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成都的心脏地带,隐藏着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绿洲——摩诃池遗址公园。这里不仅是一个公园,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古城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摩诃池,这个曾经属于成都的城市湖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当杭州有着西湖、武汉有着东湖、南京有着玄武湖、济南有着大明湖时,成都也拥有过自己的摩诃池。</p> <p class="ql-block"> 这方水域的兴衰沉浮,始终与成都这座城市紧密相关,见证着它的变迁与重生。</p> <p class="ql-block">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隋文帝杨坚将他溺爱的四子杨秀封为蜀王。杨秀修建蜀王宫,不惜挥金洒银,就近取土,这就挖出一个大大的深坑,注满水,成了一个浩荡的大湖。有西域来到成都的僧人,面湖惊讶间,一句“摩诃池”(梵语里池大有龙的意思)随口而出。此语形象,不胫而走,摩诃池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唐、宋时期,摩诃池更加完善,君王们挖空心思,大张旗鼓,最是引金水河入池,让摩诃池更为丰沛。鼎盛时期,摩诃池的面积约同于今日的西湖,是一座烟波浩渺的大湖。这里留下了李白、杜甫、苏东坡、薛涛、陆游等大家们流芳百世的诗篇。有言:从古至今,天下文人尽入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p> <p class="ql-block"> 唐中叶开始,摩诃池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游玩的最优选择之一,成为成都名副其实的“中央公园”。</p> <p class="ql-block"> 永平五年(915年),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宫,将摩诃池纳入宫苑,改名龙跃池。其子王衍继承皇位后,将摩诃池改名为宣华池。</p> <p class="ql-block"> 后蜀皇帝孟昶继位后,也与爱妃花蕊夫人多次在摩诃池游玩、纳凉,苏东坡著名的《洞仙歌·冰肌玉骨》就是以此为蓝本创作。花蕊夫人深爱摩诃池,曾在《宫词》中将摩诃池比作江南与蓬莱:“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展得绿波宽似海,水心楼殿胜蓬莱”。</p> <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摩诃池依然是游览的胜地。大诗人陆游也曾到摩诃池游玩,留下了“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然而盛极必衰。南宋时池畔宫殿被拆,摩诃池水域减半。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蜀王朱椿填平大半池面,在原蜀宫旧址重建王府。清康熙四年(1665年),贡院又取代王府废墟,只有西北隅残留少许水面。</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年(1914年),摩诃池被全部填平并作为演武场。只剩下无限惋惜的人们,空对词句畅想当年的烟波浩渺。</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对成都市体育中心南侧进行勘探时,惊喜地发现了隋朝的人工湖“摩诃池”遗址,揭开了这座被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过的古代园林的冰山一角。</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不断探测发掘,到了2016年7月,考古队在此地又发现了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唐代摩诃池、明代蜀王府宫墙基槽等文化遗存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公园以摩诃池为名,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透底,一派春红柳绿的优美画卷。漫步其中,可看到公园内绿草如茵,拱桥、小船,复原的明蜀王宫墙遗址,唐代砖雕莲花纹的井盖、宫灯造型的路灯,以及柳桡台、摩诃挹翠、信步花道、白果苑等景点。“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园中海棠、柳树、木芙蓉、荷花等植物以红绿色为基调,再现诗句中的古风意境。</p> <p class="ql-block"> 走进摩诃池公园,仿佛踏入了另一片天地。这里,小桥、溪流、草坪和湖水构成了一幅如画的景致。小桥横跨清澈的溪流,草坪广袤碧蓝,湖中轻舟随风荡漾,五彩斑斓的花朵依次绽放,仿佛让人置身于莫奈笔下的梦幻花园之中。</p> <p class="ql-block"> 当你驻足细品,不难发现,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前的文化气息,现实与古时的摩诃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湖畔,心中思绪万千。摩诃池,这个充满诗意与传奇的名字,曾是唐朝皇家贵族们游乐嬉戏的场所,见证了无数繁华与衰败,如今虽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却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淡泊。</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成都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摩诃池,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一曲曲未了的古今情长……</p>