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镜定格:徐汇滨江光影的立体叙事》

《奇妙的立体摄影》李步欣

<p class="ql-block">徐汇滨江龙之梦光影奇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9月21日晚,我带着两台同款索尼微单来到上海徐汇滨江龙之梦景区,专程为记录这场光影节的立体画面而来。两台相机以左右组合的方式固定好,参数完全一致,刚踏入景区,璀璨灯火与如织人群便成了我首个拍摄目标,快门同步按下,将热闹的开场定格成首张立体双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正热闹上演,我举着左右排布的相机漫步油罐艺术中心。当工业油罐化身“光影城市绿洲”,气膜内“梦幻森林”的繁星灯闪烁、闪光球旋转,《共生之茧》的自然理念随光影流淌时,我调整好左右相机的角度,确保画面精准对应,把这治愈的立体场景完整收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到江边,《流萤》激光秀的点点光芒、船坞光影剧场《数字潮涌》里升空的冷焰火与舞者的身姿,都成了镜头下的焦点。我始终保持两台相机的左右组合姿态,同步按下快门,让每一组立体双图,都能还原出这场光影盛宴的真实质感。这一夜,相机里的每帧立体画面,都是我与这场科技艺术碰撞的独家记忆。</p> <p class="ql-block">晚上19点20分到达景点,</p> <p class="ql-block">- 空间纵深感:当两张图以立体形式呈现时,建筑的高低错落、车辆与行人的前后位置会形成明显的三维空间层次,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城市夜景沉浸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细节差异与融合:两张图中建筑大屏的画面、车辆的动态轨迹等存在细微差异,人眼或设备在合成时会将这些差异转化为立体信息,使画面中的灯光、建筑、车流仿佛从平面“跃出”,呈现出饱满的立体质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氛围强化:夜间的暖黄灯光、冷色建筑光在立体效果下更具层次感,动态的车流轨迹也因立体呈现而更具动感,整体强化了城市夜景的繁华与活力氛围。</p> <p class="ql-block">麦当劳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画面里的卡通装置、密集人流和品牌标识,很好地呼应了徐汇滨江光影节“艺术+互动+商业融合”的活动属性,立体双图的形式让这些元素从平面“活”了起来,既展现了光影节的视觉趣味,又传递出活动现场的烟火气与热闹感,是对“立体记录光影盛宴”这一创作目的的生动实现。</p> <p class="ql-block">- 以建筑投影秀为核心,通过两台同款相机的平行同步拍摄,精准捕捉了建筑立面色彩斑斓的投影细节。双图的细微差异让建筑的曲面结构、投影的色彩层次都呈现出强烈的三维纵深感,仿佛能让观者“触摸”到建筑表面流动的光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人群的密集分布(拍照的观众、围栏上的“上海国际光影节”标识)在立体效果下形成了前后错落的层次,既凸显了活动的人气,又让建筑与人群的空间关系更加立体鲜活。</p> <p class="ql-block">三组画面中的“大灯泡”装置,通过不同的灯光设计展现出丰富的视觉层次——有的以暖黄灯光营造温馨感,有的用彩色光斑打造艺术感,还有的通过动态光影呈现科技感。立体双图的形式让这些灯光效果突破了平面限制,灯泡的球形结构、灯光的色彩渐变都呈现出强烈的三维质感,仿佛能让观者感受到灯光在空间中流动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建筑结构本身具有强烈的工业感与设计感,立体双图通过左右视角的差异,让建筑的穹顶轮廓、入口的“环形光影装置”都呈现出清晰的三维层次。无论是第一组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还是第二组中建筑细节的立体质感,都让这座艺术场馆从平面“立”了起来,直观展现出其作为光影秀主会场的空间张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9月22日上午清晨六点拍摄的徐汇滨江龙之梦景点,虽然没人,但又是一种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9月22日上午七点,在上海植物园4号门下层式过道拍的水景美景。</p> <p class="ql-block">生成的立体红蓝图,戴上红蓝眼晴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