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事】,“藏族妈妈”杨金莲——长征路上最年长的女红军

韩平

<p class="ql-block">  杨金莲(1875-1977),藏名板登卓,出生于四川靖化县(今金川县)农奴家庭。旧西藏农奴制下,她自幼随家人在领主庄园劳作,天不亮就背柴挑水,稍有怠慢便遭皮鞭抽打,全家终年劳碌却难果腹,冬天只能裹着破羊毛毡在漏风土房里挨冻,这段苦难让她对“自由”充满渴望。</p><p class="ql-block"> 1928年,杨金莲的丈夫病逝。为躲领主逼债和瘟疫,她用藏毯裹着两女一儿逃难。翻山蹚河数月,靠挖野菜、喝山泉水存活。最终在理番县(今理县)朴头村定居,改嫁汉族男子唐洪山,生下小儿子唐子全,一家人靠种薄田勉强维生。</p> <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抵达朴头村,唐洪山被推选为村苏维埃筹粮委员会委员,却在筹粮时遭反动武装袭击牺牲。悲痛之际,大女儿姜秀英寻粮时被反动武装盯上,幸得红军解救。姜秀英回村讲述红军为穷苦人谋福利的宗旨,杨金莲想到自身的遭遇与丈夫的牺牲,坚信“只有红军能救穷苦人”,遂不顾自己年届花甲,带着14岁的小女儿姜萍、大儿子姜德成和小儿子唐子全,一家五口参加红军。</p> <p class="ql-block">  因精通藏汉双语,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任“通司”(翻译)。长征中,她不顾年高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精准完成翻译工作,还挨家挨户动员藏族群众筹粮送物资。爬夹金山时,她把干粮分给体力不支的小战士,自己啃冻硬的青稞饼,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藏族妈妈”。,过草地时,小儿子唐子全不慎陷入沼泽失踪,她强忍悲痛前行;大儿子姜德成过雪山时双脚严重冻伤,无奈留下治疗,母子被迫分离。</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抵达陕北后,杨金莲被分配到红军总供给部,负责缝补衣物、整理物资等。工作中,哪怕手指被针线磨出血泡,也总是说“战士们在前线更苦,这点活不算啥”。到延安后,蔡畅为她取汉名“杨金莲”,还送她识字课本。她白天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学汉字,虽学得慢,却从未放弃。后来竟能读懂简单的革命宣传册,还常给身边不识字的家属念读。闲暇时,她会用藏语教战士们说日常用语,战士们也教她唱革命歌曲,窑洞前常能听到她带着藏语口音的《东方红》。</p> <p class="ql-block">  1949年,74岁的杨金莲随大女儿进驻北平(今北京),被安排在中直机关休养,却闲不住:看到年轻同志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她就主动帮忙带娃,给孩子缝虎头鞋、讲长征故事;机关里的被褥脏了,她也悄悄拿去清洗晾晒。新中国成立了,杨金莲希望找到大儿子。当地政府普查红军家属时,在四川老家找到双腿残疾、靠帮人缝补为生的姜德成。1951年,姜德成被接到北京。母子相见时,杨金莲紧紧抱着儿子,泪水直流,反复叮嘱“要永远记得红军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杨金莲仍保持着长征时的习惯,生活节俭,衣服破了就缝补,从不浪费粮食。1977年11月,102岁的杨金莲在北京病故。临终前,她拉着女儿的手说:“能跟着党从苦日子走到今天,我知足了,你们要好好为国家做事。”她用一生诠释了对党的忠诚,这份坚守至今仍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