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 始建于1506年(明正德元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p> <p class="ql-block">整个寺宇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37年遭日军毁坏,只剩门口的石狮子和石旗杆。</p> <p class="ql-block">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驿站》是个古老的驿站,它位于镇边祠南侧。</p> <p class="ql-block">该驿站共有窑洞11孔,窑洞古朴大气,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p><p class="ql-block">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p> <p class="ql-block">从《天险门》向东北方向看过去,可见远远高处的《雁塔》。</p> <p class="ql-block">我们現在看到的城墙,由明代贬谪代州的吉安侯陆亨于1374年所复建的,全长5033米,高八到十米,设有天险门、地利门等建筑,另外还有瓮城、烽火台等设施,关城依山而建,,形成“两关四口十八隘”的完整军事体系。</p> <p class="ql-block">碑林</p> <p class="ql-block">《碑林》位于过雁峰上的雁塔之下,呈七层阶梯状分布,有石碑200多通,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修筑的长城上,每隔120米左右,会建一个《敌楼》。</p><p class="ql-block">《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或存放武器。</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登上【雁门关】的最高处“过雁峰”,来到《雁塔》之下。</p><p class="ql-block">《雁塔》,始建隋代,毁于清末。</p><p class="ql-block">2010年复建。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